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曾一唯  谢锋 《动物学杂志》2018,53(5):723-732
背侧褶是无尾两栖类的重要形态特征,但对于其组织结构和功能缺乏了解。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H.E、AB-PAS和Masson三色三种染色方法对蛙科4属的代表物种滇蛙(Dianrana pleuraden)、阔褶蛙(Sylvirana latouchii)、仙琴蛙(Nidirana daunchina)、沼蛙(Boulengerana guentheri)背侧褶和背部皮肤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蛙科物种的皮肤腺体单元丰富多样,由黏液腺和颗粒腺组成。其黏液腺均为普通黏液腺,按照其分泌物及分泌细胞形态将黏液腺分为Ⅰ型黏液腺和Ⅱ型黏液腺。Ⅰ型黏液腺在沼蛙和仙琴蛙中缺失,Ⅱ型普遍分布。颗粒腺分Ⅰ型颗粒腺、Ⅱ型颗粒腺及特化颗粒腺,Ⅱ型颗粒腺仅见于仙琴蛙,特化颗粒腺仅见于阔褶蛙和沼蛙的背侧褶;2)滇蛙与仙琴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与其背部常规皮肤一致,且两种皮肤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在真皮层下都有一层较厚的脂肪层,滇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厚度的1.52倍,仙琴蛙脂肪层厚度约为真皮层的1.60倍;阔褶蛙与沼蛙背侧褶基本结构也与其常规皮肤一致,且背侧褶结构组成也较为相似,阔褶蛙及沼蛙真皮层内具有单层排列、集中分布的大型特化颗粒腺,其分泌物为两种颗粒物的混合物。3)蛙科中两种背侧褶结构类型代表了两个进化方向,其功能分别为能量储存和反捕,推测其与环境适应进化相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