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17篇 |
免费 | 69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33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6篇 |
2011年 | 60篇 |
2010年 | 61篇 |
2009年 | 82篇 |
2008年 | 136篇 |
2007年 | 117篇 |
2006年 | 101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135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92篇 |
2001年 | 40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4篇 |
1958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利用常规石蜡制片法,对生长于北戴河海滨沙地的9种沙生植物的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1)叶结构出现各种旱生和盐生植物特征,如一些植物叶的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退化;多数植物的叶片较小;多数植物支脉和侧脉多等;(2)轴器官具有发达的表皮和机械组织,有异常结构的出现。说明北戴河海滨沙滩生长的9种植物的营养器官存在一系列的旱生结构特征,这些结构在减少蒸腾作用,增强光合作用,储存水分,增强器官的机械强度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支系和进化主干的视角看待某一类群的系统发育地位更有利于将前进进化与分支进化的认识相结合.关于蝽类昆虫在生命树中的支系位置,近年来积累的证据已经在对于若干节点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观点.随着现生类群生命树的构建以及化石类群与现生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整合,每个支系所经过的系统发育历程将逐渐变得清晰,并对相关的个体发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致力于将近10年来的各种主流意见更迭完整地体现在对于蝽类昆虫支系地位的认识上. 相似文献
3.
4.
Galeatus属群(=Péricart(1983)的"Galeatus-Hyalochiton"属群)在中国有4个属,即南网蝽属AconchusHorváth、贝肩网蝽属Dulinius Distant、贝脊网蝽属Galeatus Curtis和明网蝽属Habrochila Horváth.描述贝脊网蝽属1新种:高冠贝脊网蝽,新种Galeatus trevius Li,sp.nov;系统记述Galeatus属群的中国种类4属10种,即:广南网蝽Aconchus urbanus(Horváth)、北贝肩网蝽Dulinius conchatus Distant、短贝脊网蝽Galeatus affinis(Herrich-Schaeffer)、长贝脊网蝽Galeatus spinifrons(Fallén)、膜贝脊网蝽Galeatusinermis(Jakovlev)、闽贝脊网蝽Galeatus scitulus Drake and Maa、瘤贝脊网蝽Galeatus clara Drake和华明网蝽Habrochila chinensis Drake;描述了4个属的属征、研究历史与分类概况,详细列举了检视标本、寄主和各个种的分布,同时提供了Galeatus属分种检索表和8幅形态图. 相似文献
5.
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促反应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酶源保存方式、酶促反应时间、底物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金属离子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方法:以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TS1138为供试菌株,采用酸式茚三酮法测定L-半胱氨酸含量,研究了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酶促反应条件。结果:TS1138菌株中L-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具有较高的活性,而且Mg2 、Mn2 、Fe2 、Zn2 、Cu2 等5种金属离子对DL-ATC水解酶酶系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Cu2 对该酶系的抑制作用很大。结论:确定了TS1138菌株酶法转化DL-ATC合成L-半胱氨酸的最适酶促反应条件,为酶促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建立乳腺癌细胞MCF-7高转移倾向亚克隆LM-MCF-7细胞株的基础上,为阐明LM-MCF-7细胞具有更强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分子机制,对其相关分子及其信号转导途径进行了探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MCF-7细胞相比,LM-MCF-7细胞中p-ERK1/2水平显著升高.流式细胞术和“伤口愈合”实验结果表明,ERK1/2的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可明显抑制LM-MCF-7细胞的高增殖和高迁移能力.免疫印迹检测发现,与MCF-7细胞相比,LM-MCF-7细胞中与增殖和迁移相关的因子,如β-catenin、细胞周期蛋白D1、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水平呈明显增高,PD98059对这些因子水平的增高具有抑制作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LM-MCF-7细胞中β-catenin分布在细胞核中,应用PD98059处理后,β-catenin主要分布在胞浆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在LM-MCF-7细胞中活化的ERK1/2水平升高,是导致该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的重要原因之一,与ERK1/2-MLCK-p-MLC和ERK1/2-β-catenin 细胞周期蛋白D1等信号转导途径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将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半固定沙丘土壤湿度空间异质性与油蒿种群空间异质性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块尺度(80 m×80 m)上,油蒿密度和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受制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尤其油蒿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与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在半固定沙丘阶段,土壤湿度的空间异质性决定油蒿种群的空间异质性. 由于沙丘地形对降水量的再分配在土壤湿度分布中的作用,土壤湿度和油蒿种群空间异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地形的缀块性→土壤湿度分布的缀块性→油蒿种群分布的缀块性→油蒿生物量和密度的缀块性. 相似文献
8.
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receptor-likeproteinkinase,RLK)在高等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刺激的信号传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报告了一个新的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对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初步分析。研究表明该基因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一个跨膜域、一个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的胞内域和一个缺少N-末端信号肽的胞外域。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表明,该基因与一些拟南芥菜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这些激酶N-末端都缺少信号序列,属于植物胞质类受体激酶(receptor-likecytoplasmickinase,RLCK)亚家族。因此命名该大豆基因为GmRLCK(GenBankAccessionNo.AY687390)。对GmRLCK激酶域中磷酸化可能性较高的位点进行了预测。RT-PCR的结果表明,GmRLCK在大豆子叶、根、花以及豆荚中都有较高的表达,而在胚根、茎和成熟叶片中的表达相对较弱。进化分析表明GmRLCK与一些衰老相关的植物类受体蛋白激酶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在神经系统中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已发现,不同亚型的BMPs在神经系统中的不同区域呈持续性表达,一系列体外和体内动物实验证明BMPs不仅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成熟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时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功能,其确切机制有待通过实验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10.
宫颈癌患者血浆中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细胞可以释放DNA进入患者的血浆/血清中,并可作为无创伤性诊断肿瘤的标记物。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MS-PCR)结合亚硫酸盐测序法对151例宫颈癌患者血浆和对应的30例组织中E-钙黏着蛋白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并与化学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的鳞状上皮癌抗原(SCC)相比较,发现此方法的灵敏度为40.39%,特异性为100%,正确性为49.72%,血浆和组织的符合率为76.67%。宫颈炎、子宫肌瘤和正常人的血浆中均未检测到甲基化状态的存在。随着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E-钙黏着蛋白基因甲基化的检出率也在逐渐增加,与SCC结果相比,MS-PCR方法在早期和恶性度高的宫颈癌中的诊断效果良好。使用E-钙黏着蛋白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可以对宫颈癌患者进行无创伤性早期诊断和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