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三门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微型浮游动物摄食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三门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门湾浮游动物有67属,89种,16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twhaeta、捷氏歪水蚤Tortanus derjugini、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 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类群和广布种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除了夏季有所差异外,其它季节基本一致。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湾口区生物量最高,而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湾顶部;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8.0.68d^-1,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低于相同季节的浮游植物生长率。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摄食压力的变化范围为16.1%-49.1%d^-1,对初级生产力摄食压力的变化在58.3%-83.6%d^-1。11月份,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均出现最高值。  相似文献   
2.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1997年 6月、1998年9月和1999年4月共3个航次,覆盖渤海中、南部大部分海区的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对其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没有明显的平面分布规律;物种多样性指数与沉积物因子的相关性高于其与底层水因子的相关性;沉积物中污染物含量的确会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通过对3个航次中3个相同站位的比较,发现不同年份之3个季节的平均Shannon Wiener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1998年9月和1999年4月2个航次中20个相同站位的平均Shannon Wiener指数同样也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此外,渤海的物种数量要明显地高于胶州湾。  相似文献   
3.
乐清湾浮游动物的季节变动及摄食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2年8月、11月、2003年2月和5月,在乐清湾进行了4个航次生物、化学和水文等专业综合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海上现场实验结果,对浮游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的分布和季节变动及其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乐清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56属,75种,17类浮游幼体,主要可划分为4个生态类群,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其优势种为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pacifica、驼背隆哲水蚤Acrocalanusgibber、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和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等,半咸水河口类群、暖水性外海种和广布种的种数相对较少。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趋势基本一致,有明显季节变化。2月份和5月份,浮游动物生物量和丰度,从湾顶向湾口呈逐渐增加趋势;8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分布与2月份、5月份的分布趋势不同,从湾顶向湾口,生物量和丰度逐渐降低;11月份,生物量和丰度的平面分布相对均匀。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动态变化与浮游动物种数和丰度的变化一致。微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存在摄食压力,且摄食率有季节变化,摄食率的变化在0.15~0.48d-1。  相似文献   
4.
华尔  李佳  董洁  徐风风  张志南 《生态学报》2012,32(13):3975-3986
以青岛砂质潮间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研究对象,建立微型受控生态系,研究缺氧对海洋线虫群落结构和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环境复氧后海洋线虫群落的恢复能力。研究结果显示,海洋线虫是耐低氧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可通过垂直迁移来耐受缺氧造成的不利条件。但是,海洋线虫通过主动迁出而耐受缺氧条件的特性具有种的区别。研究中Pseudosteineria sp1、Rhynchonema sp1等海洋线虫通过向有氧环境的主动迁移耐受缺氧条件;Thalassironus sp1却可通过自身耐受机制抵御缺氧条件,在缺氧生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丰度。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当表层海洋线虫暴露于缺氧环境时,其总丰度显著降低,种类组成发生改变。Pseudosteineria sp1对缺氧环境较为敏感,可暂时性地离开沉积物进入水层;而沉积物溶解氧恢复正常后,该种可以重新回到沉积物中。Daptonema sp1成熟个体及其幼龄个体对缺氧均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缺氧群落的绝对优势种。D.sp3则表现出对缺氧环境较高的敏感性。环境恢复正常,线虫群落丰度及多样性增加,Neochromadora sp1和Spilophorella sp1等具有机会种的特点,首先表现出丰度和繁殖能力的增加。但是线虫群落种类组成在受测时间内并未能完全恢复,群落结构的恢复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渤海中、南部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韩洁  张志南  于子山 《生态学报》2004,24(3):531-537
在对渤海中、南部大部分海区 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基础上 ,对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种群的相对重要性存在着年份和季节的差异 ,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关系最为密切的环境因子为水深和底层水中的硝酸盐浓度。底层水中的 NO3-N和 PO4-P含量、N∶ P值及大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显示 ,渤海已成为典型的富营养化海域 ,有些群落已有受到污染或富营养化扰动的趋势 ,但总体上污染尚未给研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带来明显影响。与 2 0世纪 80年代初相比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 ,高速的富营养化进程、渔业活动的加剧以及底栖动物捕食者的改变 ,可能是造成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生态学报》2002,22(9):1463-1469
在渤海的 2 2个站位 ,分 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1 997年航次 ,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2 2 74± 1 0 3 9ind./1 0 cm2 ;1 998年和 1 999年航次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分别为 869± 5 0 9ind./1 0 cm2和 63 2± 3 99ind./1 0 cm2 ,其中 ,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的站位 ,底栖桡足类的丰度在海峡口的 A4、E5、D5站和辽东湾湾口的几个站位较高。在小型底栖动物中 ,线虫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 ,桡足类位于第 2位 ,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 ,在 1 998年航次 ,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 3位 ;1 999年航次 ,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 3位。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 ,水深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 ;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桡足类的丰度和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负相关 ,前者为极显著 ,后者为显著 ;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影响三者的丰度变动 ,其中与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或显著。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脱镁叶绿酸 a、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三者丰度的关系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7.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黄海冷水团对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分别于2013年6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对南黄海冷水团海域8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航次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分别为900.8和758.4 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886.9和615.7μg·10 cm-2.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季节8个站位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无显著差异.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总丰度的88.5%和94.0%.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介形类等.两个航次中分别有92.5%和95.4%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线虫和桡足类分布在0~2 cm的比例分别为59.1%和78.2%.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线虫和桡足类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与底层水温度和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主要类群线虫的丰度也显示出同样的结果,另一主要类群桡足类的丰度与底层水温度、粉砂-粘土含量呈负相关,与中值粒径呈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类群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底层水温度、底层水盐度、沉积物含水量、沉积物叶绿素a和脱镁叶绿酸含量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青岛砂质潮间带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佳  华尔  张志南 《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458-3466
以青岛太平湾第二海水浴场(简称“二浴”)和石老人海水浴场(简称“石浴”)沙滩为研究对象,2008年1、4、7、10月采集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开展砂质潮间带的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和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青岛两个砂质沙滩沉积环境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可分为冬春组(1和4月)和夏秋组(7和10月).二浴小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167.3+768.3) ind·10 cm-2,线虫是主要类群,占总丰度的91%.不同潮带的类群组成和丰度分布不均匀,其丰度为高潮带<中潮带<低潮带.且类群组成与丰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丰度冬春高、夏秋低,总趋势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二浴高、中潮带的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小型底栖动物随温度升高向深层移动,冬季集中在表层,夏季向深处迁移.石浴小型底栖动物的年平均丰度为(1130.2±1419.1) ind·10 cm-2,线虫占总丰度的85%,与二浴中潮带沉积环境相似,所支持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数量基本一致,属于相近沙滩.但石浴中潮带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随温度的降低呈向下迁移的趋势.ANOVA和BIOENV分析表明,中值粒径和有机质含量是产生小型底栖动物潮带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物间隙水温度、中值粒径、有机质含量是产生丰度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垂直迁移则受沉积物Chl a含量的影响.此外,沙滩人类活动是另一个影响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及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描述了中国黄海自由生活海洋线虫1新种Siphonolaimus boucheri sp.nov.,S.boucheri sp.nov.的主要特征是:口针短(21~23μm),头直径为10~11μm,圆形化感器直径为13μm,与相应体直径的比例为59%;短交接刺(61~65μm,为肛径的1.33倍),无交接辅器;尾巴圆锥形,雄性尾巴为肛径的3.57倍,雌性尾巴为肛径的4.58倍。同时,描述了中国东海管咽线虫科的1新纪录,Siphonolaimus profundus。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