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自交亲和植物拟南芥授粉前后花粉和乳突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花粉和柱头乳突细胞一些未经报道的超微结构特征,可能与拟南芥花粉和乳突细胞的识别及花粉管生长相关:(1)成熟花粉中,电子透明的、体积较大的小液泡(直径200~1000nm)呈均匀分布。部分小液泡内含有多层膜状结构物质,推测可能是膜的一种储存形式,与花粉萌发时大量出现的小囊泡有关。(2)花粉萌发时,小液泡由均匀分布变为不均匀分布。(3)授粉前后的乳突细胞顶端和侧端的内壁上有明显的壁内突结构,粘附的花粉开始萌发时的乳突细胞壁内突处可观察到直径50~100nm的小泡存在,表明拟南芥乳突细胞具有一定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磷酸铅淀淀技术对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nch.)pin型植株分别进行亲和授粉和不亲和授粉后的柱头、花粉粒、花粉管进行了ATPase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结果表明(1)亲和授粉和不亲和授粉后0.5h,柱头细胞的ATPase活性反应水平较低或基于无酶活性;柱头表面、柱头上附着的花粉粒内ATPase活性在不亲和授粉时较低,亲和授粉时较高,花粉粒内ATPase主要定位于线粒体和精子细胞;(2)授粉后1.5h,不亲和授粉的柱头细胞及花粉管的ATPase活性均较低,花粉管停止生长,细胞质开始解体;而亲和授粉的柱头细胞及花粉管的ATPase活性均较高,ATPase主要定位于柱头细胞的质膜、胞基质以及花粉管的壁、质体的膜、高尔基体、线粒体上。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部位ATPase活性的差异,我们认为荞麦发生自交不亲和时,花粉管在花柱中停止生长不仅是因此花粉管得不到花柱中的营养物质而引起的,可能也与花粉管自身物质代谢发生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3.
The ultrastructure of synergids of watermelon (Citrullus Lanatus L.) was investigated us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t following stages of embryo sacs: 1. Unpollination, on the first flowering day. 2. Unpollination, on 2nd day after anthesis (DAA). 3. Fertilization, on DAA 2. The synergids with distinct filiform apparatus at the micropylar end have abundant organelle, such as mitochondria,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plastids in cytoplasm, which indicate that they are active on the first flowering day. No wall is present at the chalazal part of synergid, and there are some flocculent materials and vesicles in the spaces of cytoplasma membranes among synergid, egg cell and central cell in embryo sacs at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stages. On DAA 2, in unpollinated embryo sacs, the central large vacuole of synergid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maller ones and the starch grains decrease in cytoplasm. There is no newly synthesized wall at the chalazal end of persistent synergid in fertilized embryo sacs. The contents of degenerated synergid, in the form of electron dense granules, are located in the wide space among central cell, zygote and persistent synergid, and some of them migrate into central cell through cytoplasma membrane. Therefore, it is deduced that the contents of synergid might serve as a nutrient supple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dosperm, but not embryo.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新疆北鲵(Ranodon sibiricus)骨骼系统特征及骨骼发育时序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2月龄、3月龄、4月龄、6月龄、1龄、2龄、3龄和9龄8个不同年龄段新疆北鲵骨骼系统进行详细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骨骼系统分为头骨、脊椎骨和附肢骨三大部分,共(217±1)块骨,其中头骨骨骼53块脊椎骨(48±1)块,附肢骨116块。此外,新疆北鲵头颅外形宽扁,犁骨齿排列幼体呈“/”型,成体则呈“■”型颅顶同时具有额顶囟和前颌囟,且前颌囟长与鼻骨长之比达或大于1/2,翼骨前端与上颌骨后端较接近等显著区别于其他小鲵科物种的骨骼特征,可作为种间分类重要依据。基于骨骼发育时序和骨化时间特征对比分析,北鲵骨骼数量和形态发生重大改变主要在6月龄幼体和2龄幼体两个时期。6月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骨:新生出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前颌囟形状逐渐清晰,腭骨退化,翼骨向后回缩,鳞骨向外延展。此外,腰带新生出前耻骨,暗示其进入骨骼变态发育阶段。2龄幼体的骨骼变化主要体现在舌器:第三、第四鳃弓退化,外鳃消失,暗示其变态发育接近尾声或结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北鲵变态发育时期从6月龄起至2...  相似文献   
5.
新疆北鲵染色体组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了新疆北鲵的染色体组型,2n=66,核型公式为2n=10M+2ST+16T+38m,由14对大染色体和19对微小染色体组成。在雌,雄个体间未发现有异型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北鲵是小鲵科中较原始的种类。  相似文献   
6.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生物的影响高新起王秀玲(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曲阜273165)997年是气象学家们所说的厄尔尼诺年。当年我国华北地区持续的高温干旱,黄河的长期断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发生在热带中、东太平洋上...  相似文献   
7.
植物远缘杂交的障碍及其克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植物的远缘杂交是指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型之间的杂交,包括同属植物的种间杂交和不同属植物的属间杂交。通过植物的远缘杂交可将其它种的有益性状(如抗病、抗虫、抗逆性强、优质)的基因资源导入栽培种,在作物、蔬菜和花卉育种中广泛应用。因而它是育种工作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8.
一种珍稀野生动物——新疆北鲵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北鲵 Rancdon sibiricus Kessler 属两栖纲、有尾目、小鲵科。1989年9月,我们在新疆西部阿拉套山海拔2750米处的小溪流中采到了新疆北鲵的活体标本,其中幼体6尾,亚成体4尾,成体4尾,雌雄个体在外形上无差异。 现将其形态特征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人类软骨蛋白39(YKL-40)和核转录因子KappaB(NF—K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4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对照组)YKL-40和NF—KB的表达,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YKL-40、NF—KB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和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5%、62.5%、35%及88.5%、57.5%、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月经周期YKL-40表达无统计学意义;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NF-KB的表达分泌期高于增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KL-40和NF-KB在三种内膜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305,0.267和0.457(P〈0.01)。结论:YKL-40和NF—KB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施氮时期对玉米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及氮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在“郑单 95 8”(9株 / m2 )组成的土 -植系统 ,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 10叶展追氮、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和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共 4个处理下 0~ 2 0 0 cm的土壤 NO- 3- N含量在夏玉米生长期间的变化和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亏量 ,结果表明 :2 0 cm以上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大口期为界、2 0 cm以下的土壤 NO- 3- N含量以吐丝期为界前降后升。在 0~ 2 0 cm土层 ,与不施氮相比 ,施氮能增加土壤 NO- 3- N含量 ,而且吐丝期和乳熟至成熟阶段的 NO- 3- N含量在 10叶展期和吐丝期各自追氮后均显著增加。在 2 0~4 0 cm土层 ,乳熟期的 NO- 3- N含量施氮后明显比不施氮高。在 80 cm以下土层 ,施氮后的土壤 NO- 3- N含量明显比不施氮高 ;追氮期相比 ,后一追氮处理在乳熟期和成熟期的 NO- 3- N含量均比前一追氮处理明显增加 ,其中成熟期基施氮 乳熟期追氮处理在 16 0~ 2 0 0 cm土层的 NO- 3- N含量比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处理 (为 2 5 .3m g N/ kg(干土 ) )高 16 %。土壤氮素的表观盈余发生在吐丝期之前且 80 %以上盈余量出现在大口期前 ,表观亏损出现在吐丝期以后且其亏损量在乳熟期前后各占一半。经玉米季后 ,本试验中不施氮处理出现表观盈余 (为 5 6 .3kg N/ hm2 ) ;施氮后表观盈余量增加 ,主要是施氮减少了吐丝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