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麻哈鱼胚胎耳石微结构及其群体环境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调控环境方法对黑龙江、绥芬河大麻哈鱼发眼期胚胎群体耳石日轮进行周期性持续标记。实验分4组: 1组为对照组, 2-3组为变温标记组, 4组为“暴气”-变温标记组, 实验用发眼卵1.2万粒。待胚胎发育至耳石日轮结构形成后实施标记。实验胚胎耳石随着标记期间环境周期性变化及其持续的时间, 形成相应变化节律的日轮标记区。获得各实验组设定环境的日轮标记图谱。人工环境标记的耳石日轮图谱, 暗带色度加深, 明带亮度增大, 并可形成生长轮距不同的标记轮, 与对照组耳石微结构有明显区别, 标记率达到100%。初步建立鱼类耳石标记及其识别技术, 适用于大麻哈鱼等鲑鳟鱼类群体标记。作为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的群体标记技术方法, 鱼类耳石日轮标记在鱼类资源评估和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中将会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分析五大连池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生长情况,于2013和2014年在五大连池三池及二池随机采集223尾鳙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体长、体重。同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五大连池鳙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鳙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54.61 cm和3 280.53 g,由3+~8+共6个年龄组组成,以5+龄个体为主,占总数的50.67%。五大连池鳙体长(L,cm)、体重(W,g)之间关系式为W=0.0289 L2.901(n=223,R=0.974)。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97.619[1﹣e﹣0.140(ti﹣0.004)]和Wt=17113.260[1﹣e~(﹣0.140(ti﹣0.004))]2.901。鳙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重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7.61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3.94 cm和5 012.82 g。采用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五大连池与其他水域鳙的生长,结果显示五大连池鳙的生长较为缓慢,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是影响五大连池鳙生长的重要因素。有效提高鳙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在于降低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3.
低pH对鲤鳃组织Na~ -K~ -ATPase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a K ATPase酶几乎存在于所有动物的细胞中,是组成Na K 泵活性的主要部份,它不仅参与能量代谢、物质运送、氧化磷酸化的重要生化过程,而且它与膜上磷脂的结合状态,将影响膜的流动性,从而还会影响膜的其它功能。从人们发现DDT对Na K ATPase、MgATPase的抑制作用以来,广泛开展了多种污染物和生物体ATPase之间关系的研究,并证实了有机农药、多氯联苯、金属、石油废水等污染物对ATPase的影响。该研究国外已有不少的报道[1],而我国则报道甚少。特别是低pH对鲤鳃组织Na K ATPase酶活性的…  相似文献   
4.
王臣  刘伟  战培荣  王继隆  李培伦 《生态学杂志》2015,26(10):3189-3194
为探明外源Sr2+在大麻哈鱼耳石上的沉积状况,本研究利用电子显微探针技术(EPMA)对大麻哈鱼发眼卵后期胚胎进行50、100、200、400 mg·L-1Sr2+ 48 h浸染试验,经12和100 d暂养后检测其在耳石上的沉积.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r2+均在大麻哈鱼耳石上产生明显的深红色标记环.同一剂量组锶峰区均值和极值不稳定,但最小锶峰极值也能达到对照组水平的35.1倍,整体上锶峰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经100 d暂养后,锶峰没有减弱迹象.检测结果还表明,锶在大麻哈鱼耳石上的沉积是逐渐进行的,有明显的滞后现象,高峰后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特点符合对放流标记技术的要求,表明可以利用外源Sr2+对大麻哈鱼耳石进行标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固定在载体PVA上,用于鲤鱼育苗池中净化水质的研究结果。并验分别用固定化光合细菌、游离光合细菌和对照三组,在三个鱼池中分别放养700尾鱼苗,每5日测鱼池水中氨态氮一次,共测6次,其结果表明,应用固定化光合细菌的鱼池、氨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有明显净化鱼池水质的作用,从而有利于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外源Sr2+在大麻哈鱼耳石上的沉积状况,本研究利用电子显微探针技术(EPMA)对大麻哈鱼发眼卵后期胚胎进行50、100、200、400 mg·L-1Sr2+ 48 h浸染试验,经12和100 d暂养后检测其在耳石上的沉积.结果表明:不同浓度Sr2+均在大麻哈鱼耳石上产生明显的深红色标记环.同一剂量组锶峰区均值和极值不稳定,但最小锶峰极值也能达到对照组水平的35.1倍,整体上锶峰随浸染浓度增加而增大.经100 d暂养后,锶峰没有减弱迹象.检测结果还表明,锶在大麻哈鱼耳石上的沉积是逐渐进行的,有明显的滞后现象,高峰后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这些特点符合对放流标记技术的要求,表明可以利用外源Sr2+对大麻哈鱼耳石进行标记.  相似文献   
7.
