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口拟长脚数量变化和对环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徐兆礼  马增岭 《生态学报》2009,29(11):5758-5765
据1959年和2002年在长江口29°00′~32°00′ N, 122°00′~123°30′ E海域四季调查资料,研究结合拟长脚丰度和同步水温资料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和计算最适温度.分析拟长脚(Parathemisto gaudichaudi)的生态类型、空间分布、数量动态以及对变暖趋势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拟长脚平均丰度和出现率都表现为夏秋季较低和冬春季较高.1959年春季平均丰度最高,为1.8 ind/m3;1959年秋季平均丰度最低,为0.03 ind/m3.1959年春季出现率最高,为62.96%;1959年秋季出现率最低,为6.90%.长江口拟长脚在1959年春季丛生指标最大(7.12),在1959年秋季最小(-1.00).这说明该种春季在长江口海域有明显的集群性,秋季集群性则不明显.温度是影响拟长脚季节变化和年间变化的主要因素.长江口海域拟长脚丰度和同步温度资料曲线拟合结果符合Yield Density模型,最适温度是17.0 ℃,置信度分析和拟合统计结果均有非常高的置信度.综合拟长脚最适温度和季节变化特征,可认为该种是暖温种.近年来在春季长江口水域的拟长脚丰度有所降低,这种数量年间变化趋势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该种可作为海洋变暖长期变化的指示种.  相似文献   
2.
东海栉水母(Ctenophora)生态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徐兆礼  张凤英  罗民波 《生态学杂志》2006,25(11):1301-1305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栉水母数量变化和地理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栉水母平均丰度秋季(6.3 ind.(100m3)-1)>春季(1.6 ind.(100 m3)-1)>冬季(1.4 ind.(100 m3)-1)>夏季(0.6 ind.(100 m3)-1)。调查海域鉴定到种的栉水母共有6种,其中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是东海的主要种类;掌状风球水母(Hormiphora palnata)和瓜水母(Beroe cucumis)是常见种;带水母(Cestumsp.)是次常见种;蝶水母(Ocyropsis crystalline)和卵型瓜水母(Beroe avata)是稀有种。东海栉水母系暖水性浮游动物类群,其数量变化与东海暖流势力活动过程中的携带有密切的联系。球型侧腕水母分布较为广泛,是适应环境能力较强的种类;掌状风球水母、蝶水母和卵型瓜水母相反,仅适应有限的环境;瓜水母和带水母适应能力介于以上两类栉水母之间。  相似文献   
3.
舟山渔场金塘岛海域春夏季的鱼类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金塘岛附近海域渔场鱼类资源特征,利用2009年5月和9月在舟山渔场金塘岛水域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金塘岛水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种类组成、优势种、种类数和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等指标的变化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所反映这一水域的渔场属性。结果表明:5月和9月鱼类重量和尾数密度分别为47.51kg.km-2、3.44×103ind.km-2和92.50kg.km-2、20.51×103ind.km-2;鱼类重量密度与尾数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近舟山群岛一侧的东部水域鱼类密度高于西部水域的趋势;5月和9月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本海域最重要的优势种,几乎为幼体组成,而凤鲚(Coilia mystus)是次要优势种。总体上,两季平均鱼类幼体比例高达86%,显示出这一水域是鱼类的产卵场和育幼场;鱼类种类数夏季高于春季;种类数与多样性的分布格局相似,也是舟山群岛一侧的东部水域鱼类密度高于西部水域。可以认为,近金塘岛一侧海域是经济幼鱼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4.
东海浮游糠虾种类特征和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兆礼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711-1714
依据1997~2000年对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 探讨了东海浮游糠虾类种类特征、多样性以及种类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结果显示,东海调查水域共鉴定浮游糠虾类18种,秋季最多,有14种,夏季9种,春季7种,冬季仅4种;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等11个种是东海的常见种,东方原糠虾(Hypererythrops spinifera)是次常见种,其余则是稀有种;糠虾类物种的季节更替十分明显,特别是从秋季到冬季;盐度是影响东海糠虾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冬、夏季,糠虾类分布主要受沿岸河流和长江径流的影响,物种数与盐度呈负相关,秋季物种数与表层温度呈负相关,与底层盐度呈正相关.东海糠虾种类组成季节特征和地区特征的形成主要与长江径流势力消长有关.东海各海区糠虾类多样性指数(H′)值大多数较低,与其主要优势种的聚集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生态特征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6,26(4):1151-115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多种生态学指标和方差贡献等统计方法对东海亚强真哲水蚤(Eucalanussubcrassus)自然种群特征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并与1979~1980年资料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海亚强真哲水蚤丰度和优势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度均值分别为秋季5.40indm3>夏季2.09indm3>冬季0.93indm3>春季0.17indm3。该种在东海的优势性主要表现在夏秋季。春季该种丰度占桡足类总丰度的百分比仅为2.46%,秋季为9.32%,冬季为8.42%,夏季(9.94%)是四季中的最高值。秋季该种在东海有很高的出现率(98.22%),春季较低,仅为49.62%。该种群聚集强度丛生指标(I)均为正值,其中秋季最高,有明显的聚集现象。亚强真哲水蚤对桡足类总丰度的贡献,在夏冬季仅次于中华哲水蚤(Calanussinicus),秋季仅次于精致针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比较20a前同水域的调查结果,该种在东海浮游桡足类中的重要性近年有所提高,尤其在秋冬季特别显著,这可能与全球变暖相关。底层水环境的变化是影响东海亚强真哲水蚤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子,该种数量变化与暖流势力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暖水种。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分布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兆礼  高倩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5):1196-1201
