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镰刀龙类化石主要分布于亚洲白垩纪地层 (RussellandDong ,1 993;Xuetal.,1 999a ;KirklandandWolfe ,2 0 0 1 )。最近发现于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的杨氏内蒙古龙(Neimongosaurusyangi)代表这一类群中较为原始的属种 (张晓虹等 ,2 0 0 1 )。通过研究产自同一化石地点的镰刀龙类新材料 ,我们鉴定出一个不同于杨氏内蒙古龙的新属种 ,美掌二连龙(Erliansaurusbellamanusgen .etsp .nov.)。依据以下特征将Erliansaurusbellamanus归入镰刀龙超科 :肩胛骨干远端狭窄、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桡骨髁位于肱骨干前部、肠骨髋臼后支远端加厚、距骨髁小和腓骨近端后缘窄。Erliansaurusbellamanus的以下自近裔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具加大的滋养孔、肱骨后转子嵴状、肱骨后转子内侧有一卵形凹陷、肠骨外侧面坐骨柄上方有一多皱的肿状突起、腓骨近端后缘明显高于前缘以及腓骨前转子大、位置靠远端。本文对镰刀龙类的系统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结论如下 :北票龙 (Beipiaosaurus)代表除Eshanosaurus外最原始的属种 ,它没有以下一些其他镰刀龙类的进步性状 :掌爪近端深、胫骨短于股骨、非常短的骨以及第一骨关连跗骨。Erliansaurus、Alxasaurus、Neimongosaurus和Nothronychus比Bei  相似文献   
2.
3.
过去40年,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陆相新近纪化石地点中应用了筛选技术,采集到大量标本,这些发现迅速填补着晚新生代动物群演替和生物年代学认识的空白。在把孤立的化石组合按时代先后进行排序和建立动物群序列框架中,小哺乳动物的发现和研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报道了另一个产自哈拉津胡舒地点的晚中新世动物群,这个动物群再次展示了蒙古高原上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种类和丰度。新地点位于该地区的最北部,并为玄武岩所覆盖,产出的标本计有7000余件,代表大、小哺乳动物达63种。虽然这一动物群混杂了少量下部层位的属种,但它不失为内蒙古中部地区一个较为真实地反映晚中新世小哺乳动物组成和生态环境的动物群。初步分析表明,哈拉津胡舒动物群属中国陆生哺乳动物年代的晚中新世早期的灞河期,可能比阿木乌苏动物群稍晚,但比沙拉动物群略早。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地区的岩石及生物地层(英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北方新近纪地层中,早中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比较稀少,化石面貌也不十分清楚。在内蒙古中部,尽管通古尔台地上有研究历史近百年的新近纪经典地点,但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嘎顺音阿得格,依然是内蒙古目前惟一产出早中新世动物群的小盆地。同内蒙古诸多其他新近纪哺乳动物群一样,嘎顺音阿得格动物群与相邻动物群彼此缺乏时空上的联系,还不易建立可靠的层序关系。位于苏尼特左旗东南约60 km的敖尔班(曾用名"奥尔班",见Liddicoat et al.,2007),红色地层大面积出露,是2004年发现的一个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敖尔班剖面总厚50余米,大、小哺乳动物化石共生,岩性特征易识别,有利层位对比,是研究生物地层学的理想地点。自2004年以来,我们连续在敖尔班地区采集化石并进行地层工作,建立了一个较完整的哺乳动物序列,时代跨越早中新世晚期到晚中新世晚期。更加难得的是,敖尔班同一剖面上含有4个哺乳动物化石层位,其上下层序关系一目了然,在内蒙古新近纪地层中仅此一例。敖尔班哺乳动物序列的建立,无疑将对整个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尤其是早中新世动物群面貌的了解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着重对敖尔班岩石地层进行描述,并结合我们4年来对脊椎动物化石的积累与认识,试图进一步完善内蒙古中部地区的生物地层层序,进而建立这一地区的年代地层框架。对化石的详细描述将适时发表。根据岩性及接触关系,敖尔班剖面可分为三大段:敖尔班组、巴伦哈拉根层及必鲁图层。敖尔班组(新建组)由一套红色和绿色的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发育有成熟的古土壤层,厚约42 m,时代属于早中新世中晚期。敖尔班组的层型剖面建立在敖尔班露头出露最厚的中部,下部未见底,顶部与上覆巴伦哈拉根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组目前已知分布仅局限于敖尔班露头。敖尔班组可进一步划分出三段:下红泥岩段、中绿泥岩段及上红泥岩段。三段呈连续沉积。敖尔班组与巴伦哈拉根层之间的假整合所代表的沉积间断延续了中中新世的大部分时段。巴伦哈拉根层为一套橘红色砂岩、粉砂岩及底砾岩,时代大致是最晚中中新世至最早晚中新世。不整合于巴伦哈拉根层之上是必鲁图层。两层之间似乎缺失了晚中新世的大部分堆积。必鲁图层的底砾岩是一种切割与充填构造,其中所含钙质结核及相当数量的化石都可能是巴伦哈拉根层原生堆积物再沉积的结果。必鲁图层的分布还需做更多工作,其时代可能是晚中新世晚期。主要依据小哺乳动物的组合,在敖尔班剖面中可建立4个动物群。最早为敖尔班组下红泥岩段产出的下敖尔班动物群。