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旭  杨悦  赵琼 《生物学通报》2001,36(10):15-16
天目山蛾类种类繁多,数量丰富,其拟态现象更是千姿百态,文中介绍了天目山的几种蛾类的拟态,并对蛾类不同生长阶段的拟态现象,蛾类拟态对人类活动的适应以及拟态的行为学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被子植物的起源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现代被子植物中,哪些是原始类群?被子植物的祖先又是谁?这都直接关系着它的系统演化的内容和方向。因此,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被子植物的演化时间久远,现存种类异常繁多,再加上原始类型早已绝灭,化石的发掘寥寥无几,这些,都给被子植物起源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困难。早在1879年,法国植物学家裕苏(A.L.Jussieu)就曾提出过关于被子植物起源的观点,但直到现在,所有关于被子植物  相似文献   
3.
徐斌  杨悦锁  王咏  张刚  范伟  路莹  高翠萍 《生态学杂志》2017,28(8):2714-2722
生态工程是改善河流水质的重要手段,利用数学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水环境治理和预测生态修复工程效益.本文根据实际河流资料,应用WASP水质模型进行建模和验证,模拟和评估了河流的主要化学参数,进而研究了人工湿地和曝气复氧对河流水质的生态改善作用.结果表明: WASP水质模拟结果与实测水质数据拟合良好,可以对不同生态修复情景方案进行预测分析.合理减排、人工湿地、曝气复氧均可以降低河流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有效改善水质.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增加曝气复氧装置,将进一步提升河流水体的生态修复效率.以吉林省伊通河曝气条件下的人工湿地工程为例,分析了其生态修复效率.结果表明: 夏季的污染物去除效果最好,可能的原因为夏季气温较高,水体中的微生物活性较强.本研究对于污染河流环境的生态修复工程设计和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嗜热微生物及其降解剩余污泥的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污泥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中.剩余污泥是此过程的副产物,其处理费用约占污水处理系统总成本的25%~60%,处理不当则会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成为目前污泥处理研究的难点之一.利用嗜热微生物降解污泥操作方便、经济性较好且易于管理,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污泥降解中的嗜热微生物、嗜热微生物污泥降解机理以及污泥降解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嗜热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影响嗜热微生物降解污泥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嗜热微生物在污泥消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气管移植内皮祖细胞(EPCs)在烟雾暴露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小鼠中的分布及分化.方法:体外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于EGM-2MV培养基中培养并鉴定.24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OPD+PBS干预组及COPD+EPCs干预组;香烟烟雾暴露90 d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鼠模型;烟雾暴露结束后,COPD+PBS干预组及COPD+EPCs干预组分别经气管注入30 μ LPBS和30 μ L细胞悬液(含1×105个CM-DiI标记EPCs).移植后观察30 d处死小鼠,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在肺内的分布及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PCs移植后30d可见EPCs分布于肺血管及气道,部分细胞表达上皮特异标志广谱细胞角蛋白.结论:EPCs移植后可定植COPD模型小鼠肺血管及气道,且可能转化为支气管及肺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N6-甲基腺苷(N6-methyladenosine,m6A)作为真核生物中最丰富的RNA内部修饰,影响RNA的加工,调节mRNA翻译效率,并与多种表观遗传学机制发生交互作用,进而在多种生理过程中调控基因的表达。肝纤维化是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蛋白(主要是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积累形成的纤维瘢痕取代正常组织的过程,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性修复反应。m6A修饰直接参与肝细胞损伤、炎症细胞募集和肝星状细胞激活等肝纤维化过程,并通过降低HBV蛋白的表达、与微RNA (microRNA)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等途径间接影响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由于肝脏的再生能力较强,当慢性炎症或肝损伤的主要病因去除后,早期已经发生纤维化的肝脏可逆转为正常肝脏。m6A修饰在肝纤维化中的双重作用可为平衡机体纤维化过程提供思路。该文综述了m6A修饰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以期为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矿泉水是地下水从含水层中经长期与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富含有益于人体的丰富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一类顶级饮用地下水资源.在水资源污染严重而且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基于新的科技认知手段重新认识矿泉水的生态和健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拥有着五大连池旅游疗养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质矿泉水资源,并且被应用于医疗和保健方面已有百余年历史,但是面临着资源量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威胁.本文主要针对五大连池矿泉水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水化学和微生物特征及其健康效应等进行综合评述,侧重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五大连池矿泉的研究展望.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五大连池矿泉水,建议五大连池周边农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化肥的施用;在开发旅游和疗养资源的同时,要严格建立污染风险的评估和管控体系,减少“新型”环境污染物对地质生态环境的可能污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SCI)诱发神经源性膀胱(NB)患者排尿症状、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SCI诱发NB患者97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8)和研究组(n=49),对照组患者予以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患者排尿症状、膀胱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日膀胱内压力、24 h单次排尿量、排尿次数、膀胱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膀胱功能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情感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活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治疗SCI诱发NB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症状,提高其膀胱功能及生活质量,同时还可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杨树细根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氮沉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热点问题,并呈现逐渐加重趋势,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对这种持续氮增长和快速氮循环的响应模式及反馈机制,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选择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样地,设置N0(0 g N·m-2·a-1)、N1(5 g N·m-2·a-1)、N2(10 g N·m-2·a-1)、N3(15 g N·m-2·a-1)、N4(30 g N·m-2·a-1)5个不同浓度,进行氮沉降野外模拟实验,探讨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及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1)70%~80%细根生物量分配在0~20 cm土层,呈现表层富集特征;外源氮增加后,幼龄林(4年生)中,0~10 cm土层细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有所增加,而中龄林(8年生)和成熟林(15年生)则不同程度的减少;(2)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0.5和0.5~1.0 mm径级,其中0~0.5 mm径级细根约占总细根(2.0 mm)生物量的50%,外源氮输入增加极小径级(0~0.5 mm)的根系生物量,特别是幼龄林;(3)30~40 cm土层中,成熟林0~0.5 mm细根生物量分配量远大于幼龄林和中龄林,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小直径细根有向下分配趋势;(4)林龄、土层、径级以及施氮浓度4个因素的综合效应能够解释细根生物量66.3%的变异,其中林龄、土层、径级3个因素各自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分别能解释细根生物量17.6%、16.1%、10.4%的变异,而增氮处理仅能解释细根生物量0.24%的变异,影响效应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银(AgNPs)作为当前应用最广的金属纳米材料之一,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土环境,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从而破坏水体生态环境.天然水体成分复杂,纳米银具有纳米材料特殊的理化性质,使得其在水体中的转化过程变得尤为复杂,因此理解纳米银在水环境中的转化与归趋,对于水质管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更好地研究纳米银在进入环境中后的溶解、聚凝等一系列转化过程提供了可能.本文概述了环境中纳米银的来源和环境风险,分析了pH、溶解氧、离子强度等环境因素及粒径、涂层等自身因素对其在水体环境中转化的影响,并归纳了对纳米银的粒径、电位及形貌等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