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南亚和云南爬行动物区系的一致性及其起源和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大同 《动物学研究》1992,13(2):101-108
云南与川、黔、贵等邻近省区都属于东南亚的一部分。依据爬行动物分布范围广的特点,把云南爬行动物区系起源和演化与东南亚甚至南亚的爬行动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可能为解决东南亚及云南爬行动物某些类群的起源这一共同性问题,提供一些有用的资料。 本文将印度半岛、东南亚及其邻近岛屿现生爬行动物与世界范围的相同科级阶元的分布进行比较,并以古地质、古地理演变资料推论科级阶元同祖先起源地的大致范围。在此基础上,再将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邻近岛屿,云南高原及邻近地区爬行动物的科属种进行比较,以探讨地区间差异的规律性。运用新构造运动和古气候变化观点阐明其物种或类群的迁移规律及其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蝾螈科动物的反捕行为(正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蝾螈科(Family Salamandridae)动物演化出了卓越的,多种多样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伴随着强烈的皮肤毒腺存在来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的侵害。这些反捕食行为机制分布列入表1,并以照片解释其反捕行为,来用于已创建的定义和术语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定义和术语与不同反捕行为是密切相关的。该科中大多数蝾螈都有鲜艳的腹部色型,有皮肤分泌物毒素存在以警告捕食者。有的蝾螈,象兰尾蝾螈Cynops cyanura和中国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甚至向上翻转显示腹部颜色。  相似文献   
3.
1992年11月15日从云南省河口县城自由市场的一位越南人手中买得一雌性巨蜥,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越南巨蜥Varanusvietnamensis。鉴别特征:新种背部鳞片光滑,仅在后半部插有极少的起棱鳞片,不同于V.nebulosus(Boulenger,1885,1890;Taylor,1963);新种不同于V.salvator在于其背部没有眼斑状横斑带(ocellimarks)(Guenther,1864;Harrison等,1957;Pope,1935);不同于V.irrawardicus(Yang等,1987),V.griseus和V.monitor(Smith,1935)在于有6─7个横向扩大的眼上鳞。文中运用了15个外部性状对产于南亚,东南亚大陆及岛屿共9个种(含新种)的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种间亲缘关系的亲疏与分布地区相距的远近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1992年11月15日从云南省河口县城自由市场的一位越南人手中买得一雌性巨蜥,经鉴定为一新种,定名为越南巨蜥Varanus vietnamensis。鉴别特征:新种背部鳞片光滑,仅在后半部插有极少的起棱鳞片,不同于V.nebulosus(Boulenger,1885,1890;Taylor,1963);新种不同于V.salvator在于其背部没有眼斑状横斑带(ocelli marks)(Guent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动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澜沧江下游/湄公河上游的滇南西双版纳地区,通过样方法比较了热带雨林的连片与3个小片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趋势。与连续森林比较,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都比较低,而且有相当低比例的大高位芽、中高位芽和附生等生活型植物,而藤本、小高位芽和矮高位芽等生活型植物的比例则较高;泛热带、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的区系成分比例较高,而当地成分则减少;群落的上层树木比下层树木更加稳定。同样,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衡度在片断热带雨林中都较低,与其密切相关的是片断热带雨林的环境质量,而不是片断的大小。此外,也探讨了片断热带雨林物种变化与森林小气候的关系,阐明了由凉湿向干暖转化的“林内效应”是其物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蝾螈科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及我国属种检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顺清  杨大同 《四川动物》2002,21(3):189-196
蝾螈科Salamandridae隶于两栖纲Amphibia有尾目Caudata ,由Goldfuss(1 82 0 )所建 ,模式属为真螈属Salamandra。现存 1 5属 60余种 ,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 (欧洲 7属 ,亚洲 6属 ) ,另有 2属 6种分布于中、北美洲 ,还有 3种的分布区从欧洲延伸到非洲北部 (图1 )。蝾螈科是有尾目中较大的类群 ,在有尾类研究中处于重要地位 ,且其分布主要在近代博物学研究最先兴起的欧洲 ,因而是较早得到描述和研究的类群之一。本文试就蝾螈科的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进展进行简述 ,外国属种的中文名均按照赵尔宓等 …  相似文献   
7.
首届海峡两岸动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简介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动物生态学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6月27日至30日在风景如画的春城昆明召开。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吴征镒院士、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来大样教授等大陆代...  相似文献   
8.
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双带鱼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5月7日,我们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城郊,采到一条双带鱼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Linnaeus)的雌性成体(740001号)。当地海拔600米。标本现保存于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双带鱼螈隶属蚓螈目Gymnophiona、蚓螈科Caeciliidae。1922年梅尔(Mell)曾报道广东有产,但迄今未得证实。这次获得双带鱼螈,则证实我国确有分布。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体呈长圆形,状如蠕虫;背腹略扁平;皮肤裸露,富有粘液;头部以下通身具环状缢纹;无四肢,无鼓膜;营洞穴生活;体长411毫米,尾极短,仅6毫米,体中段最粗处之直径(固定标本)16.4毫米。  相似文献   
9.
细狭口蛙属是两栖纲动物中的一个热带类群。已知七种,仅分布在亚洲南部及其岛屿上。1975年在滇南两栖类调查中,发现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孟连细狭口蛙Kalophrynus menglienicus Yang et Su新种(图一、二、三)  相似文献   
10.
1977年在云南河口大围山,1979年在勐腊、屏边调查时,采到2雄4雌及2雌性次成体蛙属标本。经研究鉴定是一新种,现描述如下。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滇南臭蛙Rana tiannanensis,新种(版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