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5篇
  2025年   1篇
  2024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高寒湿地放牧干扰强烈,是其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因。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格局不仅能够反映自然因素的作用,也能够体现地域放牧等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因此常作为表征放牧干扰格局的主要度量方法。但尺度效应导致的植被生物量影响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针对面积为几十至几百km2范围的小尺度高寒湿地而言,自然因素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对其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共同作用特征仍不明确,缺乏针对该类型湿地的合理评估模式。以滇西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为例,在排除其它人为干扰的条件下,通过植被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特征来表征其放牧干扰格局,并以该案例为基础提出一种小尺度高寒湿地放牧干扰格局评估模式。研究尝试基于详细地面植被调查,获得潜在植被地上生物量,利用调查同时期高分定量遥感方法(法国PLEIADES卫星数据结合实测植被地上生物量建模)获得实际植被地上生物量,并使用潜在与实际植被地上生物量之差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表示纳帕海湿地放牧干扰格局。该评估模式可以有效减少对于小尺度湿地放牧干扰数据的依赖,同时减少牛羊马等大牲畜散养带来的空间分布随机性。研究结果显示纳帕海湿地放牧干扰对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响严重,影响比例约为93.5%。研究发现水文等自然因素和放牧等人为干扰分别决定纳帕海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上限和下限,并基于此提出四方面干扰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两山论”是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中国生态建设的顶层设计,该理论已经实践了十余年。该理论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践行该理论的生态建设效果及其对水土保持效应的影响等研究仍存在不足。通过引入平衡计分卡,构建了“两山论”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有效评估了钱塘江源头区开化县在2005—2020年期间的绿色发展成效。并采用冗余分析进一步探讨了“两山论”践行成效与水土治理效应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在践行“两山论”的16年时间里,各维度(包括经济维度、社会维度、建设维度、学习维度)的生态建设成效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上下波动的趋势和幅度各不相同。开化县从2005年到2020年的综合成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2005—2007年停留在差的阶段,2008—2011年进入合格阶段,2012—2016年进入良好阶段,2017—2020年进入优秀阶段。此外,各维度的建设成效和综合维度的建设成效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微水土流失呈现正相关性,而与中度、重度和极度水土流失呈负相关性,说明在践行“两山论”的过程中,生态建设有效促进了研究区水土治理工作的发展。研究结果为政府精准施策推进绿色青山与金山银山相互转化提供理论指导,尤其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河流源头地区。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科学院“香山科学会议办公室”主办的、旨在探索现代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的香山科学会议 ,是中国科学界极具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会议。 1999年 8月 16日~ 2 0日 ,以“2 1世纪生命伦理学难题”为主题的第 12 0次香山科学讨论会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来自内地及香港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 38位医学家、遗传学家、生物学家、伦理学家、哲学家、法学家出席了这次科学会议。这是香山科学会议自创办以来的第一次文理学科交叉 ,也是第一次在异地举办的会议。作为这次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科学讨论会的理论成果 ,在由倪慧芳、刘次全、邱仁宗主编 …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11月5日,作者在云南省大理市鹤庆县草海湿地(26°36′13″N,100°11′27″E,海拔2 193 m)观察到一只秧鸡科(Rallidae)鸟类:体长约20 cm;嘴较短,基部红色,端部黄色;黑色过眼纹上下具两条醒目白色条纹;喉近白;颈侧及胸灰色;背部暗褐,羽缘色浅;尾短而尖,微上翘;尾下覆羽皮黄色。经查阅相关文献确定  相似文献   
5.
国土空间是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的重要载体,科学识别不同发展情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碳汇冲突格局,对国土空间低碳开发利用与碳汇风险预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42个区(县)为研究对象,从空间碳排压力、空间固碳能力和空间不稳定性3个维度,构建国土空间碳汇冲突评价模型。整合社会经济数据和自然地理等多源数据,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and Tradeoffs,InVEST)、斑块生成土地利用模拟模型(Patch-generating and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气泡图谱和冲突矩阵等方法,识别并多情景模拟1980-2050年研究区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程度及潜在风险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表现为耕地连片、生态用地分散和建设用地多点集聚的空间布局特征,耕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移占主要贡献。(2)1980-2020年研究区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程度总体呈现\"急剧上升-逐渐缓和\"的趋势,且预测到2050年,碳减排情景(CE)下的国土空间碳汇冲突可控程度最高。(3)依据冲突矩阵划分标准,将研究区甄别出\"三带九区\"的国土空间碳汇冲突矩阵类型,其中碳汇耐受安全区、碳汇稳态维持区等分别呈现出\"边缘式\"三角式\"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为精准识别国土空间碳汇冲突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拓展土地利用冲突理论和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范畴,为我国其他城市群制定\"政域-流域\"的国土空间碳汇冲突调控策略与碳汇协同监管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