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2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设施土壤C/N 比失调, 蔬菜产量下降的问题, 采用裂区设计大田试验, 研究了秸秆还田(S1)在水肥一体化 (FG)和膜下沟灌(FP)两种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碳、氮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水肥一体化 (FG)灌溉方式下的秸秆腐解率相比膜下沟灌(FP)高出10.7 个百分点。在两种灌溉方式下, 秸秆还田均增加了0-20 cm、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 FG 灌溉方式下分别增加了14.8%和12.4%; FP 灌溉方式下分别增加了12.4%和2.9%。秸秆还田与FP灌溉方式结合, 增加了0-200 cm 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洗的风险。秸秆还田均降低了0-20 cm 和20-40 cm 层次土壤的pH, FG 灌溉方式下分别降低了0.17 和0.10 个单位; FP 灌溉方式下均降低了0.02 个单位。无论是灌溉方式、秸秆还田还是两者的交互作用, 均极显著提高了黄瓜产量, 其中水肥一体化灌溉方式结合秸秆还田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花粗提物和不同极性组分总黄酮含量和各项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花不同极性的黄酮组分的抗氧化活性有明显差别,其总抗氧化能力与溶剂极性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但其它抗氧化活性与溶剂极性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同一极性黄酮组分在不同抗氧化体系中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大差别。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的为乙酸乙酯层(EC50=0.11 mg/mL),其次是二氯甲烷层(EC50=0.38 mg/mL)和乙醇粗提物(EC50=0.56 mg/mL)。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强的为水层,在1 mg/mL时为1.482个T-AOC能力单位。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正己烷层和乙醇粗提物,在3.57 mg/mL时清除率分别为86.23%、66.04%和64.63%。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能力最强的为水层,其次为乙醇粗提物,在1 mg/mL时其清除率分别相当于0.15 mg/mL Vc清除率的336.17%和318.20%。可见,小叶锦鸡儿花的粗提物和不同极性黄酮组分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用于提取、制备抗氧化特性和作用不同的天然抗氧化剂。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畜禽业发展及粪尿养分时空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变,畜禽养殖业由传统粗放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快速转变,畜禽粪尿的循环利用及其对环境的风险评价值得关注.本文利用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通过使用食物链养分流动模型(NUFER)与GIS相结合,深入分析了山西省畜禽养殖量的变化特征,模拟了畜禽粪尿的产生量及其氮、磷养分的资源量,并从时空维度评价了山西省畜禽粪尿资源量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 1978-2012年,山西省畜禽粪尿的产生量由1.61×107 t增加至2.75×107 t,增幅达1.71倍,粪尿氮由7.74×104 t增长至17.32×104 t,粪尿磷则由1.09×104 t增长至3.39×104 t,增幅分别达到2.38和3.10倍.除养殖总量增加之外,养殖结构和养殖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空间分布看,2012年山西省耕地畜禽粪尿氮、磷承载量呈现晋北、晋中和晋东南高,中北部和西南部低的分布特征,耕地畜禽粪尿养分资源承载量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平衡,这是区域养殖专业化程度与农业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通过优化生产布局和区域间养分协同管理等手段,来调控畜禽粪尿的排放与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及环境风险,以实现畜禽粪尿养分资源的高效与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白日军  杨治平  张强  张训忠 《生态学报》2016,36(24):8008-8014
利用PVC管顶盖埋管法研究了晋西北黄土高原区小叶锦鸡儿人工灌丛不同定植年限(5,10,20,30,40a)土壤氮矿化与硝化速率的动态和净矿化与硝化总量。结果表明,⑴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无机氮主要以NO_-~3-N形式存在,不同生长年限相同月份的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分别是铵态氮(NH+4-N)含量的1.5—15.4倍;⑵土壤氮素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随生长年限延长而加快,30年生时达到高峰,数值达40.2,44.1 mg m~(-2)d~(-1)。从季节性变化看,7—8月份是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快速增长期,30年生小叶锦鸡儿灌丛土壤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分别达到86.9,93.1 mg m~(-2)d~(-1),显著高于其它生长年限(P0.05);(3)土壤氮素硝化与矿化总量同样随小叶锦鸡儿生长年限延长而增加,30年生时达到最高,与5年生相比,分别增加了3.7和3.1倍。(4)5—10月份小叶锦鸡儿生长期内,各年限土壤全氮量的2.3%被矿化成无机氮,其中87%最终被转化成NO-3-N形式存在于土体中。  相似文献   
5.
