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炳  黄和平  毕军 《生态学报》2009,29(5):2473-2480
区域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评价是考量区域可持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物质流分析(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中,以江苏省(1990~2005年)为例进行生态效率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的区域生态效率在1990~2005年期间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但是,同期的总物质投入(total material input, TMI)、物质需求总量(total material requirement, TMR)和污染物排放量也呈上升趋势.因此,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影响总体上呈现"弱脱钩(weak de-link)".  相似文献   
2.
黄和平  胡晴  乔学忠 《生态学报》2018,38(15):5473-5484
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测度,其测度方法一直是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鉴于绿色GDP能反映出剔除资源损耗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国民经济净收益,生态足迹则更能全面地衡量经济发展中消耗的各种物质、能源以及带来的环境影响,基于WBCSD提出的生态效率定义及核算方法,创新性地从绿色GDP和生态足迹的视角改进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并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对其2000—2015年间的生态效率变化轨迹及成因进行衡量与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江西省单位面积生态足迹的绿色GDP即生态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5年来提升了4.57倍,与此同时,绿色GDP、生态足迹也呈上升趋势,但绿色GDP的增速明显高于生态足迹的增速;(2)江西省绿色GDP占总的GDP的比例处于不规则波动状态,平均为84.61%,其中自然资源损耗价值、环境退化损失价值和资源环境改善效益也呈不规则波动,三者皆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自然资源损耗对绿色GDP的影响较为显著;(3)江西省生态足迹不断增加,总生态足迹15年来增加了83.6%,年平均增长率为4.26%,从生态足迹构成来看,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足迹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牧草地足迹增长最为显著;(4)江西省生态足迹的主要类型是牧草地足迹、耕地足迹和化石能源用地足迹,其中牧草地足迹比重最大,并且保持波动上升趋势,其次是耕地和化石能源用地足迹,但两者比重均呈小幅下降趋势。从生态效率度量模型的创新性、适应性和生态效率的提高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厦门海湾型城市发展累积生态效应动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港湾地区的快速城市化使港湾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发生急剧改变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累积效应。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厦门港湾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定性分析系统因子因果反馈关系,筛选港湾湿地水动力环境、水质环境、生物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环境作为厦门海湾型城市发展的累积生态效应指示因子。通过调整模型的相关政策变量及组合,仿真模拟了不同发展策略下厦门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并结合灰色评估模型对累积生态效应进行量化,得出不同发展策略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并对模型进行了模型验证与敏感性分析。设计三大未来发展情景,即基准情景(BS)、发展规划情景(S1)、生态城市发展情景(S2)。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基准情景下2020年厦门城市发展对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为0.61;发展规划情景下对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为0.37;生态城市发展情景下对港湾湿地的累积生态效应指数为0.30,相对基准情景下可减少累积生态效应50%,建议厦门市按照海湾型生态城市模式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工抚育措施对油松林生长及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研究了人工抚育6年后油松林的生长状况、群落组成和结构.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抚育措施的油松林平均胸径、树高、冠幅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采取抚育措施的两个样地间的油松胸径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的胸径(7.8±0.29 cm)、树高(5.5±0.09 m)和平均冠幅(249±7.24 cm)最大,未打枝和间伐的油松林最小;随着人工抚育措施加强,单株油松的平均新叶、老叶和枝的生物量逐渐增加,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不同抚育措施下,既打枝又间伐的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大(44.0 t·hm-2)、未打枝和间伐油松林地上生物量最小(14.9 t·hm-2);油松新叶和老叶长度的差异性显著;油松的比叶面积在生长初期(5月和6月)和末期(9月)差异性显著;人工抚育措施增加了林下植被的种类数量和盖度.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变化对昆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参照两种典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比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区域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994~2001年呈下降趋势,按两种系数计算分别下降了1.22亿元和0.71亿元,相对下降比例分别为4.93﹪和4.12﹪;(2)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评价年份内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分别用线性函数Y1=-121.25X1+17342(R2=0.907)和Y2=-199.62X2+25088(R2=0.906)较好的表示;(3)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按两种系数的评价结果均分别与GDP、人口总量和人均GDP指标有较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其中与人均GDP的相关度最高;(4)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均GDP之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式预测表明昆山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未来10a内还将进一步下降,需要采取积极的生态保护措施.采用不同价值系数评价的昆山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相似,但是绝对值相差巨大,由此对生态价值静态评价进行了反思,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杨新梅  黄和平  周瑞辉 《生态学报》2023,43(4):1353-1365
