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褐梗天牛(Arhopalus rusticus Linnaeus)是一种对松、杉、柏等林木危害非常严重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针叶树的衰弱木以及火灾后的枯立木,是继松褐天牛之后携带拟松材线虫能力最强的蛀干害虫。为了更好地控制其危害,深入地研究其种群空间格局,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3块受害程度不同的油松林内褐梗天牛幼虫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3种受害程度不同的林分内,褐梗天牛的危害具有显著差异,轻度受害林分内有虫株率为30.8%,中度受害林分内有虫株率为44.3%,而重度受害林分内高达78.3%。根据变异函数曲线图分析得知: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和重度受害林内褐梗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高斯模型、高斯模型和指数模型,成虫的种群空间分布最优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在3种林分中褐梗天牛幼虫数量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轻度受害林、中度受害林和重度受害林内幼虫数量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是19.10、11.97、61.98m,其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是0.646、0.784和0.500;成虫的空间依赖范围分别是43.08、43.23、44.17m,其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是0.044、0.021和0.171,但其成虫的数量在空间呈随机分布,没有表现出空间依赖性。根据垂直分布图分析得出:褐梗天牛幼虫和成虫在油松上主要集中聚集在某个高,然后随着高度增加密度降低,随着高度接近地面密度也降低。用Kriging插值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幼虫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聚集性,其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林地中心,由林地中心株向整个林地扩散,而成虫则表现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
以‘马贵荔'ב焦核三月红'76株F_1代群体为试材,检测了酒石酸、苹果酸、蔗糖含量和单果重4个果实性状分离的情况。结果表明,4个性状表现为连续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的典型特征,与4个果实性状连锁的QTL位点23个,其中控制酒石酸的QTL为2个,控制苹果酸的QTL为4个,控制蔗糖的QTL为12个和控制单果重的QTL为5个。各QTL的LOD值在3.15~5.61之间,可解释13.85%~88.3%的表型变异。  相似文献   
3.
程秋菊  张永福  王琼  姚侠  陈金海 《生物磁学》2011,(24):4902-4904
目的: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对腰硬联合麻醉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ASA I-II腰联合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吗啡2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硬膜外腔注射;B组向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硬膜外腔注射。术毕两组均行静脉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72 h的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每例患者试穿次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24,72 h的背痛发生率为11.0%,4.0%,明显低于A组(P〈0.05);穿刺1次和2次及以上背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19.5%,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72h内神经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腰背痛,但对神经并发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DREAM基因中外显子序列,设计并筛选出起作用的siRNA,为进一步研究以DREAM为靶标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设计出66条潜在的针对DREAM基因中外显子序列的siRNA序列。潜在的序列根据G+C含量分析及Genbank BLAST检测,我们筛选了三条较理想的DREAM基因siRNA靶标,并将其构建到pENTR/H1/TO载体中,转染细胞后提取总蛋白并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DREAM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示外显子9中5’末端位置为1253的序列能够抑制80%的DREAM的蛋白表达。结论: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siRNA类药物的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前免疫学已发展为很多分支学科,如免疫生物学、免疫遗传学、肿瘤免疫学、生殖免疫学、抗感染免疫等等。诸多的免疫学分支学科,在我国医学不同领域内,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研究。为了使研究成果得以广泛传播,为了便于科技工作者间的学术交流,与免疫学各专科相关的一些科技期刊也应运而生。