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野生动物分子水平研究中的取样方法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珉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3,22(1):18-22
对野生动物进行分子水平研究时 ,在取材上经常存在野外找不到动物或得到的材料提取不到足够的DNA等困难。但随着PCR技术的产生和DNA提取技术的进步 ,研究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新鲜的组织样本 ,从而取样的范围扩大到微量的血液、单根的毛发、羽毛、指甲、唾液、粪便、骨骼 ,甚至古代化石等样品 ,研究范围随之也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
江苏盐城保护区獐的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9年3月至2000年9月期间在江苏盐城保护区对獐的栖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123个栖息地利用样方和300个任意样方,在样方中测定了5种生态因子(植被类型、植被高度、植被覆盖度、距水源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不同季节獐对植被类型、植被高度和距水源距离的利用有显著差异,对植被覆盖度和人为干扰距离的利用有极显著差异。春季獐偏好选择白茅草滩、大穗结缕草滩、芦苇地和獐毛草滩;夏季主要选择碱蓬地、芦苇地和盐蒿草甸;秋季倾向于选择獐毛草滩、盐蒿草甸、藨草滩和大米草滩。在春、夏、秋季,獐都倾向于选择高度在90-110cm的植被。在不同季节獐都偏好选择植被覆盖度>90%的栖息地,主要选择距离水源200-599m之间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2011年8月到2012年4月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华夏公园獐重引入试点,采用目标取样、扫描取样和全事件记录法,对圈养条件下6只成体雄獐(Hydropotes inermis)的6种领域行为进行观察,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雄獐粪便中的睾酮水平变化.结果表明,雄獐的许多领域行为发生频次表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包括打斗、威胁、取代、追逐和粪尿标记;擦额标记行为频次虽月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领域行为一样在11月份出现频次峰值.发情期(2011年10月~2012年1月)和非发情期(2011年9月、2012年2~4月),打斗、威胁、粪尿标记和擦额标记行为发生频次差异显著;取代和追逐行为频次差异不显著.6种领域行为的发生频次均在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粪便睾酮含量在发情期和非发情期差异显著,发情期明显高于非发情期,其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51.16±9.85) ng/g.雄獐的威胁、擦额标记、粪尿标记和打斗行为发生频次与睾酮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而取代和追逐行为与睾酮水平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吴玥  张恩迪 《四川动物》2005,24(2):226-229
随着与分子生物学的结合,传统的粪便学不仅拓宽了在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及保护遗传学等研究时取样的范围,而且能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使得传统的粪便计数方法得以在新的领域里发展。本文对传统粪便学在有蹄类动物数量研究中的应用加以总结,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分子粪便学在这一领域内的可靠性、局限性及应用前景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舟山群岛獐的食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郭光普  张恩迪 《兽类学报》2005,25(2):122-130
利用野外观察、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和投喂实验等方法对舟山群岛獐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地的獐所食植物共有137种,隶属于61科115属,其中豆科植物在取食种类和取食频次上均多于其它科植物。尽管獐对植物科和种的选择在四季间没有显差别,但取食科和种的数量依然从春天到冬天呈递减趋势,并且冬天与其它3个季节差别较大。獐的食物中,每个季节都含有非禾草类草本植物、禾草类草本植物、木本植物和蕨类植物,且其食物组成在季节间亦无显差异;除木本植物外,獐对其它3类植物的选择在季节间有显差异。獐在冬天较多选择木本植物,而其它季节较多选择草本植物,但木本植物和非禾草类草本植物在四季食物组成中均占较高比例,而禾草类植物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笔认为舟山群岛的獐应该偏向于嫩食。  相似文献   
6.
