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201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16年12月,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1只食虫类标本。其体型较小(头体长75.00 mm),通体呈棕褐色,尾较长(82.00 mm),眼细小。头骨扁平,较为坚固,齿尖具有浅红棕色色斑。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缺齿鼩属6个物种的同源区序列,构建其系统发生关系,发现该标本与基因库中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序列聚为具较高支持度的一支。综合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学证据,将该标本鉴定为霍氏缺齿鼩。此次发现是湖北省境内该物种的首次记录,也是其在我国云南省及越南分布区外的又一发现,拓展了对该物种在我国分布范围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3.
哺乳动物的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表现为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而在蝙蝠中则表现出雌性个体体型大于雄性的偏雌性二型现象,其具体的驱动机制仍未明确。本文对采集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海南、湖北和浙江的32只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进行头骨与翼型在两性特征上的多元统计分析,尝试探讨其性二型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毛翼管鼻蝠雌雄在头骨中与牙齿及咀嚼力相关的区域存在明显分化,而翼型(含翼指标和翼面积)在整体和局部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提示雌雄可能存在食性上的分化,更倾向于“资源竞争假说”而非“大母蝠优势假说”。本研究于2017年7~10月分别在湖北(3雄,2雌)和浙江(2雄,5雌)采集的12只毛翼管鼻蝠,为二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该发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翼手目分布信息。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在台湾地区分布较广(Fang et al.,1997),其模式标本产于台湾台中市南投县。其后,Ellerman和Morrison-Scott (1951)等认为其是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Ellerma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