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种便携式测定昆虫过冷却点的方法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26
本文介绍了热敏电阻+万用电表测定昆虫过冷却析方法。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使用热敏电阻法测定昆虫过冷却点较之有下优点:(1)测量灵敏度和精确度高;(2)测定昆虫范围广(3)装置体积小,不用交流电,带方便;(4)价格较低。 相似文献
2.
就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对阿维菌素的抗性遗传方式和抗性品系的相对适合度进行了研究。室内选育的阿维菌素抗性品系与同源的敏感品系杂交、F1代自交、F1代与亲本回交,结果表明:杂交后的显性度(D)分别为-0.64和-0.52,说明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是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χ2检验证实,可能是多基因控制的抗性遗传。杂交F1代乙酰胆碱酯酶(AChE)、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比抗性亲本有所降低,F2代及回交后代三种酶的活性继续降低。种群适合度研究表明,抗性品系相对于敏感品系有0.84的适合度。 相似文献
3.
RAPD方法用于区分中国烟粉虱的生物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应用RAPD-PCR技术研究了中国大陆10个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情况,聚类分析表明,这10个种群中包含了3种生物型:烟粉虱B型,广西型(南宁南瓜寄主)和福建型(福州地瓜)。值得注意的是,在福建并存着两种烟粉虱生物型,即苷蓝上的B型烟粉虱和甘署上的福建福州型,研究表明烟粉虱B型已经传入中国,至少在北京,山东,新疆,福建,广东等地都有发生和分布,广西型和福建型是否中国的本地土种群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6种常见赤眼蜂,即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玉米螟赤眼蜂T. ostriniae Pang et Chen、螟黄赤眼蜂T. chilonis Ishii、广赤眼蜂T. evanescens Westwood、甘蓝夜蛾赤眼蜂T. brassicae Bezdenko及食胚赤眼蜂T. embryophagum (Hartig)之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第二内部转录区(rDNA-ITS2)的克隆测序,调用GenBank中同源序列,对不同蜂种的rDNA-ITS2序列进行了多重排比和聚类,探讨了rDNA-ITS2用于赤眼蜂属不同种系统进化关系分析及赤眼蜂分子鉴定的可行性。为了考察rDNA-ITS2在赤眼蜂种下水平鉴定上的可能性,作者收集了我国常见的松毛虫赤眼蜂6个地理种群(黑龙江亚布力、吉林长春、吉林仁和、陕西长安、江苏徐州、广东广州),采用相同方法测定了它们的rDNA-ITS2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赤眼蜂种下阶元ITS2序列非常保守,而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通过外群比较发现,rDNA-ITS2只适合于赤眼蜂种一级的分子鉴定。 相似文献
5.
简要叙述了中国昆虫染色体研究的现状,包括研究涉及的昆虫类群、核型分析结果、研究方法和手段、染色体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变异、结构变异和数量变异等。我国学者对昆虫染色体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迄今已对蜉蝣目、蜚蠊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蚤目和膜翅目等10目481种昆虫的核型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蝗虫、蝽类、蚜虫、蚕类、果蝇、摇蚊及实蝇等。在染色体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蚕类和果蝇等有丝分裂;蜚蠊类、蝗类、蝽类和蚕类的减数分裂及性别决定机制;部分昆虫的联会复合体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果蝇和蚊类昆虫的唾腺染色体;果蝇的B染色体;蚕类和蚊类昆虫染色体的缺失、易位和倒位等变异;蚕蛾类的数量变异。研究结果多应用于昆虫系统分类和进化的探讨,揭示昆虫遗传与变异规律。通过与国外研究成果对比,提出昆虫染色体研究的必要性,并对我国未来昆虫染色体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培养基混药法,研究了植物次生物质单宁酸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影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随棉铃虫发育期的进程而变化,在卵期最低,5龄、6龄幼虫和成虫期最高。用含0.005%单宁酸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后,5龄和6龄幼虫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明显降低,分别为对照的59%和67%。单宁酸低剂量、短时间处理棉铃虫幼虫,可诱导中肠和脂肪体中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增加,高剂量或低剂量长时间处理没有诱导增加作用,甚至还有抑制作用。单宁酸连续处理4代,对棉铃虫6龄幼虫中肠谷胱甘肽S 转移酶均有抑制作用,对脂肪体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无明显影响或有抑制作用。单宁酸处理的第4代幼虫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有增加的趋势,对甲基对硫磷的敏感度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8.
