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不育效果及其可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炔雌醚对雄性长爪沙鼠生殖器官及繁殖的影响,将试鼠随机分为多剂量组、单剂量组和对照组.多剂量组以每次3.5 m/kg·BW(5次/周,2周)、单剂量组以35 mg/kg·BW炔雌醚灌胃.处理后15 d、30 d、60d、90d剖检,观察性腺系数、精子质量和繁殖率等指标,H·E染色观察附睾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炔雌醚处理后15 d、30 d给药组试鼠睾丸、附睾及精囊腺极度萎缩(P<0.01),精子密度、精子活力和活精子百分率明显下降(P<0.01),精子畸形率显著上升(P<0.01),附睾管腔内充满大量发育异常的精子细胞,繁殖率显著下降;与单次给药相比,多次连续给药对试鼠生殖器官影响更严重.处理后60d,除多剂量组附睾外,各组性腺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单剂量组、多剂量组精子质量及繁殖率与对照仍有极显著差异(P<0.01).90d后试鼠各项指标及繁殖率均恢复正常,表现为可逆性.结果表明:该药对长爪沙鼠不育效果明显;多次低剂量给药较单次高剂量给药不育效果更好;90d后,炔雌醚对生殖器官和繁殖的影响能够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一年农村小兽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了解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后灾区害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和群落演替,预防鼠传疫病的发生,指导灾后的媒介生物控制和鼠源疫病防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每月对重灾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北川和汶川6地灾区进行1次小兽(鼠情)监测。选择农田和村庄2种主要生境,采用夹日法进行调查。其中农田生境的捕获率达7.35%,主要捕获到啮齿目(Rodentia)和食虫目(Insectivora)两类,其中啮齿目为1.49%,食虫目鼩鼱科(Soricidae)为5.86%。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大足鼠(Rattus nitidus)、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小家鼠(Mus muscul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as)、巢鼠(Micromys minutus)、针毛鼠(Niviventer fulvescen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与臭鼩(Suncus Murinus)。村庄区域的捕获率为12.50%,主要捕获的亦是食虫目鼩鼱科的四川短尾鼩,高达10.02%,啮齿目的捕获率为2.48%。捕获的种类有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结果表明,经过灾后的各种控制措施,鼠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啮齿目种类的捕获率基本低于3%。但食虫目鼩鼱科的捕获率较高,特别是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四地的四川短尾鼩种群数量高于已有报道的同期水平,并维持较高的繁殖力,且大量进入房舍区域。另外,黑线姬鼠的繁殖率也不低。需密切关注四川短尾鼩和黑线姬鼠种群动态趋势。据以往类似研究结果,结合初步调查数据和从控制鼠传疾病的角度考虑,灾区鼠情的监测要有中长期的思想准备,至少持续3a以上时间。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和6月在西藏山南、日喀则地区及拉萨市农区进行鼠密度和鼠种调查.采用铗夜法,共捕鼠169只,隶属2科4属5种,分别为小家鼠、黄胸鼠、白尾松田鼠、藏仓鼠和长尾仓鼠.白尾松田鼠为该区农田优势种,其组成比例为93.44%;黄胸鼠为山南地区农舍区的优势种,组成比例为82.35%.在日喀则农舍区则只捕获有小家鼠.山南和日喀则地区4月农田的平均捕获率分别为2.06%和7.43%;农舍区的平均捕获率分别为9.77%和9.15%.6月山南地区农田的平均捕获率为5.37%,显著高于该地4月的捕获率.西藏农区的白尾松田鼠在4月开始进入繁殖期.  相似文献   
4.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贵州地区分布广泛的主要农田害鼠之一,掌握其种群繁殖特征可为种群动态的预测预报提供基础资料。1984~2014年间,采用夹夜法逐月调查了贵州省余庆县8个县(市)监测点黑线姬鼠种群动态数据,分析了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和平均胎仔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等主要繁殖生物学指标及其地理差异和季节性变动规律,明确了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种群的繁殖特征。共捕获黑线姬鼠20 113只,不同地区种群间,除平均胎仔数有显著差异外(χ~2=36.503,df=7,P0.01),其他繁殖特征值均没有差异。从时间序列看,种群中雌鼠怀孕率和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性变化均表现为春季(4~5月)及夏末秋初(8~9月)达到高峰的双峰型。雌鼠产仔数一般2~10只,4~7只最为常见(占93.87%)。不同季节平均胎仔数差异不大。贵州地区黑线姬鼠繁殖的总体特点为全年繁殖,春秋两季为繁殖的高峰期,冬季(12月份和翌年1、2月份)繁殖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季节(F_(11,84)=61.92,P0.01),但种群密度表现为6月达到最高点的单峰型特点。  相似文献   
5.
