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将microRNA插入EF1α启动子的内含子中,构建携带沉默PD-1基因的miRNA的新型慢病毒载体,并将其应用于CAR-T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慢病毒载体转导效率和PD-1沉默效率;Westernblotting检测PD-1蛋白表达差异;荧光定量PCR检测microRNA相对表达情况;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AR-T细胞的能力。结果显示与U6转录microRNA的载体相比较,将microRNA插入到EF1-α内含子中的病毒载体转导效率更显著,对PD-1的敲低效率均达90%以上,且Westernblotting结果验证了PD-1的敲低效果。另外通过荧光定量PCR,可显示出转导该新型慢病毒载体的Jurkat细胞内microRNA的相对表达量。荧光素酶生物发光法证实了CAR-T细胞针对靶细胞的特异杀伤性,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沉默PD-1的CAR-T细胞相较于正常CAR-T细胞显示出更强的特异性杀伤能力。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经microRNA敲低PD-1的新型慢病毒载体并验证了其转导效率的优越性,以及基于此载体表达的microRNA可高效地沉默PD-1;且应用此载体的CAR-T细胞能发挥更强的杀伤活性,从而为后续该CAR-T细胞治疗表达PD-L1的肿瘤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醛糖还原酶(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235例江苏汉族人群,其中2型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63例,2型糖尿病伴视网膜病变组(DR)82例,正常对照组(YC)90例,用PCR-RFLP方法检测AR基因C(-106)T基因型,比较各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结果:未发现NDR组和NC组之间AR基因C(-106)T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有显著差异(P分别为0.4505,0.7279);DR组中CT及TT基因型频率均高于NC组,CC基因型频率低于NC组(P=0.0239),DR组T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NC组,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低于NC组(P=0.0038)。结论:AR基因启动区C(-106)T多态性与江苏汉族人群DR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DR的遗传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刘井元  林文  陈辉 《蛛形学报》2011,20(2):115-118
自1989年以来,先后从湖北西部山地6个不同海拔、12个不同类型生境捕获的啮齿、食虫等小型哺乳动物体外采集到一大批革螨、恙螨和吸虱标本,经初步整理,鉴定有革螨l1科32属73种、恙螨有3亚科11属41种和亚种、吸虱3种,其中有中国新纪录1种,籁氏巨刺螨Macronyssus leucippe(Domrow)和湖北新纪录41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漆酶在斑玉蕈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对斑玉蕈转录测序预测的13个漆酶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检测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漆酶的活性和漆酶基因表达水平。研究结果显示:13个基因片段中有10个是漆酶基因。不同的漆酶同工酶之间进化关系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漆酶与木腐菌(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和侧耳属Pleurotus)进化关系较近。对斑玉蕈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酶活检测结果显示,从斑玉蕈的菌丝恢复期到钉头期,漆酶活性逐渐升高,而在子实体形成后期酶活逐渐降低。对培养40d、60d和80d的菌丝样品以及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样品进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菌丝营养生长时期,大多数漆酶基因在第40-60天表达量持续增加1-3倍,而在第60-80天时表达量出现降低的情况。而在生殖生长时期,大多数漆酶基因在转色期或者原基期相对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并在子实体期出现降低,这与漆酶活性的检测具有一致性。lcc3lcc7lcc8lcc9在斑玉蕈生殖生长过程中相对表达量出现了10-100倍的上调。这说明从菌丝培养到菌丝扭结形成子实体和子实体发育的过程中,不同的漆酶可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表达量较高的漆酶基因可能对基质降解和子实体形成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凋亡关系密切,DNA甲基化关键酶DNMTs(DNA methyltransferases)在肿瘤发生及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SPARC(secreted protein 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常因异常甲基化而表达下调。为探究肺癌对顺铂耐受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肺腺癌A549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外源TGF-β1作用A549细胞,利用RT-PCR检测TGF-β1作用后DNMTs和SPARC m RNA水平的变化以及A549细胞增殖能力和对顺铂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显示:5 ng/m L、10 ng/m L TGF-β1作用24 h后,A549细胞DNMT1 m RNA表达均显著下调(P0.01、P0.001),SPARC m RNA表达均显著上调(P0.001、P0.001);5 ng/m L、10 ng/m L TGF-β1作用后的A549细胞对顺铂的IC5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34±0.36)μmol/L、(10.93±0.69)μmol/L,对照组为(21.54±1.21)μmol/L;P0.01、P0.01];5 ng/m L、10 ng/m L TGF-β1作用后的A549细胞在顺铂环境中,其克隆数显著低于空白对照;15μmol/L顺铂作用24 h时,5 ng/m L、10 ng/m L TGF-β1组细胞凋亡分数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P0.05、P0.01)。