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不育效果及其可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生殖器官及繁殖的影响,将试鼠随机分为多剂量组、单剂量组和对照组.多剂量组以每次3.5 m/kg·BW(5次/周,2周)、单剂量组以35 mg/kg·BW炔雌醚灌胃.处理后15 d、30 d、60d、90d剖检,观察性腺系数、精子质量和繁殖率等指标,H·E染色观察附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炔雌醚处理后15 d、30 d给药组试鼠睾丸、附睾及精囊腺极度萎缩(P<0.01),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活精子百分率明显下降(P<0.01),精子畸形率显著上升(P<0.01),附睾管腔内充满大量发育异常的精子细胞,繁殖率显著下降;与单次给药相比,多次连续给药对试鼠生殖器官影响更严重.处理后60d,除多剂量组附睾外,各组性腺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单剂量组、多剂量组精子质量及繁殖率与对照仍有极显著差异(P<0.01).90d后试鼠各项指标及繁殖率均恢复正常,表现为可逆性.结果表明:该药对长爪沙鼠不育效果明显;多次低剂量给药较单次高剂量给药不育效果更好;90d后,炔雌醚对生殖器官和繁殖的影响能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EP-1不育剂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增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爪沙鼠在内蒙古地区的分布非常广泛,长期以来由其造成的鼠害不仅给农牧业生产带来危害,而且还传播疾病。2009年3~10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利用复合不育剂左炔诺孕酮-炔雌醚(EP-1)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进行了不育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不育剂EP-1对长爪沙鼠种群结构和种群密度均有显著影响,在5月和6月两个繁殖高峰期,不育剂EP-1显著降低了幼体出生的数量,实验区与对照区幼体组成差异和成体组成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在8~10月,实验区和对照区种群结构组成中,幼体之间、成体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P<0.05,P<0.01)。在整个发育生长期,实验区长爪沙鼠幼体种群从6月份开始出现,9月达到数量最高值,幼体种群全年呈现下降趋势。而对照区幼体种群从5月份开始出现,且数量在5月份达到全年的最高值,幼体种群与实验区相反呈增长趋势。实验区种群总体数量全年呈下降趋势,而对照区相反,呈增长趋势。因此,复合不育剂EP-1显著降低了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率、幼体出生比例和种群密度,可以对长爪沙鼠野生种群起到有效的繁殖控制作用,进而降低该鼠对农牧业生产的危害和对人类疾病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建立升麻药材中升麻苷H-1含量测定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使用H&E XP ODS-A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磷酸(35∶65∶0.4),流速为1 mL/min,柱温为26℃,检测波长203nm。测得升麻苷H-1线性范围为0.95~28.5μg/mL(r=0.9999),平均回收率(n=6)为99.35%(RSD=2.79%),不同来源批次升麻药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升麻药材中升麻苷H-1含量为0.53%~1.09%,综合分析批样品含量测定结果,建议升麻药材中含升麻苷H-1应不低于0.4%。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专属性强,可作为升麻药材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虽然实验鼠种群的总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还是有很多重要的传染性病原体在实验鼠群中流行.实验鼠群的健康状况对于动物福利、科学研究甚或人类健康都很重要.所以必须要对实验鼠群进行健康监测.笔者依据自身的实践和经验,对鼠群健康监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分析,包括以下的内容:鼠群健康监测的必要性、健康检测规程的建立、哨兵鼠、常用的监测力法、样本采集原则、对检测结果的解读和应对.相信读者在了解这些基本的原理后,能设定出符合自身设施实际的鼠群健康监测计划并逐步在实践中完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进行临床前研究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证研究中新药探索实验中尤其是研发早期试验人群的安全,因为只是减少健康志愿者身上的风险无益于保证(所有)受试者的安全.内容 本文从新药研发的两个阶段分别对病理学在临床前风险控制研究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结论 在非临床前新药研发阶段的风险控制中,让病理学家参与到新药研发的风险管理队伍中来,帮助研发、监控研发,是成功研发与优良的风险管理策略相衔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研究经过基因修饰的体细胞导入到禽类胚胎以后,供体细胞及外源基因是否能在受体胚胎中成活并且外源基因是否可以长期表达。方法筛选得到稳定整合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鸡DT40细胞作为外源蛋白的运载工具,通过血管微注射的方法将其导入到于38.5℃温度条件下孵化65~70 h的鸡胚中,并将操作后的鸡胚在原孵化条件下继续孵化。在孵化的不同时期取移植了DT40细胞的嵌合体胚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细胞的存活与分布情况。并通过PCR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供体细胞在受体中的位置以及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荧光标记的DT40细胞可以存活于受体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包括:脑、心脏、肝脏等。导入胚胎的整合外源基因的DT40细胞可以存活到胚胎出雏之前,并且外源基因能够正常表达。结论可以通过此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中,并使目的蛋白在受体胚胎中持续表达,为胚胎期导入外源蛋白诱导免疫耐受的研究以及将转基因细胞移植到动物体内生产目的蛋白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猪细小病毒(PPV)杂交瘤细胞株,并对其分泌的PPV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方法按常规方法制备并获得2株杂交瘤细胞。用染色体分析对杂交瘤细胞进行鉴定,用间接ELIS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对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效价测定、亚型鉴定和特异性鉴定。结果得到2株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2H9、1F9,染色体数目介于90~110之间。细胞上清效价均达1∶1×104,腹水效价均达1∶1×107,其亚型分别为IgG1、IgM,均为kappa链。2H9、1F9单抗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伪狂犬病毒(PRV)、猪圆环病毒I型(PCV-1)、猪圆环病毒Ⅱ型(PCV-2)、乙脑病毒(JEV)等均无交叉反应。IPMA和IFA检测结果显示2H9、1F9单抗均能与接种于PK-15细胞的PPV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成功制备了2株抗PPV杂交瘤细胞株,证实其产生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木质素降解酶,但已报道真菌来源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只能在酸性低温条件下发挥作用,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工业应用.通过培养一株耐热耐碱放线茵——绿色糖单孢茵发酵产酶,采用DEAE-Cellulose,CM-Cellulose和Superdex 75凝胶过滤层析等分离纯化方法,得到一种具有耐热耐碱特性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经凝胶电泳检测其为单一蛋白,分子量为41 kD.最终纯化倍数达到20倍,活性回收率为6%.采用LTQ法对纯酶进行蛋白质归类鉴定,得到其部分氨基酸片段,为该酶的进一步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丹酚酸B对离体大鼠工作心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的方法,以左室内压( LVSP)、左室舒末压(LVEDP)、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 dp/dtmax)、心率(HR)等血流动力学参数为指标,观察丹酚酸B对心肌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 不同剂量(10、5、2.5 mg/L)的丹酚酸B可使LVSP、±dp/dtmax明显升高,同时使HR减慢,并呈剂量依赖性,但对LVEDP无明显作用.结论 丹酚酸B对离体工作心脏有剂量依赖性正性肌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Takahashi研究小组成功地将小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和鼠尾成纤维细胞重编成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开创了体细胞重编程的全新方法,所得iPSC具有和胚胎干细胞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不仅解决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所面临的伦理学困境和免疫排斥问题,而且进一步深化了对细胞多能性和基因组重编程的认识,再次掀起了干细胞研究的热潮。iPSC结合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的成果已经应用到动物疾病模型上。iPSC能够自我更新并维持未分化状态,可分化为3个胚层来源的所有细胞,参与形成机体所有组织和器官,体外定向诱导能够分化出各种成体细胞,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极具应用价值。但iPSC技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