该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中在渐新世十分兴旺的一些科,如Ctenodactylidae,Tachyoryctoididae,Aplodontidae和Zapodidae还相当繁荣;中新世出现的属,如Mioechinus,Keramidomys,Heterosminthus和Democricetodon等占动物群总量的半数以上;大哺乳动物中残留有Palaeogale和裂爪兽。比下敖尔班动物群稍晚的是上敖尔班动物群,产出于敖尔班组的上红泥岩段。上敖尔班动物群的特征是,小哺乳动物在渐新世中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科或完全绝迹,如Ctenodactylidae,或在种类和数量上明显减退,如Aplodontidae和Zapodidae;缺少在下敖尔班动物群中还相当常见的一些古老属,如Amphechinus,Tachyo- ryctoides和Sinolagomys等;出现了下敖尔班动物群中所没有的Megacricetodon,Cricetodon和Alloptox属;大哺乳动物中出现了长鼻类和柄杯鹿(Ligeromeryx/Lagomeryx)。经过相当长的一个沉积间断,敖尔班剖面的上部出现了巴伦哈拉根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渐新世常见的小哺乳动物科进一步衰落,同时出现了亚洲古北界晚中新世以后常见的跳鼠科(Dipodidae)和鼢鼠科(Siphneidae),具有明显的中中新世晚期或晚中新世早期生物组合的特点。最后是敖尔班剖面顶部必鲁图层中的必鲁图动物群。必鲁图动物群显然带有中中新世及晚中新世的混合特征,很可能是水流作用再沉积的结果。根据其中最进步分子的成分判断,估计必鲁图动物群的年代是晚中新世的晚期,其特征是,鼠科(Muridae)动物高度分化,而野兔科(Leporidae)尚未出现;含有晚中新世宝格达乌拉动物群或最晚中新世二登图动物群中大量出现的属种,如Lophocricetus grabaui,Paralactaga suni,Dipus fraudator和Hansdebruijnia pusilla等;但二登图动物群中很繁荣的一些属在必鲁图动物群中未被发现或者发现的个体数量很少,如Prospermophilus, Paralophicricetus和Microtodon等。  相似文献   
5.
<正>苏氏巧龙是一类体型较小的真蜥脚类恐龙,最早由董枝明于1990年研究命名。苏氏巧龙化石材料相对较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后在同一化石点发现24具大小不同的个体材料。正、副型标本和归入标本均发现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卡拉麦里地区恐龙沟中上侏罗统石树沟组。近期,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额济纳旗马鬃山地区下白垩统新民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锯齿龙头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有  伊剑  刘俊 《古生物学报》2019,58(2):216-221
中国已经命名了7种锯齿龙,但是没有一个有完整的头骨。本文描述一个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孙家沟组的新材料,包括一个近于完整头骨及关连的下颌。根据下列特征将其归入埃尔金龙科(Elginiidae):头骨的膜质骨突起形成长而尖的角,面颊上装饰有显著的锥型角,上颞骨角从头骨一角向侧后方伸出,副基蝶骨细长且腹面中间有凹沟,案骨加大并在中间相互接触,使后顶骨不参与形成头骨边缘。该标本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有下列共同特征:鼻孔后的上颌骨前背支有小的突起,上颌齿齿冠扇形,9—11个齿尖;但是有以下特征区别于后者:眶下神经两个外开口距离更近且更接近上颌骨腹缘,齿冠不重叠,只有14个牙槽。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共有以下特征:下颌腹缘直、光滑,隅骨突位于后缘,下颌齿有中脊,17个齿尖;不过其下颌前部厚度比后部大。新标本表明三川龙和黄河龙关系接近,两者都应可能属于埃尔金龙科。根据新标本建立一个新种并暂时归入石千峰龙属,即完整石千峰龙(Shitienfenia completus);但是目前不能排除这个标本属于二叠石千峰龙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上白垩统二连组一长颈的镰刀龙类(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刀龙类 (又称“懒龙”)是一类奇特的植食性兽脚类恐龙 ,化石记录主要局限于亚洲白垩纪地层中。由于镰刀龙类极其特化的形态和化石材料的局限性 ,这类恐龙的系统位置存在较多的争议。最近的发现 (RussellandDong ,1 994;Xuetal.,1 999)表明这类恐龙属于虚骨龙类 ,但其更为具体的系统位置依然存在争议 (Sues ,1 997;MakovickyandSues,1 998;Xuetal.,1 999;Sereno,1 999)。新发现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上白垩统二连组的镰刀龙类化石材料代表这类恐龙的一个新属种。杨氏内蒙古龙 (Neimongosaurusyangigen .etsp .nov .)的正型标本为一较为完整的骨架 ,是已知镰刀龙类当中第一件在同一个体中保存了大多数脊椎和几乎所有肢骨的标本。依据以下特征将内蒙古龙归入镰刀龙超科 :U形的下颌联合部、齿骨前端向下弯曲、齿骨前部没有牙齿、牙齿有一个收缩的基部、近圆形的齿根和叶形的齿冠、前部颈椎的神经脊低矮而轴向较长、后部颈椎背视呈X形、肱骨近端角状、肱骨有后转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挠骨髁位于前部并为一狭窄槽分开、肠骨的耻骨柄细长而坐骨柄短以及跖部短。内蒙古龙的以下特征区别于其他镰刀龙类 :前部尾椎的横突下部有一圆形的窝 ,桡骨二头肌结节非常发育 ,后足趾节近端跟部非常发育 ,胫骨的腓骨嵴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