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98例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复杂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院内死亡的15项临床病理因素:患者年龄、性别、治疗方式、发病至就诊时间、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病史、就诊时收缩压、入院时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慢性肾功能不全、既往结缔组织病、主动脉扩张、急性肾损伤、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心肌灌注、肠系膜动脉灌注、下肢灌注,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就诊时收缩压、治疗方式、急性肾损伤、心肌灌注不良、心包积液、主动脉扩张、下肢灌注不良与院内死亡有关(P0.1)。经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EVAR治疗(HR=8.437CI 1.048-67.925 P=0.045),心包积液(HR=4.010 CI 1.675-9.598 P=0.002),下肢灌注不良(HR=3.133 CI 1.083-9.064 P=0.035)与院内死亡有关(P0.05)。结论:心包积液及下肢灌注不良可使复杂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死亡率增加,而TEVAR可有效改善患者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ressure of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 P_(ET)CO_2)在室颤法和窒息法所致的心跳骤停的大鼠模型中的差异,探究其在判断复苏结局中的意义。方法:分别用室颤法和窒息法建立心脏骤停-复苏的大鼠模型,持续监测大鼠复苏过程中复苏起点PC0 min(Precordial Compression, PC0),PC1 min,PC2 min,PC3 min,PC4 min,PC5 min,PC6 min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比较两组组间不同时间点P_(ET)CO_2水平差异及两组组内自主循环恢复大鼠(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和未能成功复苏(NOROSC)的大鼠P_(ET)CO_2的差异,分别绘制P_(ET)CO_2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窒息组大鼠ROSC 9只(9/12,75%),室颤组ROSC 8只(8/12,67%),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93)。窒息组平均复苏时间232±20 s,室颤组平均复苏时间360±30 s(P0.05)。心脏骤停后,室颤组大鼠P_(ET)CO_2水平较基础值明显下降(P0.05),窒息组P_(ET)CO_2先升高后降低。复苏开始即刻(PC0)窒息组大鼠明显高于室颤组45±4 vs 36±4 mm Hg(P0.001),直到PC3 min,窒息组P_(ET)CO_2水平仍高于室颤组。组内比较发现室颤组在PC5 min和PC6 min时ROSC大鼠P_(ET)CO_2水平明显高于NOROSC组,PC5 34±3 vs 24±3 mm Hg (P0.001),P_(ET)CO_2曲线下面积为0.731,95%置信区间为(0.512, 0.764),根据约登指数计算,当截断点选择20 mm Hg时,灵敏度66.6%,特异度63%。室颤组PC6时P_(ET)CO_233±4 VS 23±2 mm Hg(P0.001),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置信区间为(0.662, 0.984),当截断点选择18 mm Hg时,灵敏度87.4%,特异度71%。窒息组组内分析未见P_(ET)CO_2水平在ROSC和NOROSC之间差异。结论:P_(ET)CO_2水平在复苏早期可能有助于鉴别心脏骤停原因,窒息所致P_(ET)CO_2水平可有升高。在室颤所致的心脏骤停,P_(ET)CO_2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复苏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躯体化症状对综合医院急诊科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及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在急诊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对100例急诊科住院患者进行心理状态评估,评分≤40分为低分组,40分为高分组,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及住院时间和费用,并对住院费用和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00例患者中,SSS得分≤40分共73例,40分共2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分布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高分组患者年龄偏大(71.15±14.42 vs 61.62±14.66)岁,女性比例较高(59.2%vs 32.8%),住院天数较长(16.30±3.81 vs13.56±5.64天),住院费用较高(17922.55±1966.64 vs 14252.13±8655.71元)。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与费用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躯体化症状有相关性。结论:躯体化症状是综合性医院急诊科住院病人常见症状,与年龄及性别相关,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应用于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心理症状的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研究急诊科住院患者的尿路感染及其所致脓毒症的临床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病房及急诊ICU收治住院的106名诊断为"尿路感染"的患者,结合出院诊断及新版脓毒症诊断标准再评估,分为"尿脓毒症组"(n=45)和"非脓毒症组"(n=61),收集和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病原学分类及特征。结果:1)尿脓毒症组上尿路感染、泌尿系统梗阻以及上尿路梗阻并感染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P=0.042,P=0.011,P=0.035)。2)尿脓毒症组白细胞计数(P=0.002)、C反应蛋白(P0.001)、降钙素原(P=0.028)、肌酐(P0.001)、D-二聚体(P0.001)、APACHE II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P0.001)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而血清白蛋白(P0.001)、血小板(P0.001)计数、Glasgow评分(P0.001)均显著低于非脓毒症组;3)尿脓毒症组急性肾脏功能障碍(28/45,62.22%)发生率最高,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发生率次之(25/45,55.56%)。中段尿培养中以屎肠球菌占比最高(11/40,27.5%),其次为大肠埃希菌(8/40,20%)。结论:上尿路感染与泌尿系统梗阻是发生尿脓毒症的危险因素,相较于非脓毒症患者,尿脓毒症患者炎症指标、肌酐、D-二聚体、APACHE II评分水平更高,白蛋白、血小板及Glasgow评分更低,肾功能障碍与凝血功能障碍在尿脓毒症患者中更多见。临床需对中段尿培养肠球菌阳性的患者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年龄对于复杂性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Complicated acute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ABA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急诊收治入院的156例cABAD患者的住院病例资料,将其根据不同的年龄、治疗方式(药物保守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传统手术治疗)及治疗结果进行分组,并在不同的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患者平均年龄为52.46±11.72岁,45%的患者(n=70)大于65岁,55%的患者(n=86)小于65岁。小于65岁的患者有22.2%的患者(n=19)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9.8%的患者(n=17)接受传统手术治疗、58%的患者(n=50)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大于65岁的患者有48.6%的患者(n=34)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1.4%的患者(n=8)接受传统手术治疗、40%的患者(n=28)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小于65岁与大于65岁患者院内死亡率分别为12.8%与35.7%(P0.001),接受血管内治疗分别为2%与28.6%(P=0.001),常规手术治疗分别为21%与37.5%(P=0.468),药物保守治疗分别为31.5%与41.7%(P=0.489)。年龄65岁或以上是多因素分析中住院死亡率的预测因子(OR=2.72;95%CI 1.343-4.674; P=0.012)。结论:年龄≥65岁对于cABAD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的影响,血管内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院内死亡率,但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