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82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完全免费 | 101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52篇 |
2020年 | 64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165篇 |
2017年 | 137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50篇 |
2014年 | 199篇 |
2013年 | 172篇 |
2012年 | 199篇 |
2011年 | 218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25篇 |
2008年 | 82篇 |
2007年 | 92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控制CO2浓度和温度, 测量了华北平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的光响应数据。分别用C3植物光响应新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Prado-Moraes模型拟合这些实测数据, 分析了由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Prado-Moraes模型拟合这些数据得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The maximum net photosynthetic rate)远大于实测值, 而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远小于实测值的原因。结果表明, 由C3植物光响应新模型拟合的结果与实测数据符合程度最高(R2=0.999 4和R2=0.998 7); 表观量子效率(Apparent quantum yield)不是一个理想的表示植物利用光能的指标, 建议用植物光响应曲线在光补偿点处的量子效率作为表示植物光能利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5.
利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主要病虫草试验结果表明,井·腊芽、井冈霉素和多抗霉素在水稻分蘖末期和孕穗末期各喷施1次,对纹枯病防效达75.16%~94.27%,优于化学杀菌剂三唑酮;春雷霉素和灭瘟素在叶瘟病发生初期及破肚期、齐穗期各喷施1次,对叶瘟防效为50.54%~72.67%,穗瘟为76.66%~87.42%,与化学杀菌剂三环唑相当.3种无公害农药在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期使用,苏云金杆菌防效优于化学杀虫剂杀虫双,皂素·烟碱和苦参碱与杀虫双相当;皂素·烟碱和苦参碱在稻飞虱1~2龄若虫期使用,药后3~30d防效均在70%以上,低于化学杀虫剂吡虫啉.在水稻移栽前耕地2次,再配合施用适量的未腐熟有机质或人工除草,能控制杂草发生和提高产量.采用无公害农药和农业措施防治水稻病虫草,产量较常规化防区略有增加,稻谷中农药残留量较化防区低,符合绿色食品卫生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6.
水稻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d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活性及部分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C和N开始随Cd浓度增加而上升,到一定浓度时则随Cd浓度增加而下降,其转折点因土壤性质有所差异.同时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与土壤微生物量C、N变化规律相似,但其转折点浓度因土壤类型及土壤酶种类不同而有差异.Cd污染后的变异系数依次为:脱氢酶>酸性磷酸酶>脲酶.土壤呼吸作用强度和代谢熵都随Cd浓度增大而缓慢增加.水稻叶绿素含量随Cd处理浓度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其转折点受供试土壤性质不同而不同;脯氨酸含量与过氧化物酶活性随着Cd处理浓度增大而增加.Cd污染后水稻生理指标的变异系数在黄松田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黄红壤性水稻土中依次为过氧化物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关分析表明,种植水稻条件下Cd污染对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旱灾的日趋严重,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培育抗旱栽培稻品种并实现水稻旱种,不但可较大程度地节约水资源,且有利于稳产增产、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故栽培稻抗旱性研究作为稻作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显得愈来愈重要。水稻抗旱性机制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与抗旱性有关的形态、发育、生理与生化等的鉴定方法与指标,且有的已利用分子标记对一些指标进行了基因定位;但因大多数指标与产量的关系尚不甚清楚,致使有些指标在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受到质疑。本研究以旱作和淹水试验为处理,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分析,以穗颈节粗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单因子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或结实率为指标进行水稻抗旱性的综合间接评定。以认同的采用产量抗旱系数(旱作下产量与淹水下产量之比)为鉴定指标的直接评定为依据,对上述两种间接评定的结果进行判别分析,从而验证试验中被采用指标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以旱作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为88.2%~100.0%,达极显著水平,即穗颈节粗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单一间接评定指标;且吻合度随品种类型而变,其中以籼型杂交稻的评定为最高(100.0%),其次是常规籼稻(91.7%),常规粳稻稍低(88.2%)。以旱作多个抗旱性状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与以产量抗旱系数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直接评定的吻合度均达100%,即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可作为水稻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的综合间接评定指标,且与品种类型无关。因此,旱作条件下,以穗颈节粗为指标的水稻抗旱性单一间接评定和以穗颈节粗、单本株有效穗、实粒数/穗、谷粒宽和结实率为指标的综合间接评定均是非常客观、简便易行、准确可靠和易被育种者接受的评定指标和方法,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8.
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是研究植物生理和植物生态学的重要工具, 可为植物光合特性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响应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综述了当前光合作用对光和CO2响应模型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这些模型的可能发展趋势。光合作用涉及光能的吸收、能量转换、电子传递、ATP合成、CO2固定等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过程。光合作用由原初反应、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3个基本过程构成, 任一个过程均可对光合作用速率产生直接的影响。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模型只涉及光能的转换, 而光合作用的生化模型包含了同化力形成和碳同化这两个基本过程。把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 即把参与光能吸收、传递和转换的捕光色素分子的物理参数(如捕光色素分子数、捕光色素分子光能吸收截面、捕光色素分子处于激发态的平均寿命等)结合到生化模型中, 可能是今后光合作用对光响应机理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南方红壤对于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红壤性质上的酸、瘦、粘等弱点,分布区域降水时空不均匀,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导致红壤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红壤资源潜在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使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肥力退化、季节性干旱、土壤污染、生物退化、石漠化及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缩减和系统功能衰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综合治理措施上必须提高认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重建红壤区植被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红壤预警,从而保证南方红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