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OP)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DUM)电压依赖性钾电流IK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研究脱氧鬼臼毒素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电压依赖性钾电流的电流幅度,电流-电压关系以及激活曲线的影响。结果:DOP能够抑制电压依赖性钾通道电流的幅度,而且此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5、10、20、40μmol/L)。DOP抑制IK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18.064μmol/L。20μmol/L DOP能使IK的电流-电压关系曲线下移,并能使IK的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结论:DOP对美洲大蠊背侧不成对中间神经元(DUM)电压依赖性钾电流具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其杀虫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黑鹳(Ciconia nigra)属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2010至2018年,通过样线、样带和固定样点调查的方法对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鹳种群进行了监测,黑鹳最大种群数量均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数量120~430只不等,年均308只。春季迁徙季节,黑鹳于3至4月到达保护区,部分个体会在此繁殖,其他个体会继续迁徙;秋季迁徙季节,黑鹳于8月中旬开始迁徙到达,9月下旬出现最大种群,10月中下旬陆续迁离,极少数个体在本地区过冬。2012至2018年对合黎山正义峡、榆树河、车轱辘河3个观察区域持续跟踪监测,共记录到有9个繁殖巢7年内的有效繁殖巢37个。巢多位于崖壁上,主要由粗树枝筑成,外径110~170 cm,内径40~70 cm,高45~84 cm,巢深4~7 cm(n=9)。产卵期6~8 d,产卵间隔1或1.5 d,窝卵数4或5枚(n=9)。根据对19枚卵的测量,卵短径为47~55 mm,卵长径为63~71 mm。第1枚卵产出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孵卵期33或34 d(n=37),幼鸟为异步孵化,需要3~5 d才可以全部出壳。雌雄共同育雏,雏鸟70日龄时才具飞行能力,并在巢附近短距离练习飞行,直至100日龄后才不归巢。根据历年的监测,本区域黑鹳的孵化成功率为55.2%,每巢平均繁育成功幼鸟(2.6±0.6)只(n=37)。本研究较为全面地掌握了黑鹳在本区域的繁殖和迁徙习性,为开展黑鹳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野生型p53乳腺癌MCF7细胞的Ch IP-seq(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测序)数据,以揭示p53的抑癌分子机制。从NCBI下载的编号为GSE47041的Ch IP-seq数据来源于三组试验,分别为:未经处理的乳腺癌MCF7细胞对照(NS_input),Nutlin-3a(一种MDM2拮抗剂)处理的MCF7细胞对照(S_input)和Nutlin-3a刺激MCF7细胞后加入p53抗体的实验组(S_p53)。Ch IP获得的DNA数据的测序平台为Illumina Hi Seq 2000。利用Bowtie参照人基因组hg19进行序列比对;利用MACS进行峰信号检测,并利用自定义软件筛选p53可能的靶基因;利用DAVID在线工具对靶基因进行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利用STRING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研究共得到50个p53的靶基因,其中8个靶基因(CDKN1A、BBC3、BAX、DDB2、MDM2、CCNG1、XPC和PCNA)分别富集到p53信号转导通路和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两个通路上。在得到的由19个靶基因构成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中,连通度最高的前5个基因分别是PCNA、MDM2、REV3L、CDKN1A和BAX。研究中采用的分析Ch IP-seq数据的方法能有效揭示野生型p53乳腺癌MCF7细胞中Nutlin-3a激活的p53的抑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脱氧鬼臼毒素(deoxyopodophyllotoxin, DOP)对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从美洲大蠊头部克隆乙酰胆碱受体信号通路上的关键信号分子nAChR α6亚基、 CaM和 CaMKⅡ的部分mRNA, 并测定其序列。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观察注射不同浓度(10, 45, 80, 115和150 μg/μL) DOP 24和48 h后上述3种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测序结果显示, 克隆出的美洲大蠊nAChR基因部分序列(539 bp)与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 nAChR α6亚基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4%; 美洲大蠊CaM基因(435 bp)与雕叶蝉Graphocephala atropunctata CaM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5%; 美洲大蠊CaMKⅡ基因(513 bp)与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CaMKⅡ基因的核苷酸一致性为77%。实时定量荧光PCR实验表明: DOP处理48 h后对美洲大蠊nAChR α6亚基、 CaM和CaMKII基因表达水平大体表现出低剂量激活, 高剂量抑制的特点。45~80 μg/μL DOP浓度范围内3种基因表达水平达到高峰, 80~150 μg/μL 浓度范围内表现为抑制作用, 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DOP需要在美洲大蠊体内蓄积一定时间才有明显的作用, 能与nAChR结合引起CaM-CaMKⅡ级联反应, 使3种基因的表达在低浓度组上调、 高浓度组被抑制, 进而对美洲大蠊产生潜在的毒杀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对大鼠三叉神经节神经元钙电流的调控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生理盐水组(NS组),致炎剂组(IS组),OXC预防组。应用膜片钳技术,采用全细胞记录方式,观察OXC对偏头痛大鼠急性分离的三叉神经节的高电压激活钙电流(HVA-ICa)的调控作用。结果:OXC能够抑制钙电流,使钙电流的激活曲线向去极化方向移动,使钙电流的失活曲线向超级化方向移动。结论:OXC可能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膜,来预防偏头痛的发作。同时OXC可能对外周神经系统及伤害感受的传入的兴奋性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