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江南桤木(Alnus trabeculosa)的花粉形态与其生态因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山地次生林鸟类群落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7年12月—2008年12月,在大别山鹞落坪,对落叶阔叶次生林鸟类的集团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采用连续取样法采集鸟类取食行为数据,用聚类分析法对繁殖和非繁殖季节鸟类群落进行集团划分,通过无倾向对应分析(DCA)对32种森林鸟类的两个季节资源利用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鸟类群落在非繁殖季节可以分为地面、灌丛、树干(枝)、冠层等4个取食集团,而在繁殖季节还出现空中取食集团;候鸟影响鹞落坪次生林鸟类群落取食集团的结构,产生新的取食集团。DCA的第一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高度信息,第二轴主要代表鸟类取食位置信息,第三轴代表鸟类取食方式和取食基质信息;用DCA前两轴对32种鸟类排序表明,有6种鸟主要在第一轴发生变化,有4种鸟主要在第二轴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安徽鹞落坪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计分析了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维管植物区系,该区共有维管植物132科、47l属、925种(含种下分类群).科以泛热带分布最多,达38.89%,热带分布多于温带分布(59/29);属以北温带分布最多(26.87%),温带分布多于热带分布(266/134);种以中国特有分布最多(37.40%),温带分布多于热带分布(350/219).将中国特有种划分成8个分布亚型,其中以华东-华中-西南分布最多(156种).研究结果表明,鹞落坪保护区植物种类丰富,地理成分多样,温带成分优势明显,热带成分次之,并且拥有众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区划上属于华东植物区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产自安徽省岳西县鹞落坪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桦木科江南桤木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花粉粒圆球形至近球形,花粉大小为22.535.0μm,平均为31.5μm。赤道面观近扁球形,极面观为四角形或五角形。光学显微镜下,4—5孔,孔的结构特殊,内、外层到孔边分离,形成显著的孔室。在光切面看,外层在孔处加厚,孔间带状加厚。同时,在扫描电镜下,萌发孔沿赤道排列,为短萌发孔,萌发孔长轴3.2μm,短轴为1.5μm,其长轴约为短轴的2倍。外壁厚为2.0μm,外壁外层明显厚于内层。外壁纹饰在光学显微镜为不明显的颗粒排列为细条纹,扫描电镜下为微刺。在透射电镜下,花粉壁分为明显的四层,即:覆盖层、柱状层、基层和内层;覆盖层有刺状纹饰等。同时研究了江南桤木花粉的地理分布及其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根据江南桤木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因子,得出江南桤木花粉分布区的主要生态因子,包括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年降水量、年积温及生境,为利用地层中桦木科化石花粉重建古气候、古环境及气候变迁提供了现代孢粉学资料和依据,也为该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掌握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于2006年9月起至2013年6月通过53条样线对大别山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别山地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56种,隶属4目16科。其中两栖动物2目8科21种,爬行动物2目8科35种。大别山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型主要为南中国型,动物区系类型则主要为华中型和华南型。黄喉拟水龟(Mauremys mutica)、黄脊游蛇(Coluber spinalis)、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棕黑腹链蛇(Amphiesma sauteri)和福建颈斑蛇(Plagiopholis styani)为该地区的新纪录,大别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dabieshanensis)为近期在大别山地区发现的蛇类新种。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中华大蟾蜍(Bufo gararizans)、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为两栖类的优势种,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蝘蜓(Sphenomorphus indicu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王锦蛇(Elaphe carinata)、虎斑颈槽蛇(Rhabdophis tigrinus)和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为爬行类的优势种。鉴于大别山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动物区系的代表性,应加强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