明确炔雌醚对鼠类繁殖抑制最适剂量及持续有效作用时间,对其后续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具有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以0.5 mg/kg、1.0 mg/kg、2.0 mg/kg、3.0 mg/kg、6.0 mg/kg浓度炔雌醚分别连续灌胃雄性和雌性布氏田鼠7 d后,与正常异性配对观察90 d。按繁殖启动期、繁殖率和繁殖力等最直观的指标综合评价了5个浓度炔雌醚对雌雄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室内条件下,炔雌醚能够延迟雌雄布氏田鼠的生殖启动,但可能由于样本量小,未达统计显著性。90 d内,一定浓度的炔雌醚能够降低雌雄个体的繁殖率和平均每窝产仔数,同样未达统计显著性。一些浓度的药物能够显著降低布氏田鼠的繁殖力,其抑制效果无剂量相关性。推断炔雌醚对雄性布氏田鼠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2.0 mg/kg左右,对雌性的最适不育作用浓度为1.0 mg/kg左右。实际综合应用剂量2.0 mg/kg左右,能有效降低布氏田鼠产仔总数,其持续时间可达90 d。  相似文献   
6.
雷公藤制剂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不育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强制给药和自由取食2种方式,研究了雷公藤制剂对发育期成体雄性布氏田鼠不育作用,给药剂量分别为80 mg/kg、120 mg/kg和160 mg/kg.结果表明,120 mg/kg和160 mg/kg剂量使睾丸脏器系数下降,但剂量组间差异不明显(F(3,21)=2.197, F0.05=3.07,P>0.05).不同剂量能够对附睾中精子数量和活力产生显著影响(F(3,21)=17.305, F0.05=3.07,P<0.05),且随药物剂量的升高精子密度与精子活力均呈下降趋势.精子畸形率亦随药物剂量的增加而增加.80 mg/kg及其更高的剂量使附睾出现萎缩并造成睾丸组织损伤.120 mg/kg剂量可减少布氏田鼠平均胎仔数及降低繁殖率.给药后的繁殖后代未发现畸形幼仔.雷公藤制剂的最佳使用剂量介于120~160 mg/kg.自由取食与连续强制给药两种方式对雄性布氏田鼠的作用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再学  金星  郭永旺  龙贵兴  刘晋 《生态学报》2010,30(13):3545-3552
为了摸清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节变动规律,探讨其种群数量预测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逐月捕获率,用捕获率为预测指标,建立种群数量预测预报模型。对1996-2008年贵州省大方县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及种群数量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高山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大方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62.32%。10a平均捕获率为(2.58±1.27)%,全年种群数量变动曲线呈单峰型,各年度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基本相似,一年内种群数量在6月份出现1个数量高峰,平均捕获率达(4.63±3.03)%。不同年度、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根据历年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变动幅度及发生危害情况,结合当地鼠害防治指标,制定了高山姬鼠种群数量分级标准。分析1996-2008年高山姬鼠数量高峰期前各月捕获率、种群繁殖参数(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与数量高峰期6月种群密度的关系后发现,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与6月份种群密度之间相关极显著,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应用4月份种群数量基数(X)预测数量高峰期6月份种群密度(Y)的短期预测预报模型:Y=1.7558X+0.1442,可提前2个月预测当年数量峰种群密度和发生程度,经回测验证,数值和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基本相符,数值预测和数量级预测平均吻合率为92.84%、100.00%,结果比较准确,故该预测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