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9篇
  免费   401篇
  国内免费   164篇
  1004篇
  2025年   21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能源植物麻疯树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疯树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植物,虽然在常规育种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但在分子育种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详细综述了国内外能源植物麻疯树基因的克隆,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基因枪介导转化法和纳米载体转化法等几种新技术在麻疯树育种中的应用,提出了当前麻疯树分子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湖北石首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性别、年龄和季节对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行为的影响,2006年9月-2007年10月,作者采用焦点取样法和瞬时记录法,将麋鹿昼间活动归为采食、饮水、运动、休息、警觉、其他行为等六大类型,每月6-8 d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跟踪观察.结果表明:麋鹿有晨、昏两个采食高峰和一个午间休息期,各种行为类型所占比例依次是:休息53.40%(±5.59%)、采食22.36(±8.34%)、运动11.23%(±0.63%)、警觉5.03%(±1.76%)、其他行为4.42%(±2.06%),饮水2.65%(±0.74%).不同季节,时间分配变化明显.非参数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显示(n=120),季节、年龄和性别显著影响麋鹿的活动时间分配.除运动行为(x2=16.856,df=3,P>0.05)和饮水行为(x2=7.667,df=3,P>0.05)无显著差异外,采食(x2=15.657,df=3,P<0.01)、休息(x2=13.173,df=3,P<0.01)、警觉(x2 =13.887,df=3,P<0.01)和其他行为(x2=16.317,df=3,P<0.01)在不同季节所占时间百分比均有极显著差异.对不同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采用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各性别-年龄组间的运动行为所占时间比例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与雌鹿之间的警觉行为有极显著差异(P<0.01),雄鹿花较多时间用于警觉.幼鹿与成年鹿及亚成年鹿之间的采食行为时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性别、年龄组在不同季节的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的差异采用方差(ANOVA)分析后发现:所有年龄组,夏季与冬季饮水、春季与夏季警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成体和亚成体麋鹿,春季与冬季警觉、夏季与冬季运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首次报道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的完整发育过程,并对影响马尾松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因素如球果采种期、球果冷藏处理时间、外植体处理方式等进行了探讨,统计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进行增殖评价,探讨ABA浓度梯度对马尾松体细胞胚分化成熟的影响,试验数据用SPSS16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1)2008~2009连续2年内15个采种期得到的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增殖有显著性差异,最适宜的马尾松球果采种期是6月下旬至7月下旬,诱导率在9.66%~22.59%之间;2)球果冷藏处理时间,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有显著性差异,其中4℃冷藏球果15d有利于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3)雌配子体包含幼胚的接种处理方式是可取的;4)胚性愈伤组织经稳定增殖培养后,转入分化成熟培养基,得到体细胞胚状体"爆发式"分化成熟,数量多,质量好。适宜体胚成熟转化的培养基为:成熟LP培养基添加ABA5.0mg·L-1+60.0g·L-1蔗糖,并附加L-谷氨酰胺和水解酪蛋白;5)成熟体细胞胚在无激素萌发型LP培养基上正常萌发,并转化为结构完整的小植株。本研究首次建立了马尾松幼胚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平台,为马尾松遗传改良种质创新、缩短育种周期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蓝细菌是重要的光合自养微生物,也是最具潜力的光合微生物底盘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光驱固碳细胞工厂的开发.糖原是蓝细菌最重要的天然碳汇物质,糖原代谢对蓝细菌光合碳流的分配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优化蓝细菌光合细胞工厂的合成效能,驱动更多的光合碳流重定向至目标代谢产物的合成,已经有多种策略和方法被成功开发用于调控蓝细菌的糖原代...  相似文献   
5.