用视网膜电位图(electroretinogram,ERG)技术研究了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蛾暗适应过程中对单色光和白光刺激的光感受性变化。结果显示:(1)依ERG振幅大小(峰-峰值),在340~605 nm波谱内有3个大小不等的峰-主峰位于绿 黄光区562 nm,次峰在蓝光区483 nm,第3个峰在近紫外区400 nm,显示其至少有3种感受器;(2)性别、日龄及暗适应时间长短对其光谱敏感性有影响,低龄时雄蛾对单色光刺激较雌蛾敏感,高日龄时相反;1~5日龄内, 3日龄蛾的视网膜电位(ERP)值最高;随暗适应时间延长,其复眼对近紫外区400 nm敏感性明显增加;(3)一定光强度范围内,随单色光和白光光强度增强该蛾复眼的ERP值增大,初期增加较缓,中期较快,呈近似S型曲线,显示其复眼具有较强的光强度自调节和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9.
苜蓿切叶蜂授粉扩散行为及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对苜蓿切叶蜂( Megachile rotundata) 为苜蓿授粉的田间群体扩散行为和苜蓿种子增产效应研究表明,以授粉后苜蓿种子增产效应为指标,发现苜蓿切叶蜂以蜂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随着距离增大,蜂的扩散及授粉效应逐渐降低.但不同方向其扩散及授粉效应不同,以苜蓿种子产量Y≥50g·m - 2 为高效区,50g·m -2 > Y≥30g·m -2 为中效区,30g·m -2 > Y≥15g·m -2 为低效区.在高效区和中效区内,东北方向扩散距离最远,分别为50和60 m ,其次是东和北;在低效区,向北扩散距离最远,可达100 m ,其次是东北和西北;西、南、西南和东南扩散距离较短.据此做出了高效区、中效区和低效区的苜蓿切叶蜂授粉扩散行为图,由此可直观地看到3 个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将2-十三烷酮按0.005%~0.01%(重量比)的浓度加到棉铃虫人工饲料中,连续诱导3代,测定棉铃虫中肠和脂肪体中细胞色素P450(cyt-P450)含量以及与标准配基(正丁醇、吡啶、苯胺、环己烷)形成的氧化型结合光谱。2-十三烷酮诱导品系的中肠cyt-P450与CO结合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449 nm处,脂肪体cyt-P450与CO结合光谱的最大吸收峰在450.7 nm处。中肠cyt-P450除了在450 nm附近存在一个吸收峰外,在通入CO后依次在414、415、418 nm附近出现吸收峰,随后该峰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第31次扫描)在420 nm处又开始出现一个弱吸收峰。2-十三烷酮诱导品系的中肠、脂肪体cyt-P450与4种标准配基形成的差光谱与对照相比在峰型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中肠cyt-P450与正丁醇形成双峰双谷的光谱;脂肪体cyt-P450与正丁醇形成的光谱最大吸收峰在416.61 nm处,波谷在424.91 nm处;中肠cyt-P450和脂肪体cyt-P450与吡啶形成的光谱为典型的Ⅱ型光谱,而与环己烷形成的光谱为不典型Ⅰ型光谱;中肠和脂肪体的cyt-P450与苯胺形成典型的Ⅱ型光谱,最大吸收峰分别在443.30和428.92 nm处,最小吸收分别在402.30和401.00 nm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