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3):289
克隆植物不同年龄分株间可以通过生理整合作用相互传递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施肥可以改变林地资源状况, 进而可能影响分株间的整合作用及不同年龄分株间的生长关系。该文采用标准主轴(SMA)估计法和多元回归分析, 对不同施肥管理下大型克隆植物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种群不同年龄分株(1年生分株、3年生分株和5年生分株)间的胸径(DBH)关系进行了研究, 探讨毛竹不同年龄分株DBH大小关系对施肥的响应。结果表明: 连续5年施肥有效地增加了毛竹1年生分株的DBH, 而施肥1年处理下, 1年生分株DBH与3年生分株和5年生分株平均DBH差异不显著(p > 0.05)。1年生分株与3年生分株和5年生分株DBH之间的SMA斜率为0.88-1.10, 均与1.00不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表现为等速生长关系。施肥1年和连续施肥5年没有改变不同年龄分株DBH之间的SMA斜率, 但连续5年施肥导致SMA的y轴截距显著增大(p < 0.001), 即在3年生分株和5年生分株DBH相同的情况下, 连续5年施肥使1年生分株具有更大的DBH增长量。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 毛竹1年生分株的DBH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受3年生分株DBH大小的影响, 而连续5年施肥可增强5年生分株对1年生分株DBH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农业工程》2014,34(1):26-33
Based on the vertically interval sampling in 25 sampling sites in Dangxiong Co salt lake in 2011,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on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ysts resources of Artemia in the lake has been conducted. The study achieves four new progresses. First, the average density of Artemia and Artemia cysts in the lake is 4.157 × 103 ind. m−2 and 8.069 × 104 ind. m−2, respectively. Among Artemia, the adults account for 60.31%; Second, different from other salt lakes in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the Artemia population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open water, only a little in the shallow water, and there is no distribution in the longshore area in the north part and the estuary region; Third, in vertical distribution, 44.24% of individuals intensively distribute in the upper water layer within 2.0 m, especially 0–0.2 m, where the average density of Artemia and cysts are maximum (129.488 ind. L−1 and 5.728 ind. L−1, respectively). A decrease of distribution density is accompanied by an increase of water depth basically, the percentage of Artemia and cysts decrease to 0.68% and 4.60%, respectively; Fourth, the cysts resources of 14.96 t in the lake are assessed using contour map. 66.35% of them distributed in 0.0–2.0 m water layer and 49.06% concentrate in the 18.21% areas of the central water; Fifth, quantity of cysts suitable for development in the lake is 2.399 ± 0.320 t, with an upper limit of 0.879 t. The study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Artemia in Dangxiong Co salt lake. 相似文献
4.
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是影响森林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过程。为了探究生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对亚热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群落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相对贡献,该文以浙江省遂昌县37个马尾松林样地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分析,探讨了影响群落间物种组成差异主要生态机制; 通过计算群落内物种β多样性指数(Bray-Curtis指数)和谱系β多样性指数(Dnn指数和Dpw指数),分析土壤、地形等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与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并通过方差分解分析生境因子和地理距离对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相对作用大小; 此外,还进行了不同径级和生长型的上述相关性分析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1)Bray-Curtis指数与土壤、地形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Dnn指数仅与地理距离显著正相关,Dpw指数与土壤因子和地理距离均显著正相关。(2)环境因子对Bray-Curtis指数和Dpw指数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3)从物种多样性角度来说,生境因子对不同生长阶段Bray-Curtis指数的解释度均高于地理距离的解释度; 从谱系多样性角度来说,地理距离对幼树阶段的Dnn指数和Dpw指数的解释度更高,生境因子则对成树阶段的Dpw指数的解释度更高。