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3种重金属离子(Cd2+、Cu2+、Zn2+)对向日葵种子胚根伸长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重金属离子对向日葵胚根伸长的抑制作用依次为:Cd2+>Cu2+>Zn2+.3种重金属胁迫明显降低了幼苗生长和叶绿素含量,并显著提高了H2O2水平.其中Cd2+胁迫引起幼苗H2O2爆发高于Cu2+和Zn2+胁迫.进一步分析植株抗氧化系统的变化发现,随着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向日葵幼苗酶类抗氧化物质SOD和CAT的活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重金属胁迫提高了非酶类的抗氧化物质脯氨酸和GSH的含量.其中Cd2+和Zn2+胁迫对脯氨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大于Cu2+胁迫;而Cu2+胁迫对GSH含量变化的影响大于Cd2+和Zn2+胁迫.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手工制作乳制品是塔吉克族农牧地区人们最喜爱的食品,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亟待开发利用。【目的】通过解析塔吉克族农牧地区传统自制乳制品中乳酸菌的多样性和功能特性,为挖掘和保护其中的微生物资源提供保障,同时为评估传统奶酪的安全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自制乳制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可变区进行测序分析,利用传统培养法从MRS、Lee氏和M17培养基中筛选出可培养疑似乳酸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属种鉴定,解析塔县地区传统乳制品中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基因功能信息。【结果】四份乳制品中共鉴定出37个细菌属65个细菌种,其中奶酪和酸奶中的优势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和Streptococcus,优势乳酸菌种为瑞士乳杆菌,并且奶酪中含少许致病菌。在此基础上,利用传统培养法从MRS、M17和Lee氏培养基筛选出38株可培养疑似乳酸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属种鉴定。38株疑似乳酸菌分别为3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株芽孢杆菌(Bacillus luti)、1株副炭疽杆菌(Bacillus paranthracis)、9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3株霍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hormeachei)、1株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eamolyticus)、1株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10株假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pseudomesenteroides)、2株肠系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4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株塞内加尔醋杆菌(Acetobacter senegalensis)、1株乳肠球菌(Enterococcus durans)和1株粪肠杆菌(Enterobacter faecalis)。其中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为优势菌属,其次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归类为7个属13个种。在乳酸菌的属种鉴定上,传统培养法能够更准确地将乳酸菌鉴定到种水平。从38株乳酸菌中选取代表性的11株菌进行抑菌特性试验,11株菌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均有抑制作用。奶酪微生物基因(clusters of orthologous groups of proteins CO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奶酪中的微生物富含与氨基酸转运和代谢有关的基因。将各个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组成进行比较,发现各个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虽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功能组成却具有高度相似性。【结论】以新疆塔县4个传统手工乳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常规培养技术对4种传统手工乳品进行菌种鉴定,发现其菌种组成、多样性均不高,并且有部分致病菌。这2种方法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奶酪中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为实现乳品的工业生产奠定理论基础,并保护了塔吉克牧民地区微生物中丰富的资源。同时为评估乳酸菌安全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记述采自青海省蚱属1新种,即黑胫蚱Tetrix nigrotibialis sp.nov.。新种近似于二斑蚱Tetrix bipunctata(Linnaeus)及拟二斑蚱Tetrixparabi punctata Zheng,其与上述2种的主要区别:1)前胸背板前缘平直;2)触角长于前足股节长的1.3倍;3)侧面观前胸背板上缘弧形隆起,中部平直;4)肩部之间不具1对短纵隆线;5)前胸背板后突到达后足股节顶端;6)后足股节下侧及后足胫节黑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正模)及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副模)。 相似文献
4.
记述采自青海省河卡山地区石栖蝗属1新种,即青海石栖蝗Saxetophilus qinghaiensis sp.nov.,该新种近似于甘肃石栖蝗Saxetophilus gansuensis Wang et al.,2006及米氏石栖蝗Saxetophilus mistshenkoi Naumovitsh,1988。主要区别为:1)前胸背板沟后区侧隆线间最宽处为其长度的3.30-3.75倍(♂)或3.00-3.60倍(♀);2)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宽大于侧叶最宽处。附有石栖蝗属分种检索表。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5.
