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针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快速临床诊断方法。研究根据嗜水气单胞菌促旋酶B亚单位(gyrase subunit B, gyrB)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扩增引物,通过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AGE)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的方法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及灵敏度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嗜水气单胞菌RPA-LFD快速检测方法可在38℃最适温度下30min内无干扰地检测到嗜水气单胞菌,对嗜水气单胞菌纯培养物和基因组DNA的最小检出限为103 cfu/mL和100 pg/μL。利用建立的RPA-LFD与普通PCR同时检测杂交鲟鱼处理临床样品的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综上所述,通过对RPA反应条件的探索和优化,成功建立了嗜水气单胞菌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反应迅速,与普通PCR相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为未来嗜水气单胞菌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实现全人工繁殖是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物种保护的重要途径,建立中华鲟人工养殖亲鱼群体是人工繁殖的基础条件。本文以自然变温条件下人工培育的中华鲟后备亲鱼(年龄15龄,体长183~235 cm,体重71.5~180.5 kg,n=14)为研究对象,每天对摄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每月对生长指标进行检查测量,通过持续12个月的跟踪观测,开展后备亲鱼摄食和生长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后备亲鱼摄食比例、摄食频次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特征,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雌鱼、雄鱼均具有相似的周年变化规律,雌雄摄食比例仅9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雄摄食频次同月均无显著差异(P>0.05);后备亲鱼配合饲料日饵率和鲜活饵料日饵率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配合饲料日饵率10月最低,为0.02%,1月最高,为0.19%,鲜活饵料日饵率6月最低,为0.12%,4月最高,为0.99%;配合饲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仅为18.39%±17.61%,鲜活饵料的年均摄食比例为62.57%±15.63%,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摄食比例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可见实验对象对鲜活饵料具有明显摄食偏好;配合饲料日饵率、鲜活饵料日饵率、总摄食率、雌鱼摄食率、总摄食频次和雌鱼摄食频次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后备亲鱼体周长、体重、肥满度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呈现生长缓慢特征,不同月份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他生长指标不同月份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中华鲟后备亲鱼培育管理中,应注意加强水温调控,提供适宜养殖条件,减少人为干扰,改善摄食和生长效果。本研究对中华鲟后备亲鱼养殖技术的改进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水下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变化(游泳速率、摄食速率、空间分布)及其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在(145±5) dB, 400 Hz的噪音条件下对杂交鲟进行了0、24h、48h、7d和14d的噪音刺激,随后置于无胁迫噪音的自然环境中恢复48h。结果显示,噪音刺激后杂交鲟游泳速度和摄食速度显著减慢,空间分布发生改变,噪音刺激开始时杂交鲟聚集于远离噪音源的一侧, 3min后却逐渐接近噪音源。噪音对杂交鲟的肠道微生物的丰富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时间段的各组肠道微生物的优势种群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优势种群反复改变;以上微生物分析结果通过COG预测显示,噪音胁迫48h和7d时“细胞信号传递过程”,“碳水化合物的转运”及“氨基酸的运输和代谢功能”显著低于其他组。结果表明,噪音对杂交鲟摄食速率、游泳速率及空间分布影响显著,改变了其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占比,影响了其氨基酸代谢等多条生命活动相关通路。实验模拟了水下各类噪音源的混合噪音对杂交鲟行为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为探讨杂交鲟的健康生态养殖和逆境生理响应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