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考察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采用晨昏沿样带观察及用鸟网捕捉的方法对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鸟类资源考察。本次考察共记录鸟类75种,分属于12目30科,加上以往文献记载,该地区总计有鸟类13目36科92种,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6.97%。其中东洋界鸟类71种,古北界鸟类4种,广布种17种;繁殖鸟类65种(包括留鸟和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23种,居留期不清或迷鸟4种。该区域有许多被保护的鸟类,其中Birds to Watch收录2种,CITES收录5种,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收录10种,中国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收录15种。  相似文献   
2.
重引入作为野生动物保护的一种重要手段,掌握释放早期动物的运动特征对于提高重引入动物的生存率和种群重建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释放到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5只海南坡鹿(Cervus eldi hainanus)佩戴GPS项圈,研究分析迁地野生个体(3只)和圈养个体(2只)释放早期对新环境适应的运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圈养坡鹿的运动强度和扩散距离到第四个时期都显著增加,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持续增加的,说明圈养坡鹿释放后持续进行扩散探索。野生坡鹿的运动强度释放后没有显著变化,扩散距离到第三个时期显著减少,它们的累积利用面积也是减少的,说明野生坡鹿经过最初扩散以后返回到原初释放地。圈养坡鹿释放后每天的活动节律由白昼活动高峰模式转变到晨昏活动高峰模式;野生坡鹿释放后的活动节律一直是晨昏活动高峰模式。研究结果显示,野生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相比圈养个体更强。  相似文献   
3.
海南原鸡繁殖期夜栖地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鸡Gallus gallus在繁殖期的日常活动趋向于以夜栖地为中心,因此夜栖地的研究对原鸡的繁殖和保育具有重要意义.2008年2~5月在海南大田自然保护区,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原鸡的夜栖地利用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15个夜栖地.结果表明: 1) 原鸡在繁殖期多结成2~6只(3.3±1.5, n=13)的繁殖群,在同一棵树或邻近几棵树上集群夜栖; 2) 落叶季雨林和灌丛草地是原鸡繁殖期夜栖的主要植被类型; 3)原鸡多以小刺竹Bambusa bambos作为夜栖树,占53.3%,其次是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占20.0%; 4)原鸡倾向于选择灌木生长茂密、地面草本稀疏的生境作为夜栖地,并栖息在胸径均值为8.4 cm±3.5 cm的乔木或灌木的枝条上,栖枝均高为4.4 m±0.8 m; 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原鸡夜栖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为:栖树高、栖枝高度、栖树胸径、栖枝层盖度、草本层盖度、栖枝下方盖度和栖枝上方盖度.据此分析认为:繁殖期原鸡警惕性高,夜栖地多选择易于隐蔽和转移的生境.  相似文献   
4.
2006年4~8月,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位于E108°47′05·8″~108°47′12·0″、N19°05′55·7″~19°05′58·1″,面积为10400m2的围栏内6只半散放条件下赤麂(Muntiacus muntjak)的卧息生境进行了研究。将围栏内的面积划为104个10m×10m的样方,作为收集数据的基本单元。将有赤麂卧息的样方定义为卧息单元,反之为非卧息单元。赤麂选择在14个样方卧息,卧息地平均长(1·6643±0·6197)m、宽(1·1679±0·3123)m、高(0·8143±0·1445)m。采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作为赤麂卧息地特征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在14个卧息单元中收集的11类生态因子。结果表明,赤麂卧息地的选择与草本高度、隐蔽度、灌木高度及灌木密度正相关。赤麂卧息地选择的预测模型可用以下数学表达式表示:ln[P/(1-P)]=-26·888 0·089×灌木密度 0·253×草本高度 0·114×隐蔽度 0·079×灌木高度。  相似文献   
5.
选择适宜的巢址对降低巢捕食风险,提高繁殖成效有重要意义。2008年3—7月,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结合访问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基础上用样方法对原鸡的巢址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到原鸡的巢16个,以巢为中心选取样方并测量反映巢址的13个特征生境参数,同时分析16个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影响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 原鸡的巢位于密集的丛生草本下或低矮的灌木丛基部。营巢背景多样,其中位于草本植物下10个(62.5%);灌草丛5个(31.3%);灌木下1个(6.25%)。(2) Mann–Whitney U检验的结果显示,原鸡偏好于比较开阔、地面落叶稀少而靠近的小道和林缘的位置营巢。(3) 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盖度因子和空间位置因子贡献率最大,在降低巢捕食风险中有重要价值,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选择适宜的巢址对降低巢捕食风险,提高繁殖成效有重要意义。2008年3—7月,在海南省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随机样线法结合访问法在各种生境类型中系统地寻找原鸡海南亚种(Gallus gallus jabouillei)的巢,并在野外追踪观察基础上用样方法对原鸡的巢址选择进行研究。共记录到原鸡的巢16个,以巢为中心选取样方并测量反映巢址的13个特征生境参数,同时分析16个对照样方以进行比较,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探讨影响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原鸡的巢位于密集的丛生草本下或低矮的灌木丛基部。营巢背景多样,其中位于草本植物下10个(62.5%);灌草丛5个(31.3%);灌木下1个(6.25%)。(2)Mann–WhitneyU检验的结果显示,原鸡偏好于比较开阔、地面落叶稀少而靠近的小道和林缘的位置营巢。(3)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盖度因子和空间位置因子贡献率最大,在降低巢捕食风险中有重要价值,是影响原鸡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海南坡鹿HSF1cDNA的克隆与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8.
海南坡鹿CDC42 cDNA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T-PCR方法对海南坡鹿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ell division cycle 42,CDC42)编码区进行扩增,将扩增产物与PET-42a载体连接,重组质粒鉴定正确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pET42a-hdCDc42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将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可溶性分析、纯化及Wes...  相似文献   
9.
海南坡鹿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