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西氏贝蛔虫Baylisascaris schroederi是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最常见、危害最严重的一种体内寄生虫,采用药物驱虫是目前控制圈养大熊猫蛔虫病的主要措施。为了筛选有效的驱虫药物,本研究观察了3种苯并咪唑类药物(阿苯达唑片剂、芬苯达唑膏剂和甲苯咪唑片剂)对大熊猫蛔虫的驱虫效果,统计了驱虫前后粪检蛔虫卵转阴率及排虫情况。结果表明,除芬苯达唑按5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效果较差外,3种药物按10 mg·kg^-1体质量口服,每天1次,连续服用2 d,用药安全且有较好的驱虫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5只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真菌的多样性。【方法】采用基于ITS基因的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方法,对肠道真菌总DNA进行ITS-RFLP分析,构建ITS克隆文库,然后用HhaI、HaeIII进行酶切指纹图谱分析,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研究表明,5只亚成体大熊猫肠道真菌主要由Ascomycota(平均占46.24%)、Basidiomycota(平均占15.79%)2个门和一些未分类(平均占29.14%)、未培养(平均占8.83%)的真菌。其中,Ascomycota主要以Saccharomycetes(平均占63.74%)和Dothideomycetes(平均占35.91%)2个纲为主;Basidiomycota主要以Tremellomycetes(平均占65.80%)和Microbotryomycetes(平均占33.15%)2个纲为主。而这4个纲分别则主要以Candida、Debaryomyces;Pleosporales、Myriangium;Cystofilobasidium、Trichosporon;Leucosporidium、Leucosporidiella八个菌属为主,各样品中所占比例不等。【结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存在一定比例的真菌菌群,且ITS-RFLP技术能够很好地对其多样性进行分析。真菌的发现扩大了我们对大熊猫肠道微生物结构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真菌能否帮助大熊猫消化高纤维素食物。  相似文献   
3.
大熊猫"彤彤",雄性,7岁,谱系号586,身体状况较好.2011年4月17日早上,彤彤抓起窝窝头咬了几口,突然扔掉食物,在圈舍里来回走动,烦躁不安,舌头来回不停地伸缩,但收缩舌头后仍能看见一小块舌头掉在外面,不断滴血;同时发现其窝窝头上有鲜血.立即对彤彤进行麻醉检查,发现掉在外面的舌头呈白色坏死,舌头右前缘处有一伤口约2 cm×2 cm呈扇形,伤口不整齐,经肉眼观察为舌头撕裂.立即消毒后用手术剪剪掉舌头坏死部分,将舌头缝合,并肌肉注射头孢类抗生素,伤口处喷洒甲硝唑抗菌消炎.缝合当天禁食,之后逐渐喂窝窝头并给予少量的竹叶.6d后再次对彤彤进行麻醉检查,发现缝线脱落,舌头前段分岔,有轻微感染,用双氧水和甲硝唑冲洗伤口.3个月后,彤彤舌头创口基本恢复,但仍然分岔,精神食欲均好,吃食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熊猫肠道真菌菌群结构,为研究肠道真菌对纤维素的降解和控制肠道真菌病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DA、SDA、高氏3种培养基对8只亚成体大熊猫新鲜粪便进行真菌分离、纯化,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培养获得的真菌主要由4种霉菌(Galactomyces geotrichum占22.74%、Galactomyces reessii占12.37%、Mucor ramosissimus占18.23%和Mucor circinelloides占6.39%)和2种酵母菌(Trichosporon sp.占19.46%和Candida solani strain占20.81%)组成,各样品中真菌所占比例不等。且3种培养基的分离效果显示PDASDA高氏培养基。结论亚成体大熊猫肠道内存在一定比例的可培养真菌。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胃肠道神经肽Y和长型瘦素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神经肽Y(NPY)和瘦素长型受体(OB-Rb)在大熊猫胃肠道的表达分布,并探讨其功能。本实验选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提供的3例大熊猫胃肠组织样品,采用HE和免疫组化SABC法进行组织学、NPY及OB-Rb蛋白的表达研究。HE染色结果显示3例大熊猫胃肠道组织学结构完整,主要表现在单细胞和多细胞黏液腺丰富、小肠绒毛较长,肠道黏膜肌层与肌肉层较厚等。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到NPY和OB-Rb阳性产物广泛分布于大熊猫的胃肠道中。NPY阳性神经纤维呈串珠状或点状排列,主要位于黏膜下神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内,前者阳性神经纤维数量较多。NPY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黏膜层和肠腺,多呈椭圆形、多边形等。OB-Rb阳性产物主要分布在黏膜层,且在固有层内有大量阳性细胞分布。表明NPY和OB-Rb在大熊猫肠道中的广泛表达,为研究NPY和OB-Rb影响肠道的生长发育、消化吸收、免疫等多种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大熊猫(A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举世瞩目的珍稀濒危动物,被誉为中国的国宝,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喜爱和重视。关于大熊猫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资料已有较多报道。Chen(1987)对6只大熊猫,王强等(1998)对18只大熊猫,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62例使用静脉留置针代替头皮针穿刺输液的大熊猫进行临床观察,总结了穿刺前准备、血管的选择、穿刺方法、适合长时间留置的大熊猫及封管液的选择等。应用静脉留置针可以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使输液更加方便,提高工作效率,为临床输液、输血提供可靠的通路。  相似文献   
8.
一例26岁大熊猫临床表现为精神萎蘼,活动极少,食欲趋于废绝,最初按照消化道疾病常规治疗后效果不明显,后经超声波检查,诊断为严重胆囊炎,经消炎利胆治疗后痊愈.  相似文献   
9.
为了制备并评价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重组干扰素γ(IFN-γ)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球,本研究利用蛋白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重组大熊猫IFN-γ蛋白,然后以PBCA为载药材料,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了大熊猫干扰素γ纳米微球(IFNγ-PBCA-NS),最后借助感染大熊猫流感病毒A/Panda/Sichuan/01/2011(H1N1)的昆明小鼠(Mus musculus)模型,通过灌胃和皮下注射药物初步评价了IFNγ-PBCA-NS的药效。结果表明,大熊猫IFN-γ的蛋白分子量约为33.5 ku,所制备的大熊猫IFNγ-PBCA-NS外观规整,粒径在50~200 nm之间,跨距0.55,大小较均匀,包封率为56.7%,载药量为0.86%。灌胃和注射两种给药途径中,IFNγ-PBCA-NS组小鼠的生命延长率均显著高于IFN-γ组(P0.05或P0.01)。显示IFNγ-PBCA-NS在小鼠体内有更好的缓释和抗病毒作用,可为进一步研究制备大熊猫多肽类药物微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