2005年12月~2006年6月对广东海丰公平大湖保护区的紫水鸡(Porphyrio porphyrio)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3.33只/km2和9.33只/km2。通过对大湖和东关联安围总的样线平均个体数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在种群密度上,发现东关联安围不同时期的种群密度均较高,分别达16.11只/km2和11.67只/km2,大湖分别为9.17只/km2和5.83只/km2。对种群影响因素分析表明,非法猎捕和栖息地质量下降是导致紫水鸡种群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灵芝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高强  王晓玲 《菌物学报》2010,29(1):152-158
<正>灵芝Ganodema lucidum(W.Curtis.:Fr.)P.Karst.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名贵真菌,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延年益寿的珍品。目前国家卫生部已批准灵芝为食品新资源;《美国草药药典与治疗概要》也收载了灵芝。灵芝的研究已得到亚洲诸多国家以及加拿大和美国的重视(林志彬2001)。  相似文献   
7.
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 在湘中丘陵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针阔混交林、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落叶阔叶林、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1 hm2的长期定位观测样地, 采集0-15 cm、15-30 cm土层土壤样品, 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矿化有机碳(MOC)、易氧化有机碳(ROC)、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 分析4种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为揭示天然林保护与恢复对土壤有机碳(SOC)库的影响机理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 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 且不同森林同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季节变化节律基本一致, MBC、MOC、ROC含量表现为夏、秋季较高, 春、冬季较低; DOC含量表现为春、夏、冬季较高, 秋季最低; 同一森林不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节律不同; 土壤MBC、MOC、ROC、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SOC、全N、水解N、全P (除杉木人工林土壤MBC、MOC、ROC外)、速效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pH值、全K、速效K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表明不同森林类型外源碳库投入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是导致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该区域森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各森林类型组成树种生长节律及其土壤水分含量和SOC、N、P的可利用性, 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来源有关, 森林土壤MBC、MOC、ROC、DOC含量可作为衡量森林土壤C、N、P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对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机制,在湘中丘陵区4种处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地域相邻的植物群落:檵木-南烛-满山红灌草丛(LVR)、檵木-杉木-白栎灌木林(LCQ)、马尾松-石栎-檵木针阔混交林(PLL)、石栎-红淡比-青冈常绿阔叶林(LAG)设置固定样地,结合植物群落调查,采用收获法和建立主要树种各器官生物量相对生长方程,测定和估算群落生物量。结果表明:(1)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减弱,群落总生物量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增长(P0.05),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表现为异速生长,LAG与PLL乔木层生物量差异不显著(P0.05),4个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及其各器官、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特征,草本层生物量及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先下降再增高,凋落物层现存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2)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群落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同,LVR群落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相当,LCQ群落灌木层生物量占明显优势,草本层生物量下降,PLL和LAG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低于10%;(3)群落总生物量与树种多样性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与土壤有机碳、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表明不同程度的人为干扰造成群落树种多样性、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是导致群落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朱文博  王德良 《四川动物》2006,25(3):677-679
宠物伴随人类文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外来宠物日益受到玩家青睐,但它们也对当地生态环境存在一定不利影响。本文概括了我国外来宠物的现状,分析了外来宠物的潜在危害,探讨了在外来宠物及外来入侵生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 ( L.) Cronq.精油的杀虫潜力及其活性成分。【方法】通过浸虫法和密闭熏蒸法测试了小蓬草精油对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幼虫及成蚊的毒杀活性, 并利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GC-MS)对精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定性分析。【结果】 小蓬草精油对白纹伊蚊1-4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 LC50值分别为25.01, 45.88, 56.94, 64.60和346.23 μg/mL; 对致倦库蚊幼虫1-4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 LC50值分别为9.16, 8.65, 32.12, 43.68和197.83 μg/mL。在剂量分别为48, 64, 80, 96, 112和128 μg/cm3时, 小蓬草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蚊的KT50值分别为28.81, 22.31, 20.38, 17.05, 13.92和9.74 min; 对致倦库蚊的KT50值分别为34.90, 32.97, 23.97, 19.60, 15.20和10.34 min。 24 h熏蒸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成蚊的LC50值分别是75.46和99.19 μg/cm3。小蓬草精油的GC MS定性分析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 其中单萜类物质6种, 倍半萜烯类物质17种, 含氧萜烯类6种。【结论】结果表明小蓬草精油对这两种蚊虫的毒杀活性较高, 具有深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