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完全免费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云南西部三种鼠类种群年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晶体干重法对大绒鼠、大足鼠和褐家鼠的年龄进行了测定。根据三种鼠类的晶体干重量,将其各分为幼体、亚成体、成体和老体4个年龄组:大绒鼠3.4mg以下,3.5 ̄5.4mg,5.5 ̄6.8mg,6.9mg以上;大足鼠20.0mg以下,20.1 ̄36.0mg,36.1 ̄52.0mg,52.1mg以上;褐家鼠17.0mg以下,17.1 ̄31.0mg,31.1 ̄49.0mg,49.1mg以上。  相似文献
2.
濒危莲瓣兰杂交育种及原生地种子萌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莲瓣兰'大雪素'(Cymbidium tortisepalum 'Daxuesu')和'剑阳蝶'(Cymbidium tortisepalum 'Jianyangdie')为亲本,研究莲瓣兰种间杂交育种、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共生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过程,为莲瓣兰杂交育种新品种选育及杂交种子原生地播种种苗快速繁殖奠定基础.结果表明,莲瓣兰种间杂交结实率在90.0%~93.3%之间,杂交亲和性较强;莲瓣兰杂交种子在原生地播种6~12月后,能被萌发菌侵染、种胚突破种皮形成类原球茎,种子在原生地播种容易萌发;类原球茎转绿成根状茎、根状茎伸长成丛生型根状茎、丛生型根状茎顶端分生组织分化出原球茎、原球茎分化出叶和根、根状茎逐渐退化完成植株再生过程极其缓慢,需要4~6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红瘰疣螈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红瘰疣螈(Tylototmon shanjing)的胚胎发育过程。根据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规律将胚胎发育过程分为22个时期,在室温(25±1)℃的条件下,胚胎发育历时20-22d。描述了各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讨论了发育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4.
云南大理洱海之东的砂子箐组产有牙形刺Scaliognathus anchoralis,Gnathodus typicus,Gnathodus cf.girtyi等化石,清楚地表明砂子箐组的地质时代为杜内期.在双廊镇大建旁村环海公路边灰岩中发现牙形刺Lochriea ziegleri,Gnathodus cantabricus,Gnathodus bilineatus remus,Gnathodus bilineatus romulus,充分证明海东地区谢尔普霍夫阶地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与附载植物的关系,调查了附载植物胸径、树高、枝下高及附载植物种类对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按照径级分别对不周径级下的附载植物的附生蕨类植物的多样性进行偏相关分析,并采用方差分析判断附载植物种类对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附载植物树高和胸径与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附载植物的枝下高与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表明较低的枝下高有利于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的增加.附载植物种类对附生蕨类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Wang SJ  Huang ZP  He YC  He XD  Li DH  Sun J  Cui LW  Xiao W 《动物学研究》2012,33(3):241-248
灵长类的交配模式对于了解和掌握雄性的交配策略和社群的稳定机制非常重要,但是目前有关亚洲灵长类交配模式的数据较少;因此,该研究于2011年1—12月,分别采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焦点动物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了拉沙山黑白仰鼻猴群的交配行为和出生数据。猴群全年交配,有2个峰期,一个是繁殖交配高峰期(8一10月);另一个在出生季节,但其非繁殖交配的生物学意义尚不清楚。雌性通过俯卧/注视雄性或跳落邀配。爬跨射精比为8.8,射精交配稀少(11.4%),这说明雄性并非每次交配都射精,因而支持黑白仰鼻猴交配模式的主体为多次爬跨射精或处于从单次爬跨射精到多次爬跨射精连续谱上段的观点。雄性邀配的射精爬跨多于雌性,说明多次爬跨射精不仅是雄性的一个交配策略,而且可以决定交配模式在连续谱的位置。交配时间后延6~7个月,交配频次与婴猴出生率相关。拉沙山猴群出生模式为严格的季节性,这进一步证实了前人的观点。婴猴出生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且不同猴群婴猴出生的同步模式不同。  相似文献
7.
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实验观察,对云南洱海周边地区的拟环纹豹蛛Pardosa pseudoannulata(Boesenberg et Strand,1906)和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Koch,1878卵袋中寄生蜂种类及其寄主的选择性作了为期1年的调查研究.共发现了2种寄生蜂,即Idiolispa sp.和Idris sp.,两种寄生蜂均可不同程度地寄生在两种蜘蛛的卵袋里.Idiolispa sp.偏好寄生拟环纹豹蛛的卵袋,而Idris sp.则不具寄生偏好性,两种蜘蛛均是其适合的寄主.分析了Idiolispa sp.产生寄主选择偏好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记述近管蛛科近管蛛属1新种:鸟喙状近管蛛,新种Anyphaena rhynchophysa sp.nov.,并提供了该新种彩色特征图.模式标本保存在大理学院生物标本馆.文中测量单位为mm.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以云南大理苍山地区6个不同时期的火烧迹地为基础,采用群落聚类分析和排序的方法,结合回归分析,探讨了火烧迹地的生境类型、演替历史、季节和海拔梯度对蜘蛛群落类型及多样性的影响.共采集到蜘蛛标本21942号,291种,分属于34科.聚类分析表明,火烧地蜘蛛群落总体可以分为2大群落,即落叶层-树皮下群落和地上(包括草丛、灌木和乔木层)蜘蛛群落; 生境类型是影响蜘蛛群落类型的重要因素,而演替历史对群落分类的影响也值得重视.排序分析表明,生境类型是影响火烧地蜘蛛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这与群落的聚类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回归分析表明,演替历史、季节和生境类型明显影响火烧地蜘蛛群落的多样性.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因素是演替历史,其次是季节和生境类型.  相似文献
10.
依据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蕨类植物标本室(PYU)和国内主要标本馆保存的莲座蕨科植物标本,以及多年来积累的研究资料,建立该科植物在云南的产地GIS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分析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及其在云贵高原及横断山区的地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 云南莲座蕨科植物种类丰富,分布海拔范围为100~2400m;② 滇东南是莲座蕨科植物分布的多样性和特有性中心,其多样性由滇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③ 云南有莲座蕨科2个属分布,即莲座蕨属(Angiopteris)和原始莲座蕨属(Archangiopteris),其中原始莲座蕨属的物种多样性较低而特有性较高。初步分析了该科植物中5个广布种和1个高山峡谷种分布格局的成因,以及5个特有种的发生史,推断广布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四纪冰期之前,高山峡谷种的分布格局形成于第三纪之后,而特有种的主要成因可能是自然杂交和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