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PB 方案(顺铂DDP、博莱霉素BLM),并了解其对Wee1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用PB方案对64 例ⅠB~ⅡB 期宫颈癌病人进行介入化疗,观察化疗前后宫颈肿瘤体积变化及化疗后反应,评价介入化疗的效果。2、比较介入化疗后手术患者 (观察组)与直接手术患者(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评价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3、测定介入前后Wee1 表达的变化,及 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了解PB方案对Wee1 的影响。结果:PB 方案介入化疗的有效率(CR + PR)为87.5% ,缓解率为96.9%,34.4% 出现了发热反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2 ± 0.3)h 和(3.28 ± 0.5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453.1 ± 131.9)mL和(542.8 ± 5.6)mL,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在盆腔淋巴结 转移、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B 方案介入化疗后,Wee1 的表达较介入化疗前 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PB介入化疗方案有效、低毒,对ⅠB~ⅡB期宫颈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PB 方案是值得推广的介入化疗方案,Wee1 蛋白有 望成为监测PB 方案介入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INⅡ,CINⅡ高于CIN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29,P=0.037;x2=4.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Ⅰ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INⅠ组分别与CINⅡ、CI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组织蛋白酶(Cath-D)的表达并探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V-6000二步法)检测3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内膜癌组),17例子宫内膜增生组织(增生组)及1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中uPA及Cath-D的表达,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1.内膜癌组中uPA和Cath-D的表达均高于增生组及对照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增生组中的表达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uPA和Cath-D的阳性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内膜癌组中uPA与Cath-D的表达呈正相关(r=0.673,P0.05)。结论:uPA和Cath-D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过程中起着协同作用,Cath-D可诱导产生活化的uPA,促进癌细胞的浸润转移,因此,两者的联合检测可有助于成为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发展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孙怀美  林伟  王翔宇  董艳  王蓁 《生物磁学》2012,(18):3430-3435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子宫颈病变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以探讨两者在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作用及相关性。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DNA含量,并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组织标本中端粒酶的表达。结果:(1)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在对照组、C1NI、CINII、CINⅢ和宫颈癌组分别为10.00%、16.67%、40.00%、70.00%、95.00%,宫颈癌组高于cINⅢ,CINⅢ高于C1NⅡ,C1NII高于CIN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5C(X^2=-4.329,P=0.037;xⅫ.327,P=0.038;X^2=4.022,P=0.045)。(2)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病毒负荷量均增高。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在宫颈癌和CIN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CINI及CINⅡ(X^2=29.501-7.414,P〈0.01)。高危型HPV的病毒负荷量在对照组与其他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K(P〈0.05);C1NI组分别与CINⅡ、C1NⅢ及宫颈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加,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依次递增,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r=0.943,P〈0.01)。结论:高危型HPV感染和端粒酶活性均与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望作为子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筛查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uPA和uPAR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卵巢癌的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上皮性卵巢癌、20例交界性卵巢肿瘤及20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uPA、uPAR及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uPA、uPAR、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率(75%,66.7%)明显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40%,30%)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3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PAx2=22.078,P0.001;uPARx2=19.510,P0.05),而交界性卵巢肿瘤与良性卵巢肿瘤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uPA、uPAR在恶性卵巢肿瘤中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晚期癌组阳性表达率高于早期癌组(uPAx2=14.400,P0.05;uPARx2=9.6,P=0.002);低分化癌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癌(uPAx2=15.002,P0.05;uPARx2=36.906,P0.05);有淋巴结转移癌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癌组(uPAx2=13.333,P0.05;uPARx2=15.313,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与癌症病理类型、病人年龄、肿瘤大小无关。uPA与uPAR的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在uPA和uPAR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降解细胞外基质(基质)和基底膜,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uPA及uPAR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支持这些因子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有可能作为预测上皮性卵巢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雌激素受体2 (Estrogen receptor 2, ESR2)基因在绵羊各组织的表达及其多态性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半定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SR2基因在不同繁殖力小尾寒羊群体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Sequenom MassARRAY誖SNP技术对多羔品种绵羊(小尾寒羊,湖羊,策勒黑羊)和单羔品种绵羊(苏尼特羊,草原型藏羊,滩羊) ESR2基因g.73324006C>T位点进行检测,并与小尾寒羊产羔数进行关联分析。半定量PCR表明,ESR2基因在单、多羔小尾寒羊子宫中高表达,在其它组织中等或低丰度表达;单羔群体、多羔群体间荧光定量PCR表明,ESR2基因在单羔小尾寒羊垂体表达量显著高于多羔小尾寒羊(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g.73324006C>T在小尾寒羊群体中表现为低度多态(PIC<0.25),在滩羊群体中处于中度多态(0.25T在小尾寒羊群体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关联分析表明,g.73324006C>T位点多态性与小尾寒羊第一胎、第二胎、第三胎产羔数及平均产羔数均显著关联(p<0.05),CC型各胎产羔数均高于TC型。与FecB (A746G)基因组合后发现,GG-CC和AG-CC基因型母羊产羔数显著高于AA-TC、AA-CC、AG-TC基因型组合(p<0.05)。综上,ESR2与小尾寒羊产羔数密切相关,g.73324006C>T可作为绵羊产羔性状选育的潜在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7.