由此可以推论,生境过滤是驱动该地区马尾松林物种和谱系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机制,扩散限制仅在幼树阶段对马尾松林谱系β多样性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6.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少受干扰的毛竹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00m×100m的固定标准地,进行连续5a的每竹调查,用全站仪精确测定每竹坐标(X,Y,Z)。提出新的竞争指数——竞争势(CP)。利用CP对2009—2013年毛竹林分竞争动态进行定量分析,并分别研究各年份毛竹林竞争强度与对象竹胸径、年龄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毛竹大小年现象明显,毛竹大年(2010、2012)的林分竞争强度明显大于小年(2009、2011、2013),且大小年之间竞争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毛竹大年之间林分竞争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毛竹小年(2011、2013)之间林分竞争强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009年毛竹林受雪灾和新竹株数影响,与其它年份林分竞争强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毛竹林竞争强度随对象竹径阶的增大而减小,且服从幂函数关系;毛竹林竞争强度随对象竹龄级的增大而增大,且服从线性函数关系。CP在Hegyi模型的基础上,增加考虑毛竹生理特性,使对毛竹竞争关系的分析有了进一步拓展,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描述毛竹林分的竞争关系,应用CP分析毛竹林竞争动态规律,可为毛竹林经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设置不同水深梯度(0 cm;3 cm;6 cm)和光照强度(标准光照:400μmol m~(-2) s~(-1);低光照:240μmol m~(-2) s~(-1)),对长喙毛茛泽泻生物量、叶型特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探讨长喙毛茛泽泻对不同水深和光照强度的适应性以及其濒危原因。结果表明:在同一光照强度下长喙毛茛泽泻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叶宽、叶面积、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都随水深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丙二醛(MDA)随水深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叶柄长度与水深呈正相关;脯氨酸含量与水深呈负相关。在同一水深条件下,光照强度的降低显著降低了叶生物量、茎生物量、总生物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的含量。由此可知,水深的变化和光照不足都将导致长喙毛茛泽泻生长减弱,且长喙毛茛泽泻对这些不利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弱。剧烈的水深变化和上层植物的荫蔽可能是导致其濒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景宁玉兰是萌生能力很强的灌木树种,为了解不同生境下景宁玉兰萌枝形态及其生殖特征,选择了灌丛(SH)、黄山松林(PTF)、落叶阔叶林(DBF)、杉木林(CLF)和林缘(FE)等5种坡向一致的生境类型,通过典型样地调查,比较分析了5种不同生境下景宁玉兰萌枝数量、大小、高度、枝系、开花及结实等性状。结果表明:(1)景宁玉兰在黄山松林下的分布密度最高,但5种生境下景宁玉兰每丛的萌枝数量没有差异,每丛最大萌枝基径对每丛萌枝数有一定影响,但最大萌枝高度与每丛萌枝数没有关系。在所有调查的景宁玉兰居群中,大于2根以上萌枝的灌丛达82.5%,说明萌生更新在种群繁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在落叶阔叶林下的萌枝基径显著小于其他生境(P0.05),黄山松林下一级枝粗度和长度显著小于其他生境(P0.05);灌丛中的总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最高,灌丛和林缘生境的逐步分枝率(SBR2:3)高于其他生境。(3)生殖萌枝基径(r=0.320,P0.05)和高度(r=0.349,P0.05)与花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杉木林下景宁玉兰生殖萌枝的花量显著高于黄山松林、落叶阔叶林和林缘生境(P0.05)。虽然黄山松林下景宁玉兰萌枝开花率及开花萌枝比例最低,但其果实大小、单果种子粒数及每丛结实率却较高(P0.05),(4)景宁玉兰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生境类型和海拔对萌枝形态和生殖性状均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景宁玉兰萌生特征主要受其内在生物学特性所控制,而萌枝形态及生殖特征则与其所处环境条件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9.
根据水稻β-1,4-糖苷酶(korrigan)基因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以毛竹c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成功扩增出1个含有完整阅读框架的cDNA序列,长度为2 191 bp,共编码617个氨基酸,将其命名为PeKOR基因.其氨基酸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PeKOR与其他β-1,4-糖苷酶有较高的同源性,同水稻序列相似性高达91%,且其序列具有典型的Glycosyl hydrolase 9 super family结构域,推测此PeKOR为毛竹β-1,4-糖苷酶基因.在竹笋中采用半定量方法研究该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在高温条件下表达量较低温条件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质联用仪对笋秀夜蛾雌蛾性腺体粗提物成分进行了分析比对,通过触角电位(EAG)试验研究了笋秀夜蛾雄成虫对性信息素组分的电生理反应,以Y形嗅觉仪进行了室内和林间的行为生测.结果表明: 雌蛾性腺体粗提物中顺11-十六碳乙酸酯(Z11-16:Ac)和顺11-十六碳烯醇(Z11-16:OH)为笋秀夜蛾性信息素活性组分,性腺粗提物、两种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均能激发雄蛾明显的EAG反应,且EAG反应值随性信息素组分浓度增加而增加.Z11-16:Ac和Z11-16:OH按57∶43配置成的二元混合物所激发的EAG反应强于同等剂量下的单一组分.室内的行为生测和林间诱捕试验结果与EAG反应基本一致,Z11-16:Ac+Z11-16:OH(57∶43)混合物对雄蛾引诱力最强,在林间单诱捕器(诱芯浓度为104ng·μL-1)的平均诱捕量达到(48.5±6.7)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