刘伟  战培荣  陈军 《动物学杂志》2013,48(2):241-248
采用扫描电镜和光学解剖镜,对黑龙江水域怀头鲇(Silirus soldatovi)成熟卵膜层次构造和受精卵胚胎发育过程中卵膜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并比较未脱黏和人工脱黏卵受精卵膜的表面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受精卵膜的胶膜表面由一层薄而致密的物质组成,上有微孔构造.未脱黏受精卵膜表面胶膜光滑致密,多孔隙,内有小梁相连,随胚胎发育逐渐膨胀、展开、变薄,破膜期自然脱落.人工脱黏几乎全部脱去鱼卵的胶膜层,从而使卵失去黏性.脱去胶膜层的受精卵膜表面由不规则的颗粒状结构紧密嵌合而成,表面粗糙,胚胎发育过程中颗粒形状变化不大,但颗粒层逐渐变薄而且疏松,直至胚胎破膜而出:胚胎发育后期颗粒层有过早脱落和破洞出现.同时对活体鱼卵进行连续比较观察,讨论了卵膜结构及动态变化与孵化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秋大麻哈鱼耳石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进入中国黑龙江的秋大麻哈鱼生殖群体进行人工繁育, 观察不同发育阶段和回归成体的耳石形态及其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秋大麻哈鱼胚胎、胚后仔稚鱼、幼鱼和二龄鱼的矢耳石随个体生长发育,其大小在不断增长, 轮廓和表面形态结构也在发生演变, 逐渐趋似于回归成体的耳石形态。秋大麻哈鱼回归生殖群体的不同年龄和雌雄个体间矢耳石、微耳石形态基本一致。矢耳石形似梨形, 大小约为3 mm×5 mm×1 mm, 重量约为9 mg, 光镜下可见耳石日轮和年轮结构。日轮形成在胚胎发眼后约5日, 采用人工标记方法证实了生长轮的日周期特性。二龄鱼耳石已出现边缘生长区, 形成年轮。矢耳石增长与鱼体叉长生长显著相关(SL=21.574 OL-7.005,R2=0.9926)。    相似文献   
9.
盐度对大麻哈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大麻哈鱼幼鱼降海洄游水域环境盐度,设0(淡水对照)、5、10、15、20共5个盐度组,以体质量(26.57±6.32)g、全长(14.44±1.05)cm幼鱼分别进行130 d饲养试验,通过血液生化指标分析及肝组织观察,研究了大麻哈鱼降海期对不同盐度适应过程的生理变化.结果表明: 血清渗透压和血清Na+、Cl-变化趋势与水体盐度变化基本一致.高盐度(15、20)组血清Na+、Cl-、Mg2+含量与低盐度(5)组和淡水组差异显著;各盐度处理组血清K+含量均显著低于淡水组.盐度10组的血糖浓度显著高于盐度5和20组;各盐度处理组总胆汁酸与淡水组差异显著;幼鱼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含量随盐度的升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淡水组TP和GLB含量显著高于盐度15和20组.淡水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与高盐度组差异显著.低盐度(盐度0、5)下试验幼鱼肝细胞有部分破裂现象,肝组织空泡化严重.各组试验鱼生长和成活率无明显差异,生理生化指标显示大麻哈鱼幼鱼降海期适应盐度以10~20为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