都玉蓉;谭春敏;徐永涛;周智红;马建滨;郭松长 《四川动物》2016,35(6)
为明确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核DNA中微卫星分布情况和特征,利用MISA工具对藏羚羊基因组进行微卫星扫描。在全长2 696.89 Mb的藏羚羊基因组中,搜索到723 135个微卫星座位,其中完全型微卫星有675 809个。6种重复类型中,单核苷酸重复最多,有471 142个,占69.72%;其次是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分别为88 832个和86 658个,占13.14%和12.82%;六核苷酸最少,仅215个,约占0.03%。以藏羚羊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微卫星座位进行验证,在100个微卫星座位中筛选到8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座位,多态比例约为8%。本研究将为研究藏羚羊微卫星标记、群体遗传多样性、藏羚羊保护生物学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王浩瀚;张淑霞;许泽明;肖文;丁伟;许路艳;王俊伟 《四川动物》2016,35(6)
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较濒危的动物类群之一,掌握灵长类的分布及其数量的动态变化,为保护行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通过改良的社区访问调查,首次对滇西北云龙县境内集中分布的6种灵长类动物(黑白仰鼻猴 Rhinopithecus bieti 、菲氏叶猴 Presbytis phayrei 、红面短尾猴 Macaca arctoides 、普通猕猴 M.mulatta 、熊猴 M.assamensis 和藏猕猴 M.thibetana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分布和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访查了11个乡镇240个自然村,获得968条有效信息。结果表明,云龙县灵长类基本呈斑块状、非连续性分布,其生境被澜沧江、沘江等河流和村落、交通网络分割。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6种灵长类共消失了62个种群约3 720只个体,种群数量下降率为60%~90%。综合分析云龙县各灵长类物种消失的时间、空间格局,发现1980-1990年代是灵长类动物种群消失最多且最快的时期,而各乡镇灵长类物种的消失斑块数与当地人口增长率呈显著正相关,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和捕猎导致了云龙县灵长类种群的快速消失。生境保护,尤其是对现存成熟森林的保护,将对云龙县现有灵长类动物的保护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RNAi技术明确马铃薯甲虫TOR上游的关键信号集成节点及类胰岛素信号通道下游基因结节性硬化复合物TSC1和TSC2的功能。旨在为探明马铃薯甲虫类胰岛素信号转导提供更多理论支持。【方法】在NCBI(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获取马铃薯甲虫LdTSC1/2序列,分别利用多重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该基因的完整性和系统发育关系;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观察该基因的调低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长发育、糖脂代谢的影响。【结果】克隆得到马铃薯甲虫TSC1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白蜡窄吉丁直系同源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的自展一致度为100%,聚为一支;TSC2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与鞘翅目白蜡窄吉丁和赤拟谷盗的同源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自展一致度为100%,聚为一支。通过分别喂食2龄幼虫LdTSC1/2的dsRNA能有效降低靶标基因的表达量,幼虫出现体重减轻,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下降,葡萄糖的吸收转化效率降低,海藻糖含量升高和甘油三酯均减少。【结论】下调2龄幼虫LdTSC1/2的表达量,导致试虫出现抑制了糖脂代谢、脂肪体减少、体重减轻以及发育延迟;结果表明LdTSC1/2调控了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糖脂代谢过程,显著影响幼虫化蛹和蜕皮过程。 相似文献
8.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藏药翁布嫩枝叶中提取挥发油,用GC-MS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翁布挥发油中共鉴定出9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脂肪烃24种(30.11%)、酯类11种(16.6%)、芳香烃15种(17.31%)、脂肪醇类4种(4.26%)、醚类2种(0.5%)、酮类3种(0.28%)、醛类6种(0.96%)、芳香醇3种(2%)、噻唑类3种(1.75%)、酚类5种(1.55%)、脂肪酸8种(2.06%)、醇类2种(1.25%)、萜类1种(0.15%)、酰胺类3种(1%)。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