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安徽大学校内水池中眼子菜科植物菹草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1.0-29.0 μm,平均为24.5 μm.无萌发孔.光学显微镜下,花粉外壁纹饰为网状,外壁厚约4.1μm,两层明显,外层较内层厚.在扫描电镜下花粉表面具粗网状纹饰,网脊窄.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外壁为三层组成,即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外壁内层不明显.覆盖层不连续,为半覆盖层;柱状层小柱发达;基层较厚.同时研究了菹草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菹草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菹草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眼子菜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2007 年1 月对升金湖中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和鉴定,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升金湖域中浮游藻类的分布及优势种的组成、浮游藻类多样性分布.优势种是硅藻门的针杆藻和直链藻.并利用多种多样性评价指数对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整个湖泊污染程度较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治理.  相似文献   
4.
刘梅  赵秀侠  詹婧  高毅  阳贵德  孙庆业 《生态学报》2011,31(22):6886-6895
生物土壤结皮是生态系统原生演替过程中的一个早期阶段,在铜陵铜尾矿废弃地自然生态恢复过程中生物土壤结皮在尾矿废弃地表面广泛分布.以生长在铜陵杨山冲和铜官山2处铜尾矿废弃地的生物土壤结皮为研究对象,运用常规培养方法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PCR-DGGE)对不同群落生物土壤结皮中的蓝藻多样性及优势类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研究方法所获得的蓝藻种类组成具有明显差异.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常规培养试验中主要蓝藻类群为微囊藻属(Microcystis)、色球藻属(Chroococcus)、颤藻属(Oscillatoria)、念珠藻属(Nostoc)和浮鞘丝藻属(Planktolyngbya),其中优势种类主要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断裂颤藻(Oscillatoria fracta)和细浮鞘丝藻(Planktolyngbya subtilis);提取样品中微生物总DNA,对蓝藻16SrRNA进行PCR-DGGE分析,回收DGGE图谱中24个条带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近缘蓝藻的相似性系数均在93%以上,其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隶属于微鞘藻属(Microcoleus)和细鞘丝藻属(Leptolyngbya),裸地(YL)处和木贼群落下尾矿表面(YM)的生物土壤结皮中优势蓝藻类群主要为微鞘藻属,而黄色真藓-藻类混合结皮(YT)和白茅群落( YB,TG)下的生物土壤结皮中的优势类群主要隶属于细鞘丝藻属.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安徽蓼属Polygonum一新变种——圆基愉悦蓼P.jucundumvar.rotundum Z.Z.Zhou&Q.Y.Sun。新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条状披针形,长4.5–9.0cm,宽0.5–0.9cm,基部圆形,近无柄;茎粗1.5–2.0mm。新变种在叶形上还与圆基长鬃蓼P.longisetum var.rotundatum A.J.Li相近,但其植株明显高,可达160cm,茎基部20–26节上生多数不定根,不定根长达10–16cm;花序的花梗长4–5mm,远伸出苞片外,易于区别。对新变种及其近缘种的花粉形态、花被片和瘦果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7.
升金湖植物区系及其群落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升金湖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实地调查,在分析升金湖植物群落现状与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水产养殖对升金湖植物群落的影响.调查发现升金湖共有水生和湿生维管植物43科94属125种,其中发现圆基愉悦蓼(Polygonum jucundum var. routundum Z. Z. Zhou et Q. Y. Sun)这一新亚种;滩涂植物群落主要为白朗苔 阿齐苔群丛(Ass. Carex brownii Carex argyi )、圆基愉悦蓼群丛(Ass. Polygonum jucundum var. routundum)和蓼子草群丛(Ass. Polygonum cripolitanum);水生植物群落包括菰群丛(Ass. Zizania caduciflora)、菱群丛(Ass. Trpa sp.)、芡群丛(Ass. Euryale ferox)、菹草群丛(Ass. Potamogeton crispus)、金鱼藻群丛(Ass. Ceratophyllum demersum)、聚草 金鱼藻群丛(Ass. Myriophyllum spicatum Ceratophyllum demersum)、聚草 苦草 水车前群丛(Ass. Myriophyllum spicatum Vallisneria natans Ottelia alismoides)等.目前全湖水生植被的盖度仅约30%.通过多年的调查记录对比,升金湖沉水植被严重退化,过度的水产养殖可能是主要因素,保护水生植被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对升金湖上湖,中湖和下湖10个断面27个采样点的调查,发现浮游轮虫14属39种.密度优势种为裂足臂尾轮虫(Branchionus schizocerca)、萼花臂尾轮虫(B.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月形单趾轮虫(Monostyla lunaris)、螺形龟甲轮虫(Ketatella cochlearls),双尖钩状狭甲轮虫(Colurella uncinata,forma bicuspida-ta)、真足哈林轮虫(Harringia eupoda).根据升金湖中轮虫所在分布区的生态园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1月份平均温度、7月份平均温度、10月份平均温度及水体的理化性质,得出浮游轮虫类型组合的所指示的现代气候是中国东部地区温暖湿润气候,同时所指示的生态环境是中国东部地区水生生态系统,为轮虫类的现代地理分布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健康状况, 于2016年7、8、9、10、11、12月及2017年10、11、12月对城东湖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指标进行调查分析。鉴定浮游植物8门, 56属, 106种(含变种)。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 为25属50种, 占总种类数的47.17%; 硅藻门次之, 13属23种, 占21.70%, 绿藻和硅藻类物种在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 浮游植物主要优势种为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 angustissima, 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 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 分歧锥囊藻Dinobryon divergens。2016年及2017年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月平均值为6.743、5.840×104 cells·L-1, 相对应的生物量为0.884与0.526 mg·L-1; 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及Pielou指数分别为0.627-3.830, 0.741-4.118, 0.247-0.975, 平均值分别是2.029, 2.193, 0.714。RDA分析显示, 影响城东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透明度、总碱度、溶氧等。水质评价显示, 城东湖水质处于α中污染, 营养水平为中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0.
安徽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揭示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6年7月(夏季),对沱湖流域上游至下游11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生物量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沱湖共有浮游植物96种(含变种),隶属8门48属,其中绿藻门(Chlorophyta)和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种类最多,绿藻门有23属39种,占总种数的40.63%,硅藻门有7属20种,占总种数的20.83%;其次为裸藻门(Euglenophyta),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17.71%,蓝藻门(Cyanophyta) 8属14种,占14.58%;甲藻门(Pyrrophyta) 2属2种,隐藻门(Cryptophyta) 1属2种,各占总种数的2.08%,黄藻门(Xanthophyta)与金藻门(Chrysophyta)均有1属1种,均占总种数的1.04%。绿藻和硅藻类物种在沱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种类组成表现为绿藻-硅藻型。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生物量从上游到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细胞丰度与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4.022×106cells/L与3.046 mg/L,蓝藻门和绿藻门类群为沱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主体,硅藻门和裸藻门类群为沱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体;上游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均略高于下游采样点,沱湖水质呈β中污型-无污染型,上游水质优于下游水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电导率、透明度、水深及pH值等环境因子与沱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