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玉红 《动物学杂志》2023,58(2):307-317
钝头蛇属(Pareas)蛇类形态高度保守,种间形态差异微弱。以分子系统学方法为中心的整合分类方法的应用,为本类群分类难题的解决作出了重要贡献,近8年有9个新种得以描述,其中,仅在近3年就增加了7个新种,并有6个同物异名被恢复。本文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对近期钝头蛇属蛇类系统分类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斟酌中文种名,整理了物种名录,并编制了分类检索表。截止目前,钝头蛇属共有26种,其中在我国有分布的18种,中国特有种9种。同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本属物种多样性估计过低、标本采集覆盖范围不足、证据使用不甚全面,大范围密集采样以及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本类群系统关系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2.
钝头蛇类不同类群在外形、色斑及鳞被特征上有很高的相似度,关于其种属划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已有文献资料及笔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方面叙述了钝头蛇类分类学的研究进展,从属以上、属级以及种级分类阶元叙述其研究历史及成果,主要进展如下:1整个亚洲食螺蛇类(钝头蛇类)构成一个科,即钝头蛇科(Pareatidae),而非隶属于游蛇科(Colubridae)的钝头蛇亚科(Pareatinae);2单楯蛇属(Aplopeltura)和弱钝头蛇属(Asthenodipsas)为有效属,最大的钝头蛇属(Pareas)理论上可进一步分为两个属,但需要更充分的分子系统学与形态学资料验证;3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提示台湾钝头蛇(P.formosensis)与中国钝头蛇(P.chinensis)不构成单系,应恢复后者的有效性;4综合分类学研究恢复了Asthenodipsas tropidonotus的有效性,并设立新种A.lasgalenensis。本文同时提出了钝头蛇类分类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中国钝头蛇种组(Pareas chinensis species group)的内部分类关系需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新花托摇蚊属1新种,即四叶新花托摇蚊N.quaternaria sp.nov.本属已有记录4种,分布于新北区的N.reissi Caldwell、非洲区的N.abnormis(Lehmann)以及古北区的N.thienemanni Reiss和N.pilosa Reiss.四叶新花托摇蚊N.quaternaria sp.nov.正模♂,内蒙莫尔道嘎,1988-07-08,卜文俊采.新种生殖节构造与分布于土耳其的N.pilosaReiss近似,主要区别为:上附器内缘下凹,具有3根顶刚毛和3根侧缘毛,中附器具有4根粗壮的叶状刚毛.文中提供了本属世界雄成虫检索表.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型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剂埃他卡林(Ipt)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扩张作用特征。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trol),低氧暴露组,置于常压低氧舱内(O210%±0.5%)8 h/d,每周6d,和低氧暴露+醋氮酰胺(Acz)干预组(灌胃给予Acz 80 mg/(kg.d))。12周后分离大鼠管径为(197±4)μm的肺微动脉组织,利用DMT微血管张力测定仪在6 nmol/L内皮素-1(ET-1)致血管预收缩条件下,考察不同浓度Ipt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张力变化并利用ACh考察肺微动脉内皮活性。结果:与常压常氧组对比,10-5mol/LACh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舒张率显著降低(P<0.01),而与80 mg/kg Acz干预组肺微动脉舒张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pt在(10-11~10-4)mol/L对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呈剂量依赖性舒张作用,与80 mg/kg Acz干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对常压常氧组肺微动脉无明显的舒张作用。结论:间歇性低氧暴露肺微动脉内皮细胞功能受损,Ipt可选择性扩张低氧暴露肺微动脉;Acz可改善低氧所致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但并不影响Ipt对低氧暴露肺微动脉的选择性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5.
扎氏摇蚊属Zavrelia世界上已有记录共计7种,除了Z.kribiensis Kieffer分布于非洲区,Z.clinovolsella Guo & Wang (2004)分布于东洋区外,本属其它种都分布在全北区.本文记述了分布于中国东洋区的1新种-光裸扎氏摇蚊Z.bragremia sp.nov.正模♂,四川省峨眉山,1986-05-17,王新华采.本种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是:肛节(第9)背板不具中区长刚毛.文中对Cranston等(1989)提出的属征作了修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6.
记述了分布于中国东洋区的拟花托摇蚊属Stempellinella 1新种:裸拟花托摇蚊 Stempellinella depilisa sp.nov.正模♂,福建省上杭县步云山,1993-05-05,王新华采.本种与本属已知种的主要区别特征在于肛节(第9)背板不具有中区长刚毛.同时本种个体小;触角比只有0.47.文中对Cranston等(1989)提出的属级鉴别特征作了修订.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7.
Datta等于1992年依据印度标本建立1新种,命名为Tanytarsus gracilistylus (Chaudhuri & Datta),,本文作者在中国长跗摇蚊族研究中发现了采自福建省的同一种类,依据Ekrem(1999)和Cranstonetn,(1989)提出的属级鉴别特征,对该种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确认该种除中附器不分枝外,其余特征均符合枝长跗摇蚊属Cladotanytarsus的属征,而与长跗摇蚊属Tanytarsus的属征不符。该种中附器不具分枝应属于枝长跗摇蚊属内种间的一个特殊变异。本文将该种由长跗摇蚊属移入枝长跗摇蚊属作为新组合,同时依据中国标本对该种进行了详细描述,制作了本属中国13种雄成虫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