以高粱连作5年为对照(CK),研究了高粱连作3年轮作苜蓿(T1)和葱(T2),对下茬高粱生长、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轮作改善了高粱地上部的生长;T1增产16.5%,效果明显.轮作也促进了高粱根系的生长,T1和T2处理的高粱总根长是CK的1.3和1.4倍,根总表面积是CK的1.6和1.5倍,根体积是CK的2.2和1.6倍,根系生物量是CK的2.0和1.3倍,T1促进了根系在10 cm以下土层中的分布.借助Biolog法对穗花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表明,T1和T2处理根际土壤微生物活性显著高于CK,且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是CK的1.2和1.1倍;轮作提高了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综上,轮作苜蓿比轮作葱更能改善高粱根际土壤环境,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控制高粱连作障碍,提高高粱产量.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婧怡  贾宁凤  程曼 《生态学报》2018,38(10):3471-3481
选择黄土丘陵区砖窑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为研究对象,在2016年6月至11月对0—3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分析刺槐林、草地、柠条灌木林、小叶杨林、海红林和撂荒地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剖面分布特征、土壤贮水量的季节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自上而下均呈\"S\"状分布,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具有不同的土壤湿度剖面,土壤水分活跃层、次活跃层、相对稳定层的深度范围不同。(3)6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海红林的土壤贮水量最大,为258.21 mm,然后依次为小叶杨林、撂荒地、草地和刺槐林,柠条灌木林样地最小;监测期内土壤贮水量随时间呈增长趋势,在11月达到最大值。土壤含水量的变异系数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递减,在100 cm以下土壤深层季节变异趋于稳定。研究认为,乔灌林消耗更多深层的土壤水分,柠条灌木林易引起土壤干燥化,海红林的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撂荒地和草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探讨重金属镉(cadmium,Cd)的毒性效应,采用不同浓度氯化镉溶液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 4龄若虫进行急性染毒,对处理后24、48、72和96h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处理组CarE和GS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以α-NA为底物时高浓度处理组(80mg·L-1)CarE活性在处理后48h被激活;以β-NA为底物时中浓度处理组(40mg·L-1)CarE活性在72h达到最高;以CDNB为底物时,低浓度处理组(20mg·L-1)GST活性在24h被激活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结果显示,中华稻蝗4龄若虫在Cd胁迫下,体内CarE和GST活性发生了变化,以此来抵御机体所受到的重金属毒害.  相似文献   
8.
在山西省南部调查了种植年限为1、7、10、13、16年的越冬长茬设施蔬菜生产施肥现状,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设施蔬菜土壤剖面硝态氮、Olsen-P和CaCl2-P的分配特征和规律,为控制设施蔬菜生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设施养分投入差异较大,新建设施氮、磷和钾投入量高达6088.3、2705.4和3287.2 kg·hm-2,随后养分投入量明显降低N、P和K的养分投入水平在1591.1—2943、619.4—1195.6和877.5—2026.3 kg·hm-2,80%的氮和90%磷在移栽前投入。过量养分投入和施肥与作物需肥不耦合增加了NO3--N在土壤剖面的迁移,种植1年200 cm土壤剖面的NO3--N通体大于30.00 mg·kg-1,随种植年限增加NO-3-N向下移动明显,种植16年0—60 cm NO3--N含量达110—203 mg·kg-1,土层180—200 cm接近60 mg·kg-1;设施土壤0—20 cm的 Olsen-P和CaCl2-P累积明显,种植1年分别达138.0 和2.7 mg·kg-1,而后累积至300 mg·kg-1和7.6 mg·kg-1左右,随种植年限增加Olsen-P和CaCl2-P在土壤剖面明显下移。该区域土壤Olsen-P与CaCl2-P的突变点为46.70 mg·kg-1,土壤NO3--N含量与EC值显著正相关(r= 0.624, P<0.01),CaCl2-P/Olsen-P与有机质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r=0.317,P<0.05)。这表明EC值能够较好地表征NO3--N污染状况,由于CaCl2-P为易淋洗磷,故土壤Olsen-P含量>46.70 mg·kg-1时易出现磷的淋洗,土壤有机质提升增加了磷淋洗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粒体CO Ⅰ基因的闪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重要林业害虫闪蛱蝶亚科Apaturinae 11属17种蝶类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的部分序列,并结合由GenBank下载的该亚科4种蝶类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探讨了闪蛱蝶亚科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以玉杵带蛱蝶Athymajina,白斑眼蝶Penthema adelma,忘忧尾蛱蝶Polyura nepenthes和白带螯蛱蝶Charaxes bernardus作为外群,采用PAUP4.0b4a软件构建了闪蛱蝶亚科的MP和NJ分子系统树。虽然COI基因数据中第3位点的转换替换已达饱和,但由于这些位点含有大量系统发育信息,因而在数据统计分析时并没有将这些位点删除。同时通过对各分枝稳定性的比较,研究在简约分析中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对假定所有特征具有相同权重的影响。分子系统树显示:NJ和不同转换/颠换加权方式下构建的MP系统树中闪蛱蝶亚科均有4个主要的聚类簇,该亚科系统树中存在许多置信度高且稳定的分枝,同时也存在一些因分枝置信度低且不稳定而使其分类地位不能确定的类群。在所构建的系统树中,由分子数据得到的蛱蝶亚科系统发育关系与传统分类学的基本一致,其中迷蛱蝶属Mimathyma为单系群;累积蛱蝶Lelecella limenitoides为明窗蛱蝶Dilipa fenestra的姐妹群且支持二者关系的置信度很高;支持将白斑迷蛱蝶Mimathyma schrenckii,迷蛱蝶M.chevana,夜迷蛱蝶M.nycteis,栗铠蛱蝶Chitoria subcaerulea,黄带铠蛱蝶C.fasciola,铂铠蛱蝶C.pallas,and银白蛱蝶Helcyra subalba等物种由闪蛱蝶属中移出的修订。  相似文献   
10.
为了用气相色谱保留时间(tR)估算取代苯类化合物在鱼体内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测定了草鱼对氯苯、邻氯甲苯、对二氯苯、间二氯苯、邻二氯苯、硝基苯、对氯苯胺、对硝基氯苯、4-氯联苯9种取代苯类化合物的BCF和不同取代苯化合物在6种不同极性固定相上的tR,建立了tR与BCF的一元回归方程及tR一阶分子连接性指数(1XV)与BCF的二元回归估算方程.统计检验表明,两类估算方程在不同固定相上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952和0.965,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可用于估算取代苯类化合物在草鱼体内的BCF,估算结果不受固定相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