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实现对大鼠精子超微结构的实时成像,对比观察中药作用前后弱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制作少弱精症大鼠模型;运用非接触模式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比观察正常精子和病理性精子在中药作用前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获得精子头体、颈部和鞭毛等部位的实时超微结构图像.结论:AFM可直接探测精子头体的各种畸形,实现对精子全貌的观测.通过修复弱精子超微结构的病理形态学缺陷可能是黄精赞育胶囊优选方改善弱精子质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3.
采用酶学和形态学测定方法, 研究在投喂卤虫条件下长吻(鱼危)仔鱼4种主要消化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变化以及长吻(鱼危)仔鱼口宽、全长变化。实验共进行13d, 实验结果表明: (1)长吻(鱼危)仔鱼全长、口宽的发育与其日龄表现出明显的线性正相关(RTL2=0.974, RMW2=0.964)。口宽与全长比值(MW/TL)在仔鱼开口后急剧下降, 并自7日龄开始维持在0.07—0.08, 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并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R2=0.948), 说明7日龄(/h, days post hatching)后口宽和全长处于同步发育期, 标志仔鱼转食的开始。(2)长吻(鱼危)仔鱼初次开口时即可检测出四种消化酶的活性。5—7/h时胰蛋白酶显著高于初孵仔鱼, 与此时仔鱼开始开口摄食的行为相一致。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在仔鱼孵化后第7天即开口的第3天, 淀粉酶活性在孵化后第6天, 显著高于初次孵化出来的仔鱼。8—13/h时,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在较高水平平稳的波动, 标志着消化道发育逐渐健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饲料中添加椭圆栅藻(Scenedesmus ovalternus)是否可以提高越冬期异育银鲫中科5号(Carassius gibelio var. CASⅤ)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实验在异育银鲫中科5号[初重(109.24±0.23) g]越冬前期(4周)投喂基础饲料或者添加4%椭圆栅藻的饲料, 并在越冬结束后用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攻毒实验, 测定其生长、免疫力和抗病力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4%椭圆栅藻对中科5号的生长和攻毒后累计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髓过氧化物酶(MPO)活力在不同饲料处理中无显著性差异, 但是栅藻组在攻毒后MPO活力显著升高(P<0.05)。在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 中科5号头肾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基因表达显著升高, 且栅藻组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 摄食栅藻饲料的中科5号的Toll样受体4(TLR4)、包含Toll/白介素1的接头蛋白(TIRAP)和包含TIR结构域的IFN诱导连接蛋白(TRIF)基因表达也显著升高(P<0.05), 而对照组中无显著性变化(P>0.05)。因此, 中科5号摄食栅藻后MyD88依赖性或者MyD88非依赖性介导TLR信号通路可能都被激活以抵御病菌的入侵。综上所述, 在饲料中添加4%栅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越冬后中科5号的抗病力, 可能是通过TLR通路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5.
实验以初重为(11.33±0.03) 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4%(L4)、8%(L8)、12% (L12)、16% (L16)和20% (L20)的5种等氮饲料进行为期340d的长养殖周期实验,以探究饲料脂肪水平对长养殖周期异育银鲫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脂代谢的影响。期间共取样5次,生长阶段分为63d(D63,幼鱼期)、110d(D110,养成前期)、223d(D223,越冬期)、275d(D275,越冬后)和340d(D340,养成中后期)。实验结果显示,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幼鱼期D63的异育银鲫适宜脂肪水平为8%,养成前期D110的异育银鲫适宜脂肪水平为12%,而其他生长阶段饲料脂水平对增重率无显著影响。饲料脂肪水平对幼鱼期异育银鲫肠道消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脂肪酶活性随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幼鱼期(D63)异育银鲫肠道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越冬期和养成中后期的异育银鲫,表明幼鱼期的异育银鲫对脂肪的利用较低。幼鱼期(D63)异育银鲫脂肪合成相关基因pparγ和fas的表达量饲料脂肪水平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在L8组表达量最高,而脂解基因lpl和cpt1a的表达量在低脂组L4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parγ和cpt1a在越冬后期(D275)的表达量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而fas表达量在L4组显著高于其他组,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异育银鲫对饲料脂肪摄入的响应策略不一致,摄入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代谢紊乱。适宜的脂水平(8%—12%)可促进幼鱼期和养成前期异育银鲫的生长,增强脂肪利用率和脂代谢能力,而较大规格的异育银鲫对脂肪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以初始体重(100.0±0.29)g的草鱼为研究对象,通过8周的生长实验,研究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蛋白对草鱼的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理指标和鱼体生化组成的影响。实验设置7种等氮等能饲料,对照组(C)以鱼粉为唯一蛋白源,其余6组分别以棉粕替代饲料中鱼粉蛋白的20%(R20)、40%(R40)、60%(R60)、80%(R80)、90%(R90)、100%(R10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的升高,草鱼特定生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当替代比例达到6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效率、蛋白质贮积率和能量贮积率随着饲料中棉粕含量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通过折线法分析,在实验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鱼粉蛋白的43.3%而不影响草鱼的生长。各组草鱼之间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甘油三酯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总胆固醇、高密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胆固醇呈现下降趋势,当替代水平达到4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棉粕替代鱼粉蛋白显著影响鱼体的水分含量(P0.05),当替代比例达到80%,鱼体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鱼体的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R2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R100组的鱼体脂肪和能量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长实验探求饲料中添加灵芝提取物饲料对异育银鲫(6.72±0.11)g生长、饲料利用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停止灵芝提取物饲料后,使用效果的持续性。