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鸨(Otis tarda)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对大鸨重要栖息地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将为大鸨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至2020年,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的大鸨种群数量动态进行了全面调查,共选择33个监测地点,对大鸨的数量、性别和分布地点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鸨种群数量从2017年193只增加至2020年253只;大鸨1月的越冬种群数量从2017年67只减少至2019年55只,2020年重新恢复至67只。各月大鸨种群数量呈现较大的变化,数量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10月。12月至次年2月,越冬种群数量50 ~ 70只。雌性大鸨从3月开始监测到,数量高峰值出现在4月和5月,达到50 ~ 70只,不同的年份略有差别;6月之后数量开始下降,至9月开始略有回升,在10月以后,野外基本观察不到雌性个体。在野外易于观察的4月,2017至2020年4年中雌雄比的平均值是1︰2。2017年和2018年,大鸨在马鞍山区域分布较多,数量也较为稳定。然而进入2019年,分布地点减少,这可能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2020年保护区功能区进行了调整,将2014年调整出保护区范围的马鞍山区域重新划入保护区中,湿地和草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大鸨分布地点数量逐渐恢复。针对目前保护区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退耕还草、加强保护空缺管理及禁牧等保护措施对大鸨及其栖息地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
基于DNA条形码分析大鸨繁殖期动物性食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性食物是满足繁殖期大鸨(Otistarda)能量和营养需求的重要来源,然而由于传统食性分析手段的局限性,大鸨繁殖期的动物性食物组成目前还不清楚,不同繁殖地大鸨的食性差异还有待研究。高通量测序应用于食性分析,具有工作量小、数据量大和分类精度高的优点。基于粪便取样,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靠山核心区和马鞍山片区繁殖期大鸨的动物性食物种类和组成进行分析,并比较食物多样性的空间差异。物种累计曲线表明,研究中的最小采样强度(n=11)能够使MOTUs的检测限达到平台期。在24份大鸨粪便中,共发现29种不同动物性食物的DNA序列,均来源于无脊椎动物,以节肢动物门的鞘翅目占比最高(44.83%)。按照科水平分类,以金龟科占比最高(24.14%),其次为蝗科(13.79%)、芫菁科(10.34%)和蓟马科(6.89%)。马鞍山片区大鸨对食物的取食频率和粪便中被检测到其所取食食物种数均显著高于靠山核心区,食物多样性也显著高于后者,大鸨食性表现出一定空间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大鸨食性与栖息地选择的关系,以及了解大鸨繁殖期的觅食对策奠定了基础,为保护部门有效保护和恢复大鸨栖息地提供了食性水平的参考依据,同时为分子食性分析方法用于其他动物的觅食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3.
由于乙肝疫苗普遍接种,乙型肝炎的流行已经下降,但慢性乙型肝炎(CHB)仍是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超螺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作为原始转录模板,逃避机体免疫及抗病毒药物清除,在HBV持续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调节患者对HBV的免疫功能研究新的治疗策略以清除细胞核内cccDNA可能成为根除HBV持续感染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曹雯  段春锋  姚筠  岳伟   《生态学杂志》2014,25(12):3619-3626
基于联和国粮农组织推荐的Penman Monteith公式和60个台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观测资料,估算了安徽省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在对ET0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定量探讨了安徽省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安徽省ET0的年平均值约为878.58 mm·a-1,夏季最大,冬季最小.年平均ET0呈现由北向南、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ET0的变化主要归因于日照时数和风速,而气温和相对湿度的作用较小.由于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共同负贡献明显超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共同正贡献,导致安徽省ET0整体上以-1.61 mm·a-1的速率显著下降.ET0在春季呈不显著的微弱上升趋势;夏季ET0以-1.37 mm·a-1的速率显著下降;秋、冬季的ET0微弱下降,但趋势不显著.春、秋、冬季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风速;夏季的主导因子是日照时数.ET0变化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空间差异.有36.7%站点的年平均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是风速,主要分布在淮北南部和沿淮地区;其他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因子都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和合成针对抗肝纤维化关键基因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的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并筛选高效的CTGF siRNA抗肝纤维化序列.方法 参照siRNA设计原则,应用RNA在线设计软件,设计3段RNA干扰候选序列,分别转染正常干细胞株(L-02),以转染非特异性siRNA(与CTGF mRNA无同源性)作为对照,应用Western 印迹检测L-02细胞CTGF蛋白质表达.结果 与对照相比,转染siRNA的L-02细胞CTGF蛋白表达明显下调,且siCTGF-1、siCTGF-2、siCTGF-3各片段干扰率分别为44.91 %、93.99 %、81.34%,其中以siCTGF-2干扰率最高,效果最明显.转染非特异性siRNA的L-02细胞CTGF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不同的CTGF siRNA对L-02细胞CTGF表达水平具有不同的干扰效能,成功合成能高效阻抑CTGF表达的CTGF siRNA,为进一步探索更特异、更有效的抗肝纤维化基因治疗这一新途径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气候指数的安徽省茶叶气候品质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受气候变化影响,江淮地区稻麦两熟种植模式周年资源配置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限制了该区域作物周年高产高效协同发展。通过播期调整优化两季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周年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于2013—2015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不同稻麦播期组合,对其周年产量和资源配置与利用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与常规种植模式(T2)相比,稻麦双季适期晚播模式(T3)通过播期调整协调了两季间资源配置,将小麦季冗余的温光水资源转移给高贡献率作物水稻,水稻季积温、辐射、降雨资源分别占60.5%、46.5%和56.7%,小麦季分别占36.3%、50.0%和40.9%,两季间比值为1.67、0.94和1.39;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提高了水稻在周年产量中的占比;小麦产量显著降低,但变幅小于水稻;周年总产量提高了336.3 kg·hm-2。水稻季温度生产效率、光能生产效率和降雨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9.8%、5.6%和8.3%,小麦季资源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T3模式周年温、光、水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4.8%、3.1%和6.0%。稻麦双季早播模式(T1)或双季过晚模式(T4)均不利于周年产量形成和资源利用。综上所述,充分挖掘水稻季的光温水资源利用潜力是进一步提升江淮地区稻麦周年产量潜力的关键,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粮食作物周年种植模式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固沙草属(Orinus)是禾本科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高山特有属,具有较强的抗逆特性,是农业良种繁育、畜牧业牧草改良利用的重要资源.该属记载6个物种,均分布在青藏高原.在过去5年内,我们调查了该属所有物种在青藏高原的分布,并收集了种子、DNA材料和标本;采用ITS序列对物种界限进行了探讨,发现6个物种中只出现两个比较明显的遗传分支,表明原有的一些物种在分类上应予以合并.我们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丰富的种质资源对将来研究和利用固沙草属的重要性和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