城市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评价城市绿色发展水平,把握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是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态和绿色生活三个方面构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然后通过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Dagum基尼系数分解等方法揭示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在稳步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绿色生产指数、绿色生态指数和绿色生活指数逐年增长,平均增长率分别为2.67%、4.61%、1.66%。绿色生态指数对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贡献最大,其次是绿色生活指数,绿色生产指数最低,直接拉低了城市绿色发展水平。(3)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呈现典型的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的正向空间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广东省之外的东部沿海和中部城市。(4)中国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及区域间差异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黄和平  毕军  张炳  李祥妹  杨洁  石磊 《生态学报》2007,27(1):368-379
物质流分析方法近年来在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发展迅速。阐述了物质流分析的定义及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物质流的区别,着重回顾了该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阐明了物质流分析的主要观点、理论基础、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详细阐译和对比分析了物质流分析的六大类指标及分析方法,并在物质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建立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物质流分析指标体系和方法学的研究意义及其在环境经济学中的地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进而指出了物质流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对物质流分析在不同层次的应用研究也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和分析。对物质流分析今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予以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黄和平  杨劼  宋炳煜  包铁军 《生态学报》2005,25(5):1048-1056
采用指标体系评价法,按自然指标体系,从生态系统活力、组织结构、系统服务功能和土壤健康等方面,以内蒙古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选择原生植被区、人工恢复治理区、退化未治理区等3个样区,对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适合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体系,建立了适合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数、评价模型和指标分级标准。最后,从自然生态学角度,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对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健康恢复途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策略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并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和平 《生态学报》2015,35(9):2894-2901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是当今可持续发展研究及政府相关决策的核心内容,生态效率则是循环经济的合适测度,它是资源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的综合表征指标。基于生态效率度量模型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判别模型,以江西省为例,分析其在2000-2010年间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轨迹。结果表明:(1) 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表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2) 各种资源和环境效率均有所上升,其环境效率总体上大于资源效率,按效率增加快慢的排序为:固体废弃物排放效率 > 建设用地效率 > COD排放效率 > 水资源效率 > SO2排放效率 > 能源效率;(3) 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由传统线性经济模式到末端治理模式再到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道路,符合环境库兹尼茨曲线发展规律,即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性进行了谨慎的探讨,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角度基尼系数的江西省资源环境公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和平 《生态学报》2012,32(20):6431-6439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是衡量和评价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在各个城市或地区间的公平性与合理性的有效途径。对基于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人口、国土面积等角度推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方法的优劣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生态负荷系数"的概念,界定了"生态容量"的概念与内容,并从GDP、人口和生态容量的角度出发,以江西省11地市作为评价对象,选取2009年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排放及SO2排放等4个评价因子,构建了江西省资源环境基尼系数、生态负荷系数的计算与评价方法,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角度计算的基尼系数不尽相同,从生态负荷系数来看,在江西11个城市中,南昌、鹰潭、萍乡、景德镇、新余等经济发达城市是引起能源消耗、SO2排放主要的不公平因子,是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城市,更须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从生态容量的角度推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普遍高于从GDP和人口角度推算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且都高于"警戒线";(3)从理论上看,基于生态容量角度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比基于GDP和人口角度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更为科学与合理。文章最后讨论了不同角度的资源环境基尼系数及生态负荷系数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