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本文介绍了经验Logistic回归及列联表检验的基本思想,探讨了用经验Logistic回归及列联表检验研究(0-1)变量与定量、定性变量相关的方法,并举例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利用解剖、HE和AB-PAS染色技术研究了菲牛蛭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及组织化学特征。结果表明, 菲牛蛭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单细胞唾液腺组成。消化管包括口、咽、食道、嗉囊、肠、直肠和肛门。口开孔于前吸盘腹中部, 口腔内有3片呈三角形排列的颚片, 颚片由辐射肌和横纹肌构成, 其脊上具单列细齿, 可切开寄主皮肤。单细胞唾液腺开口于颚片两侧的乳突上, 可分泌蛭素; 咽呈短球形, 由黏膜层、肌层和外膜构成,肌层发达; 食道短而窄, 黏膜层见少量杯状细胞和大量嗜酸性颗粒; 嗉囊两侧有10对侧盲囊, 最后一对侧盲囊最长且延伸至肛门两侧; 肠部尚无明显分化, 可细分为肠和直肠。肠前段腔内有多个盲囊状的细管, 形成 肠内盲囊, 黏膜层具较多腺细胞, 黏膜下层发达, 具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细胞; 直肠肠腔明显大于肠的肠腔, 褶皱高度明显比肠的低, 上皮细胞间可见少量杯状细胞。AB-PAS染色结果显示菲牛蛭消化管黏液细胞有4种类型: Ⅰ型被染成红色, Ⅱ型被染成蓝色, Ⅲ型染成紫红色, Ⅳ型染成蓝紫色。口腔部黏液细胞分布以Ⅳ型和Ⅲ型为主, 少量Ⅱ型与Ⅰ型黏液细胞, 咽部以Ⅲ型为主, 食道、嗉囊、肠前部以及直肠壁均无酸性和中性黏液细胞存在, 肠中后部以Ⅰ型为主, 肛门壁存在大量的Ⅱ型黏液细胞。讨论了菲牛蛭消化管结构特点与食性的关系等问题, 发现肠是菲牛蛭整个消化管最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且消化管特殊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菲牛蛭主要以血液作为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3.
采用光镜和扫描电镜对金佛拟小鲵(Pseudohynobius jinfo)幼体皮肤进行组织学和形态学观察。金佛拟小鲵幼体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不同部位皮肤厚度不同,头部背侧皮肤最薄,其厚度为(45.99±12.77)μm,尾部腹侧的皮肤最厚,其厚度为(95.21±42.72)μm。表皮角质层仅躯干背部和尾部明显,由仍具有一定生理活性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皮肤腺体包括黏液腺和颗粒腺。黏液腺广泛分布于身体各个部位的皮肤,颗粒腺呈区域性分布,仅见躯干部和尾部皮肤,其体积大于黏液腺。毛细血管多分布于真皮疏松层腺体周围,与表皮层紧密接触并凸向表皮。色素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和疏松层的交界处,呈多细胞聚集的状态,形成厚度不一的色素层。  相似文献   
4.
运用Grimelius银染法对菲牛蛭(Poecilobdella manillensis)消化管内嗜银细胞的分布和形态进行观察,并根据嗜银细胞的分布特点统计其分布密度。消化管除食道外各部位均有嗜银细胞分布,细胞染棕色或黑色;嗜银细胞基本位于上皮细胞之间和固有层内,主要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长条形等多种形态;部分细胞胞突明显,细胞内可见黑色分泌颗粒。嗜银细胞分布密度为颚片最高,嗉囊次之,直肠最低,食道内未检测出嗜银细胞。消化管各段嗜银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布规律可能与其食性和消化生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