研究黑龙江三江自然保护区狍冬季卧息地的选择性结果表明,狍昼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和芦苇丛、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90%—99%、距水源距离<4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 ℃、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夜间偏好选择位于岛状林、覆盖度>10%、当年生枝条数>30枝、隐蔽级为<90%、距水源距离<700 m、距农田距离>500 m、保温性>0.2 ℃、雪深>31 cm、人为干扰距离>1 000 m等生境因子的卧息地。狍昼间与夜间卧息地在是否刨走积雪等松软物质、距农田距离、雪深、人为干扰距离和卧息地宽度上差异显著(P<0.05)。与夜间卧息地相比,狍昼间偏爱的卧息地具有接近农田、雪覆盖深和卧息地宽度较小等特征。狍对昼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 it(P)=-13.999-0.446×植被类型-0.003×距水源距离-0.003×距农田距离+0.915×保温性+0.487×雪深+0.001×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 logit(P)/1+e log it(P) ,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0.9%;狍对夜间卧息地资源选择函数为:logit(P)=-0.009-1.863×植被类型-0.004×距水源距离+0.946×保温性+0.002×人为干扰距离,选择概率为P=elogit(P)/1+e logit(P) ,模型的正确预测率为91.8%。  相似文献   
7.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动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输入、编辑、存储、分析以及表达空间信息的计算机工具,在生态学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与其他手段相结合而成3s技术-即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用于不同水平上的研究。文章就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作一简单的介绍,并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其在动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的主要应用:栖息地质量的评估;动物数量及其分布;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生态模型;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指出应该客观地对待地理信息系统在今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中日双方联合举办的中国鹿类动物国际学术讨论会(Internatiohal Symposium on Deer inChina)于1992年11月20日至23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出席本次会议的中外学者共有81名,其中中国代表46名,国外代表35名,他们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和斯里兰卡等15个国家。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教授盛和林先生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校长袁运开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 本次会议共采纳了77篇论文,63篇论文在会议上作了交流,其中41篇在会上宣读,21篇以壁报形式进行了交流。大会以中国鹿类动物研究为中心,分7个专题报告会:1.形态和分类;2.系统和进化;3.分布、栖息地和取食习性;4.行为;5.生态;6.保护与管理;7.饲养、生理和生化。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一个题为“梅花鹿与马鹿杂交近况以及主要问题”的圆桌会议。  相似文献   
9.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3~5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动物园5只白头叶猴的行为进行24h昼夜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圈养白头叶猴一天的活动起于06∶00左右,结束于18∶00或18∶30。白天白头叶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取食和移动,平均频次依次是13.79次、4.75次和2.18次。夜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移动和抓挠,平均频次依次是22.13次、0.43次和0.26次。不同个体昼夜活动节律差异很大。其中,移动、理毛、玩耍和其它行为的差异显著。夜间无理毛和玩耍行为,移动行为在夜间21∶00,00∶30,03∶00和04∶30出现高峰。在22∶30,01∶00,02∶00,03∶30,04∶30和05∶30则出现抓挠高峰。这预示白头叶猴夜间休息时处于一个"轻睡眠"状态。同时,雌雄白头叶猴昼夜移动行为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野生动物的规律性活动受外界环境和内在生理机制的共同作用,对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进行研究是实施科学保护的基础。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重引入上海松江浦南林地和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6只獐(Hydropotes inermis)的活动规律、强度和节律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人为活动对獐活动规律的影响。松江浦南林地3只野放獐的活动强度平均为144.88 m/h,昼间活动强度略低于夜间,从夏季到次年春季活动强度依次降低,春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獐在松江浦南林地每日清晨(5:00~8:00时)和黄昏后(18:00~21:00时)出现活动高峰,午后(13:00~15:00时)存在小活动高峰,只有秋季存在凌晨活动小高峰,夏季和秋季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明显。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3只野放獐活动强度平均为69.90 m/h,昼间活动强度略高于夜间,冬季活动强度显著高于春季。獐在上海滨江森林公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晨昏型活动节律,活动高峰出现在接近正午时段(9:00~11:00时),尤其是冬季的雄性。人工投食、游客干扰等人为活动已经对野放獐的活动规律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