基于1959和2002年在长江口28°00′—32°00′N、122°00′—123°30′ E海域4个季节8个航次的海洋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的水平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平均丰度在夏秋季较低、冬春季较高,冬季真刺唇角水蚤的出现率最高,春、夏季具明显的集群性;盐度是影响真刺唇角水蚤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该种分布的最适温度约16 ℃,最适盐度在12~20,属暖温性咸淡水种;与1959年相比,2002年长江口海域真刺唇角水蚤丰度明显降低,这可能与全球变暖有关,可作为长江口海洋变暖的一个重要指示种.春季真刺唇角水蚤的高丰度值出现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水域,这对于维持该水域渔场功能和生态系统的其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0年4月、7月和11月对浙江中部近海上升流海域进行的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方法,探讨了上升流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64种,桡足类占主要优势,包括5个生态类群,分别是暖温带近海种、暖温带外海种、亚热带近海种、亚热带外海种和热带大洋种.在种类数组成上,春季以暖温带近海种为主,夏季则是亚热带近海种和亚热带外海种居多,秋季也是亚热带种居多,其中夏季暖温带种种类数要高于春季和秋季,这一现象与同时期东黄海沿海有所不同,主要是由于上升流将一些在海洋底部度夏的暖温种带至海洋表面造成的.此外,3个季节生态类群都是以近海种为主,表明沿岸流是影响这一海域的最主要的水团.在丰度组成上,4月暖温带近海种占总丰度的98.79%,7月暖温带近海种也是组成丰度的重要部分,10月则是亚热带近海种丰度最高.丰度组成所反映的规律与种类数组成规律一致.上升流的存在导致夏季近海暖温带种大量出现,是影响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生态类群组成的重要因素;受长江径流和椒江径流的影响,近海种成为主要生态类群,是这一海域浮游动物的一个重要的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8.
瓯江口海域夏秋季鱼类多样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徐兆礼 《生态学报》2008,28(12):5948-5956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探索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次拖网调查中,共鉴定鱼类64种,其中16种是暖温种,其余48种为暖水种。银姑鱼(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us)是6月份的关键种,龙头鱼(Harpodon nehemus)是9月份的关键种。瓯江口北部岛屿密集的区域,也是鱼类种类密集的水域。多样性指数(H’)值平面分布格局显示:岛群之间水域H’值较高,岛群外部水域H’值远远低于岛群之间和岛群内侧水域。岛屿周围与岛屿之间鱼类物种丰富,物种分布与海底地形多样化、底质多样化和水流环境多样化有关。单一优势种出现是导致外侧水域鱼类H’值较低的主要原因,种数较少仅仅是次要原因。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势力的季节变化是影响瓯江口海域鱼类种类和多样性分布的主要水文因素。暖流势力减弱,一些物种开始向外海深水做越冬洄游,这是9月份鱼类种数少于6月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兴化湾和闽江口海域春夏季鱼类区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反映我国亚热带河口和海湾鱼类区系特点,作者于2008年春季(4月)和夏季(9月)在闽江口和兴化湾海域,采用单拖网进行鱼类学调查,并分析了两个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和生态适应性等,进一步运用Ochilai相似性系数分析两个海域鱼类种类相似性.结果表明,在兴化湾共捕获鱼类108种,其中春季出现48种,夏季出现81种.春季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是关键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等是常见种;夏季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是关键种,赤魟(Dasyatis akajei)等是常见种.闽江口共捕获鱼类77种,其中春季出现36种,夏季出现57种.春季,凤鲚(Coilia mystus)和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是优势种,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是常见种;夏季凤鲚是优势种,横纹东方鲀(Takifugu oblongus)等是常见种.温度适应上,兴化湾和闽江口鱼类均以暖水种为主,分别占总种数的76.62%和75.00%,其余是暖温种;在盐度适应方面,则是沿岸种和近海种居多,分别占总种数的91.67%和87.01%.闽江口的河口种多于兴化湾.两个海域鱼类种类组成的相似度较高,而各自水体不同季节之间的相似度较低.由此推测,季节变化是导致兴化湾或闽江口鱼类种类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盐度差异是次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再议中国近海小黄鱼种群的划分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往认为,中国近海小黄鱼可划分为3个种群.本研究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形态解剖,分子遗传学和海洋水文等不同方面,重新审视了我国近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Bleeker)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表明:中国近海小黄鱼仅仅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种群及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种群.主要证据有三:其一,分析1965年至今小黄鱼不同种群形态解剖学和分子遗传学重要文献,发现这些文献的结果仅仅支持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是一个种群的结论;其二,依据1971—1982年我国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小黄鱼捕捞统计资料,黄海南部和东海的小黄鱼在地理分布上几乎不存在隔离的现象.在冬季外海,黄海南部和东海小黄鱼栖息于同一个越冬场.进入春季后,它们从该越冬场分别向舟山渔场、鱼山渔场和吕泗渔场产卵洄游.同时,东海南部近海越冬场的小黄鱼向北作产卵洄游,在舟山渔场汇入外海来的小黄鱼鱼群中.从5—8月,黄海南部至东海仅存在一个小黄鱼索饵群体.而黄海北部和渤海小黄鱼群体与上述群体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其三,黄海南部和东海,近年来小黄鱼产量增长趋势一致,而同期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小黄鱼资源量恢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