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2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 发现根据四川丹巴标本描述的毛茛科光果拟螺距翠雀花(Delphinium bulleyanum Forrest ex Dielsvar. leiogynum W. T. Wang)和根据四川汶川标本描述的汶川翠雀花(D. wenchuanense W. T. Wang)与此前发现分布于四川宝兴、都江堰、汶川一带的拟川西翠雀花(D. pseudotongolense W. T. Wang)没有区别, 故将二者均处理为拟川西翠雀花的异名。  相似文献   
2.
通过标本室和野外观察,发现根据云南西北部维西标本描述的毛茛科岩瓦翠雀花(Delphinium yanwaense W. T. Wang)与云南西北部颇为常见的中甸翠雀花(D. yuanum Chen)没有本质区别,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中甸翠雀花在叶的分裂程度上变异颇大。  相似文献   
3.
对基于EST数据库开发SNP标记的特点、开发策略等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在中华猕猴桃复合体(Actinidia chinesis Planch.)中开发EST-SNP的基本思路和初步结果,为后续分子实验验证及其在自然居群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并为其它相关物种的EST-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Beta-葡聚糖是由β-(1,3)和β-(1,4)糖苷键连接的非纤维素多糖,主要分布在谷类作物籽粒胚乳及糊粉层中,在高尔基体合成,经由囊泡运输到质膜,最终在细胞壁上沉积。通过增加胆汁酸排泄,延迟葡萄糖吸收,β-葡聚糖可有效降低胆固醇及血糖水平。Beta-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最早在水稻(Oryza sativa)中得到鉴定,后在其他作物中陆续被发现。该基因家族包括3个主要成员:CslF、CslH和CslJ亚基因家族,起源于不同分支,经过趋同演化,执行合成β-葡聚糖的功能。Beta-葡聚糖基因家族成员均受到负选择压力,演化过程中序列高度保守。CslF亚家族基因成员相对较多,常在染色体上形成基因簇,CslF6是介导β-葡聚糖合成的主效基因。CslF亚家族在叶基部等幼嫩组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且明显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CslH和CslJ亚家族成员较少,其中CslH亚家族在叶尖等成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而CslJ亚家族在籽粒中有较高的表达水平。该文综述了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族成员的系统发育关系、表达模式,β-葡聚糖合成酶的亚细胞定位,以及作物中的定向育种研究进展,提出β-葡聚糖合成酶基因家...  相似文献   
5.
通过标本检查,发现小五台银莲花(Anemone xiaowutaishanica W.T.WangBing Liu)与银莲花(A.cathayensis Kitag.ex ZimanKadota)属于同一种植物,故将前者处理为后者的异名。由于银莲花属于银莲花亚组[subsection Omalocarpus(DC.)Tamura],故同时将根据小五台银莲花而建立的小五台银莲花组(section Leptothece W.T.WangBing Liu)处理为银莲花亚组的异名。  相似文献   
6.
7.
国产润楠属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45种国产润楠属(Machilus Nees)植物的叶表皮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31种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润楠属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气孔复合体均为平列型且仅分布在下表皮;上下表皮细胞的垂周壁式样有5种类型:平直、圆滑、浅波、波状、平直-弓形;下表皮毛被有(稀疏、密集或非常密集)或无;上表皮平周壁纹饰类型有:点状、平滑、条纹(或波浪条纹);下表皮内面平周壁纹饰类型有:不规则、平滑、粗糙网状、微毛状、颗粒状、鳞片状.这些特征在本属种间存在较显著的差异,可作为区分种类的辅助特征和种间亲缘关系,因而对润楠属植物的分类学研究和亲缘关系的确定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骨碎补科(Davalliaceae)植物属的界定和属下等级的划分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首次对骨碎补科6属39种(秦仁昌系统)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骨碎补科有9种类型的角质层,其中,阴石蕨属(Humata)的角质层有密集的孔状凹陷结构;Wibelia条纹突起较厚,排列整齐且细密紧致;广义钻毛蕨属(Davallodes)内存在多种角质层类型,需要在属下进一步细分。本研究还根据角质层特征讨论了骨碎补科与一些近缘种类的关系。角质层特征是骨碎补科内种属分类的重要依据,而保卫细胞形状和气孔密度,均不能用来界定骨碎补科的属和种。本研究按角质层分类的结果与Kato和Tsutsumi的分子系统学分类观点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粉美人蕉(Canna glauca‘Erebus’)缺失雄蕊的去向和唇瓣的属性,对粉美人蕉花部维管束系统进行了解剖学观察分析。结果表明,粉美人蕉花梗横切面呈椭圆形,中心区的维管束聚集成6束大的维管束,形成心皮背束和隔膜束。在子房区顶部,3个隔膜束各分成3束,外方分支分别进入相应的花瓣,成为花瓣的中束。近轴面隔膜束内方的2束分支进入功能雄蕊。远轴面右侧的隔膜束内方2分支进入唇瓣,发育为唇瓣的部分维管束。远轴面左侧隔膜束内方分支进入内轮退化雄蕊。在花瓣形成时,近轴面左侧心皮背束分成2束,外侧分支进入近轴面外轮退化雄蕊,内侧分支进入功能雄蕊。近轴面右侧心皮背束外方分支进入侧生退化雄蕊。远轴面心皮背束分为2束,1束进入远轴面外轮退化雄蕊并迅速消失,另1束进入唇瓣,继续发育。从维管束来源角度证明了粉美人蕉退化雄蕊的同源异形现象。  相似文献   
10.
毛茛科巴塘翠雀花(Delphinium batangense Finet & Gagnep.)是我国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一种较广布的高山植物,形态变异颇大。标本室和野外观察表明白缘翠雀花(D.chenii W.T.Wang)和雅江翠雀花(D.yajiangense W.T.Wang)在形态上处于该种的变异范围之内,故将二者均处理为巴塘翠雀花的异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