BMPR1B是绵羊中被鉴定的第一个多羔主效基因,但该基因中FecB突变增加绵羊排卵数的分子机制尚未解析。近年来发现BMPR1B活性受小分子抑制蛋白FKBP1A调控,该蛋白充当了BMPR1B及BMP/SMAD通路活性控制开关的关键作用且FecB突变恰好位于FKBP1A与BMPR1B结合位点附近。本文首先总结了BMPR1B和FKBP1A的蛋白结构,阐明二者空间结合区域及FecB突变的位置,进而预测了FecB突变与二者结合强弱的关系,最终提出了FecB突变通过影响BMPR1B与FKBP1A结合强度改变BMP/SMAD通路活性的科学假设,为后续探明FecB突变影响绵羊排卵数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家养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都经历驯化而来,在自然和人工选择下,适应了当地环境和人类需要,形成了各类品种。驯化、自然和人工选择都会在基因组上留下选择信号。对这些选择信号研究,可以直接挖掘到功能基因,是目前最重要的功能基因筛选策略之一。当前已经对猪、鸡、牛、羊、狗等家养动物开展了选择信号研究,并挖掘了大量功能基因。本文主要概述了选择信号的种类和检测方法,简述其在家养动物中的研究,并讨论了选择信号分析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季节性繁殖是限制绵羊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的深入解析是提高绵羊休情季节发情配种率的前提。研究发现,长光照与短光照条件下绵羊季节性繁殖通路中出现一系列相关信号分子变化及细胞形态学改变。基于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研究者已研发出若干休情季节诱导母羊发情配种的技术或方法。本文从季节性繁殖分子机制方面总结了上述光照信号分子及垂体和下丘脑组织中细胞形态学的变化特征,及休情季节诱导母羊发情配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及其利弊,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能够提高休情季节配种率的绿色高效的新型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PB方案(顺铂DDP、博莱霉素BLM),并了解其对Wee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用PB方案对64例ⅠB~ⅡB期宫颈癌病人进行介入化疗,观察化疗前后宫颈肿瘤体积变化及化疗后反应,评价介入化疗的效果。2、比较介入化疗后手术患者(观察组)与直接手术患者(对照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情况,评价介入化疗的近期疗效。3、测定介入前后Wee1表达的变化,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了解PB方案对Wee1的影响。结果:PB方案介入化疗的有效率(CR+PR)为87.5%,缓解率为96.9%,34.4%出现了发热反应。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92±0.3)h和(3.28±0.55)h,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3.1±131.9)mL和(542.8±5.6)mL,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在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宫旁浸润及阴道切缘受累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B方案介入化疗后,Wee1的表达较介入化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介入化疗方案有效、低毒,对ⅠB~ⅡB期宫颈癌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PB方案是值得推广的介入化疗方案,Wee1蛋白有望成为监测PB方案介入化疗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