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使用Pichia pastoris表达重组人复合a干扰素(cIFN)会发生降解、聚合等不均一表达的现象。在5 L发酵罐中考察了不同诱导pH对cIFN表达产生降解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适合酵母生长的pH 3.0~7.0范围内, 当诱导pH为4.0~5.0时, cIFN不均一表达现象最少, 生物活性达到2.5×108 IU/mL。通过测定发酵液中总蛋白酶活和细胞活性寻找了cIFN降解出现的原因:发现低诱导pH下细胞死亡率升高释放更多酶系, 高诱导pH下蛋白酶活性明显增大, 两者都使蛋白酶作用加强, 加剧cIFN的降解; 特别是诱导pH为7.0时, 适宜的pH使蛋白酶酶活陡升, 将cIFN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在必特螺旋霉素产生菌WSJ1195发酵过程中添加金属离子Mn2+发现:发酵前期(24h左右)添加Mn2+可以明显提高生物效价,加入的Mn2+浓度以5mmol/L为最佳。实验显示添加Mn2+后发酵液pH逐渐下降,整个产素期间 pH一直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添加Mn2+摇瓶菌体浓度也较低。通过研究必特螺旋霉素发酵过程有机酸的变化趋势发现:24h添加5mmol/L Mn2+后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已经发生变化,其中丙酸浓度的增长最为显著,84h时其浓度为对照的6倍。通过丙酸盐的添加实验证实了发酵前期添加Mn2+可以促进产物合成的原因之一是促进了丙酸等前体酸的合成,丰富了大环内酯合成的前体库。  相似文献   
3.
可利霉素是通过基因工程定向育种技术获得的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国家一类新药.[目的]为满足工业化生产需要,其工程菌株的发酵水平有待提高.[方法]多种常规诱变技术交替处理和高通量筛选方法选育可利霉素高产菌株,处理方法包括原生质体紫外诱变、DES(硫酸二乙酯)诱变、紫外光复活诱变、缬氨酸抗性筛选和正突变菌株的富集.[结果]高产菌株WSJ-1-7-49-133-82-43的摇瓶生物效价比出发菌株WSJ-1-7-49提高56%,500L中试发酵罐突变菌株效价较出发株高61%.[结论]说明多轮常规诱变育种结合高通量的筛选方法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菌株的高效筛选.  相似文献   
4.
植物重要功能基因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健  刘学  王永红 《生命科学》2011,(2):168-178
随着越来越多植物全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植物基因研究的重点将逐渐从基因的发现转移到对基因功能的研究上来。近年来,植物基因功能的阐述日益深入,尤其是与作物产量和抗性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调控机理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一些具有应用价值的功能基因相继被鉴定并得到功能注释。该文综述植物功能基因研究领域近年来的主要进展,着重介绍具有应用前景的重要功能基因的研究。同时,对目前利用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于段改良作物的现状及其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以筛选产蛋白酶菌株水解菜粕蛋白生产氨基酸为研究目的,利用牛奶、豆浆等选择性培养基,从土壤、水体等自然环境以及家禽内脏中分离到可利用蛋白质菌株90余株.通过菌株对菜粕蛋白利用及水解能力的研究,筛选出2株具有高效水解菜粕蛋白产氨基酸的菌株,分别编号为K11和G12.经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K11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G12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rophilia).发酵实验表明,2株细菌具有高效水解菜粕蛋白的能力,发酵后菜粕中游离氨基酸最大含量达到8.2%,研究所得菌株对于利用菜粕蛋白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用PAM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饥饿细胞、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叶绿素荧光,并对3种类型细胞的荧光参数: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ψⅡ和还原型质醌Q^-A进行了比较。用双重转盘磷光机测定了光自养细胞和混合营养细胞的毫秒延迟发光。根据叶绿纱荧光动力学分析和毫秒延迟发光的结果及光合电子传递抑制剂3,4-二氯苯基二甲脲(DCMU)、溴百里香醌(DBMIB)对集胞藻6803(Synechocystis sp.PC  相似文献   
7.
两种化学诱变剂对酵母菌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基因克隆和原生质体融合等新技术的立 用中,首先必须有带不同遗传标记的实验菌株, 因此诱变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都 具有重要作用。 国内对酵母菌的诱变研究,主要应用UV, 亚硝酸等物化因子‘2131。关于硫酸二乙醋和N- 甲基一N‘一硝基一N一亚硝基孤对酵母菌的诱变研 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硫酸二乙醋和N一甲 基一N’一硝基一N-亚硝基狐对酵母菌的诱变效应。  相似文献   
8.
昆虫寄生对栓皮栎坚果特征和萌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多种昆虫常寄生于栎属植物的坚果中, 进而影响种子的质量、 萌发、 幼苗建成等植物的更新过程。为探讨昆虫寄生与上述过程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于2007年和2008年在太行山济源地区调查了昆虫对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坚果的寄生情况, 同时探讨了昆虫寄生对坚果单宁水平、 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并于2007年9月, 分别将完好的和昆虫寄生的栓皮栎坚果种植于土壤4 cm深处, 对坚果萌发情况、 幼苗出土时间、 叶片数量和生物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2007年栓皮栎坚果的虫寄生率为30.04%, 显著低于2008年(47.68%), 表现出年际变化; 2)虫寄生坚果中单宁酸含量(11.54%±1.36%)显著高于完好坚果(7.36%±1.31%)(P=0.004); 3)虫寄生坚果的鲜重、 直径、 长度均小于完好坚果; 4)虫寄生坚果的霉烂率(28%)和不完全萌发率(28%)均高于完好坚果(霉烂率0%, 不完全萌发率2%); 但虫寄生坚果幼苗建成率(56%)低于完好坚果(92%); 虫寄生坚果幼苗出土持续时间(埋藏后35周)短于完好坚果(埋藏后37周); 5)在坚果埋藏和幼苗萌出当年的冬季, 由虫寄生坚果和完好坚果建成的幼苗的高度、 叶片数间均无显著差异, 但在翌年的生长季节, 两项指标均出现显著性差异; 6)经过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1年)之后, 由虫寄生坚果所建成幼苗的根长、 根重量和生物量3项指标显著低于完好坚果, 而叶片数、 茎长、 叶重和茎重指标在二者间无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提示, 昆虫寄生会对栎类坚果的种子质量和萌发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可能是栎类植物群落更新的适应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生长素调控植物重力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反应是植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生长素参与植物环境适应与发育调控的过程,重力反应过程的核心之一是在重力反应器官形成生长素的浓度梯度,诱导下游基因的差异表达。生长素的合成、代谢、极性运输及信号转导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该文以拟南芥和水稻的研究为基础,综述了近几年对生长素调控植株重力反应的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对拟干酪乳杆菌发酵产乳酸的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改变不同的通气量(不通气、0.1vvm、0.2 vvm、0.5 vvm)确定0.1vvm的通气量最有利于产生乳酸;再通过优化通气策略,在发酵0~15 h不通空气,15~50 h通0.1 vvm空气使得乳酸的产量比全程通0.1 vvm空气又提高了11.7%,同时乳酸产率也提高了16.2%。最后通过对胞内NAD~+、NADH、乳酸脱氢酶和NADH氧化酶活性、以及发酵过程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变化进行分析,阐述了通气影响乳酸发酵过程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