在实验进行的第21天(D21)、第46天(D46)、第65天(D65)进行取样,结果表明所有的灵芝提取物组的特定生长率在饲喂65d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摄食率随着灵芝提取物在饲料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饲料效率则有着相反的趋势(P0.05)。在D46和D65时,随着灵芝提取物的含量增高,吞噬活力略有增高,但无显著差异(P0.05)。在D21、D46和D65时,呼吸暴发活力随着灵芝提取物的含量增高而增高(P0.05),在D21时,(0.6%-21d、0%-44d)处理组和(3%-21d、0%-44d)处理组其呼吸暴发活力高于对照组(P0.05)。在D65时,(0.6%-21d、0%-44d)处理组和(3%-21d、0%-44d)处理组其呼吸暴发活力仍高于对照组(P0.05),但差异不显著。D21、D46和D65时,替代途径补体溶血活力随着灵芝提取物的增高而降低(P0.05)。所有处理组溶菌酶活力在D21时没有产生显著差异。在D46时,对照组溶菌酶活力比最高添加组低但高于低添加组(P0.05),(3%-1d、0%-44d)处理组也仍高于对照组(P0.05)。在D65时,所有添加组的溶菌酶活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D65时,髓过氧化物酶活力随着灵芝提取物的添加剂量升高而升高(P0.05),(0.6%-21d、0%-44d)处理组仍高于对照组(P0.05)。灵芝提取物的能提高白细胞呼吸暴发活力,且在在高剂量摄入21d后(D46时),仍可以保持较高的活力,说明灵芝提取物对免疫应答有一定时间延续效应。随着灵芝提取物添加量的升高,异育银鲫在经爱德华氏菌攻毒后的存活率显著提高。最高存活率组为3%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周期为65d时,饲料中灵芝提取物推荐添加剂量为3%。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抗菌肽在饵料微藻中表达后的抗菌特性,构建海洋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oceanica)、湖泊微拟球藻(N.limnetic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抗菌肽(源自虹鳟,Cath-1a)表达质粒,分别转化相应的微藻,检测转化子中抗菌肽的表达量和体外抑菌效果,将藻株作为鱼饲料添加剂喂食斑马鱼,初步分析了抗菌肽及藻体自身的岩藻黄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鱼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抗菌肽在3种微藻中均可以成功表达,体外抑菌试验表明,仅三角褐指藻对水产领域常见致病菌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然而抗菌肽的表达并未使3种藻株的体外抑菌性增加。添加藻粉对斑马鱼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通过检测鱼体肝脏中与抗氧化和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及丙二醛的含量,表明添加藻粉可增强斑马鱼的抗氧化和抗炎症能力,表达抗菌肽(PtC组)能进一步提高斑马鱼的免疫力。另外,添加Pt6(富含岩藻黄素)藻粉组比添加PtC的抗炎效果更显著,表明三角褐指藻中的岩藻黄素和二十碳五烯酸对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具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9.
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中缬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65d的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缬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幼鱼[平均体重(3.17±0.01)g/尾]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蛋白利用的影响,确定异育银鲫对饲料中缬氨酸的需要量.实验设计由酪蛋白、明胶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的8种等氮(蛋白含量:38%)等能(总能:17.0 kJ/g)的半精制饲料,其缬氨酸水平等梯度逐步升高(0.54、0.79、1.04、1.29、1.54、1.79、2.04、2.29%饲料干物质).各实验饲料中缬氨酸的实测值分别为:0.66、0.85、1.07、1.22、1.46、1.70、1.86和2.12%饲料干物质.饲料中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参照异育银鲫肌肉氨基酸模式.每种饲料饲喂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养殖于塑料方箱中(70cm×55 cm×50 cm;水体容积:150 L),养殖系统为室内流水系统(500 mL/min流速),每天两次饱食连续投喂(9:00和16:00).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适量的缬氨酸显著提高了异育银鲫的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沉积率(P<0.05),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效率和蛋白沉积率均是1.70%处理组最高.饲料缬氨酸水平对异育银鲫血糖浓度及肝脏中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的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影响了血清谷氨酰胺的浓度(P<0.05).各处理组的鱼体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的缬氨酸水平显著影响了鱼体灰分含量(P<0.05).对各处理组异育银鲫特定生长率的结果进行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满足异育银鲫最大生长的缬氨酸需求量为饲料干物质的1.72%,即占饲料蛋白的4.53%.  相似文献   
10.
实验配制7种等氮(粗蛋白35%)、等脂(粗脂肪6%)的不同淀粉水平(4%、10%、16%、22%、28%、34%、40%)的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均重(6.2±0.1)g]8周,通过生长和生理指标评价中华绒螯蟹幼蟹对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为避免互相残杀,河蟹采用静水单个养殖,每种饲料40只河蟹。玉米淀粉作为实验饲料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34%—40%淀粉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4%—16%组(P0.05)。随饲料中淀粉含量提高幼蟹的体重和壳长特定生长率也相应提高,34%淀粉组体重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22%淀粉组的壳长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淀粉组(P0.05);饲料中淀粉含量的增加显著提高了饲料效率,且在40%淀粉组最高。饲料高淀粉可提高蛋白储积率,蟹的肝体比在16%淀粉组最低,而蜕壳率和成活率在该组最高。蟹体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高饲料淀粉组较高。幼蟹胰蛋白酶活力在16%淀粉组最高(P0.05);肝糖原含量随饲料淀粉水平升高呈线性(y=0.2268x+17.256,R2=0.9453,n=7,P0.05)上升。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可以得出河蟹获得最大特定生长率时饲料淀粉的含量为2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