现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涉及免疫学内容的期刊有十多种,如《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免疫学杂志》、《单克隆抗体通讯》、《上海免疫学杂志》、《中国实验与临床免疫学杂志》、《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中华医学检验杂志》等以及各医科大学的学报。每年发表相关专业的论文在500篇左右,基本囊括了国内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内容。反映了我国免疫学的研究动态与成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对腰硬联合麻醉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00例ASA I-II腰联合麻醉下择期剖宫产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吗啡2 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ml硬膜外腔注射;B组向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硬膜外腔注射。术毕两组均行静脉术后镇痛。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72 h的腰背痛及神经并发症情况,同时记录每例患者试穿次数。结果:B组患者术后24,72 h的背痛发生率为11.0%,4.0%,明显低于A组(P<0.05);穿刺1次和2次及以上背痛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19.5%,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72h内神经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外腔注射地塞米松有效预防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术后腰背痛,但对神经并发症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基于叶片解剖特征分析三种无患子科果树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和组织离析法,对3种无患子科果树的10份种质叶片横切及表皮解剖特征进行观察,并采用聚类分析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0份试材均为异面叶,叶横切结构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中脉厚度总体上龙眼最大、龙荔次之、荔枝最小,差异显著。荔枝的中脉横切面为圆三角形,龙眼近似半圆形,龙荔则近似扁圆形。不同试材的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栅栏组织及海绵组织的厚度分别为175.23~318.84、11.18~25.13、7.49~20.43、50.01~124.59和84.0~173.64μm,栅栏组织细胞有2~3层。此外,叶脉突起度、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之比、叶片组织结构紧密度和叶片组织结构疏松度分别为2.65~5.77、0.52~0.82、28.89%~39.95%和44.89%~55.57%。荔枝的表皮细胞较小、多边形,垂周壁为弧形,下表皮无表皮毛,气孔器呈长椭圆形;龙眼的表皮细胞较大、不规则形,垂周壁深波状,下表皮具表皮毛,气孔椭圆形或近圆形;龙荔的表皮细胞与龙眼相近,但垂周壁为波状。聚类分析显示,10份试材首先聚为两大类,其中第一类是荔枝属,第二类是龙眼属;然后又分为4个亚类,三月红和龙荔各自单独聚为一个亚类。  相似文献   
8.
9.
以花后82~87 d的石硖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Shixia’)未成熟果实在4℃贮藏24 h,研究种子与种胚的萌发与成苗情况。结果表明:河沙直播未成熟胚的最终成苗率达到80%,远高于离体培养未成熟种子的最终成苗率(12.63%~44.03%);虽然4℃的低温贮藏略为推迟了河沙直播未成熟胚的萌发时间,但对最终成苗率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大,这对龙眼杂交育种中未成熟种子种胚的挽救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荔枝、龙眼及龙荔的茎解剖结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观察荔枝、龙眼和龙荔茎解剖结构的异同,采用徒手切片法和组织离析法,对荔枝、龙眼和龙荔20份材料的茎横切面结构和导管分子的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各试材的茎横切结构由外到内依次为:周皮、皮层、维管组织、髓和射线,但其结构特征总体上差异较大;龙眼种质的平均髓率(26.19%)显著高于龙荔(22.43%)和荔枝(6.96%),各试材间,褐毛荔枝的髓率最小(3.37%),‘三月红’居中(14.14%),野生龙眼最大(30.27%);荔枝的树皮率(41.93%)显著大于龙眼(33.21%)和龙荔(29.83%)。(2)各试材的导管密度未见明显规律,以‘三月红’的导管密度最小(93.17 个/mm2),龙荔次之,为101.78 个/mm2;荔枝的导管总面积/木质部面积的比值显著大于龙眼和龙荔;‘三月红’的射线宽度(22.13 μm)显著大于其它试材。(3)20份试材的导管分子绝大多数属于孔纹式或网纹式,极少数为环纹式或螺纹式或梯纹式;‘三月红’的导管分子内径(35.97 μm)显著大于其它试材,龙荔次之(33.90 μm);褐毛荔枝的导管分子(238.52 μm)显著长于其它试材。(4)导管分子短、孔径大、端壁倾斜度小(或水平)、无尾、孔纹、单穿孔板均是导管分子进化的特征;在荔枝试材中,‘三月红’的导管分子较为进化,而褐毛荔枝则较为原始。(5)对茎结构特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0份试材首先聚为2大类,荔枝12份试材(除‘三月红’外)聚为第1大类;龙眼6份试材、龙荔及荔枝‘三月红’聚为第2大类;在这2大类的基础上又分为8个组,各组均有独自的显著特征。对荔枝、龙眼和龙荔3类植物茎结构特征的比较可知,总体上荔枝比龙眼原始,而龙荔居荔枝和龙眼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