结果提示:TGF-β1可下调A549细胞DNMT1的表达,进而上调抑癌基因SPARC并增加其对顺铂的敏感性,成功逆转肺腺癌A549细胞的恶性表型。该研究为进一步阐明肺癌对顺铂的耐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获得纯化丙型肝炎病毒(HCV)核心蛋白(HCV-C)及抗HCV-C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HCV-C与肝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首先以HCV1b亚型HC-J4-91全基因组质粒为模板,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CV-C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QE31-HCV-C。融合蛋白经原核表达、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HCV-C多克隆抗体。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体效价,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抗体特异性。结果显示,表达HCV-C的原核表达质粒pQE31-HCV-C构建正确,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22000的纯化融合蛋白。ELISA检测重组蛋白免疫小鼠的抗血清效价达1:12800。结果显示,自制的抗HCV-C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HCV-C。本研究获得了纯度较好、原核表达的HCV-C,并成功制备了抗HCV-C多克隆抗体,为深入研究HCV-C的致病机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inferior-epigastric artery chemotherapy,IAC)配合吡柔比星(THP)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对12例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行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3个疗程后,开始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每次30 mg,每周1次共12次,以后每2周1次共6次,以后每月1次共6次,第二年重复,第三年每月一次。定期膀胱镜检查,进行随访。结果:12例复发性、多发性、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随访时间24-48个月,肿瘤复发1例,复发率8.3%。不良反应主要为术后小膀胱,尿路刺激症状和尿常规异常。结论:腹壁下动脉插管化疗配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复发性、多发性和表浅性膀胱癌的效果明确,疗效满意,患者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种检验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的模型.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模型:m~*-v幂模型──m~*=avb,m~*与v呈幂关系.实例研究验证表明该模型具有适用范围更广和可行性大的优点.同时,根据m~*-v幂模型,推导出与其相配套的序贯抽样方程、最大抽样数量公式和最适抽样单元大小等公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Ezrin和P53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40例结直肠癌患者,行手术切除结直肠癌组织,经纳入排除标准后,94例癌组织标本纳入本研究并作为研究组,并从中抽取35例手术标本切缘的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测定Ezrin和P53的表达情况,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Ezrin、p53蛋白在研究组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2.13%、56.3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00%(x~2=25.731、33.496,P0.05)。高、中分化患者Ezrin、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6.99%、51.81%,明显低于低、未分化患者的90.91%、90.91%(x~2=7.508,P0.05;x~2=4.401,P0.05);有淋巴结转移患者Ezrin、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7.05%、68.85%,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6.06%、33.33%(x~2=43.245,P0.05;x~2=15.846,P0.05);浸润深度T3、T4患者的Ezrin表达阳性率55.81%明显高于浸润深度T1、T2患者的12.50%(x~2=5.503,P0.05);TNM分期Ⅲ、Ⅳ患者Ezrin、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8.24%、74.51%,明显高于TNM分期Ⅰ、Ⅱ患者的9.30%、34.88%,(x~2=5.522,P0.05;x~2=5.036,P0.05)。49例Ezrin表达阳性患者中,p53表达阳性有11例,而56例Ezrin表达阴性患者中,p53表达阴性14例,Ezrin表达与p53表达无相关性(r=0.209,P0.05)。结论:Ezrin和P53蛋白均与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大汗腺组织中ApoD和AR的表达水平与腋臭患者散发出气味间的关系,阐明两者在腋臭发病中的作用,为腋臭的临床治疗和干预奠定基础。方法:收集在我院整形外科就诊的腋臭病人腋下皮肤组织标本41例。手术前由3名医生共同判断患者腋下气味强度,按照能在≤1 m、≤3 m、≤5 m距离闻及气味把患者分为轻、中、重三组。随机抽取各组标本组织块进行RT-PCR检测,测定ApoD和AR在大汗腺组织中的含量。结果:根据气味强度判定标准,轻、中和重3组患者人数分别为:7人、11人和23人。按照AB 7500 Real-Time PCR系统分析结果所示ApoD相对表达量的等级与气味强度之间有线性关系(P0.05),ApoD相对表达量的等级随着气味强度的增加而升高;AR相对表达量的等级与气味强度之间有线性关系(P0.05),随着气味强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ApoD和AR的表达量与腋臭气味强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证实AR可调节大汗腺组织ApoD的表达,为明确腋臭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