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许多研究认为,不同个体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同一个体的多种认知表现之间可能存在关联。然而,目前对动物认知表现关联的研究结果存在诸多矛盾和争议。本研究以虎皮鹦鹉(Melopsittacus undulatus)为研究对象,通过自我控制、联想学习和反转学习三项认知实验,探究三项表现的联系。实验结果发现,在虎皮鹦鹉中,联想学习表现越好,反转学习亦表现越好。个体对实验装置的新异恐惧(对新环境或新事物的恐惧)越弱,自我控制表现越好。雌、雄个体在三项认知实验中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综上所述,虎皮鹦鹉的一些认知能力存在关联,这暗示了虎皮鹦鹉中可能存在一般认知能力(“g”)。新异恐惧与自我控制表现的强烈相关,说明了勇敢程度可能会影响认知表现。  相似文献   
2.
惊飞距离(FID)是指捕食者(包括人类)接近目标个体并导致其逃避时,捕食者与目标个体之间的距离。惊飞距离能很好地衡量动物个体在特定环境下的恐惧反应和风险权衡,是研究动物逃避行为的常用指标,并为物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鸟类是研究逃避行为的理想对象,本文综述了影响鸟类惊飞距离的各种因素,可分为3类:栖息地因素(距隐蔽处的距离和生境开阔度等)、鸟类自身因素(生活史、体型和群体大小等)以及与捕食者相关的因素(捕食者的接近方向和速度等)。城市化也会影响鸟类的惊飞距离,导致城市中的鸟类通常比乡村生境的同种鸟类拥有更短的惊飞距离。习惯化、适应和生境选择是解释惊飞距离城乡差异的3种假说。研究鸟类的惊飞距离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鸟类的逃避行为及其风险权衡机制,为物种保护中设立合理的缓冲区域及制定有效的保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国内有关鸟类惊飞距离的研究多为行为观察和单一因素的影响,有待从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角度探讨鸟类的逃避行为并用于物种保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