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养殖乌鳢RLO感染主要内脏器官超微结构病理变化,并初步探讨了发病机制。观察发现:RLO寄生细胞明显肿大,胞质电子密度低,细胞器肿大、溶解,RLO可随肿胀、破裂的细胞进人组织间隙;在一些寄生细胞内尚发现变性的RLO。内脏组织细胞普遍肿大,细胞器分散、稀少,线粒体除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外,尚发现坏死性变化即出现致密核心或无定形的电子密度物质;粗面内质网扩张、破裂和脱颗粒;部分细胞内溶酶体增多,胞质内发现明显的髓鞘样结构;核肿大或核固缩、溶解,并可见核内出现髓鞘样结构和核包含物。  相似文献   
2.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系统报道了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RLO)感染的各器官(脑、眼、鳃、心脏、头肾、肝、胰腺组织、脾、肾、肠和卵巢)的组织病理变化,探讨了炎症发展的基本规律。感染乌鳢病理解剖学特征和最具病理诊断意义的是体内各器官普遍出现的白色结节。这些结节的显微结构为肉芽肿炎症即一种慢性增生性炎症。在严重病变的肾脏,由于组织坏死区域较大和周围明显的细胞增生形成了境界较为清楚的巨大“肉瘤”状肿物。内脏器官的血管(特别是造血器官的血管)出现明显纤维素性血栓、混合血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和组织细胞大范围的变性或坏死、溶解。大多数器官的组织细胞主要是上皮性细胞、吞噬性细胞,胞质内富含嗜酸性包涵体(eosinophilic intracytoplasmic inclusion),这种细胞多位于鳃上皮处、鳃部和体内器官血管内皮及血管周边结缔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及周边细胞内大量包涵体的出现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肿胀和破坏。  相似文献   
3.
孙晓凤 《蛇志》2014,(4):398-399
目的分析肺通气功能检测在变异性咳嗽患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确诊为变异性咳嗽的患者80例(发作组),行肺通气功能检测,内容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最大时间肺活量(FEV1)一秒率(FEV1/FVC)测定,呼气流量峰值(PEF%)和最大呼气中段流量(FEV25%,FEV50%,FEV75%)等指标,并与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对照分析。结果发作组肺通气功能指标低于对照组,小气道指标FEV25%,FEV50%,FEV75%,MMEF较大气道指标FEV1,MEFV,FEV1/FVC下降较明显。结论肺通气功能的检测可以评价变异性咳嗽患者的小气道功能障碍,为其诊断和病情的动态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养殖乌鳢类立克次体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198 9年,Fryer等从导致智利海水养殖Cohosalmon (On corhynchuskisutch) 90 %死亡率的病鲑组织感染的鲑细胞系中首次分离得到一种类立克次体(Kickettsia likeorganism ,RLO) ,并命名为Piscirickettsiasalmonisgen .nov .,sp .nov .[1,2 ] 。近十年来,这种被日益重视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RLO(细胞内的细菌) ,已被证实为导致鱼类严重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子[2 ] 。2 0 0 1—2 0 0 2年,作者首次发现湖北省某养殖场淡水养殖乌鳢(OphiocephalusargusC .)突发性大规模发病死亡系RLO感染引起[3 ] 。由于乌鳢细胞系的建立尚在进行之中,因此从病…  相似文献   
5.
帽儿山温带落叶阔叶林细根生物量、生产力和周转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生物量、生产和周转测定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局域尺度空间变异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帽儿山温带天然次生林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在0~100 cm剖面的垂直分布与0~20 cm细根的季节动态、生产力和周转率,对比了采用连续根钻法(包括决策矩阵法和极差法)和内生长袋(直径3和5 cm)估测细根生产力和细根周转率,并探讨了可能影响细根的林分因子。结果表明: 76.8%的活细根生物量和62.9%的死细根生物量均集中在0~20 cm土层,随着深度增加,二者均呈指数形式减少。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不显著,可能与冬季几乎无降雪而夏季降雨异常多有关。2种直径内生长袋估计的细根生产力无显著差异;对数转换后决策矩阵、极差法和内生长法估计的细根生产力和细根周转率差异显著。随着土壤养分增加,活细根生物量和死细根生物量比值显著增加,死细根生物量显著减少,但活细根生物量、细根生产力和细根周转率均无显著变化;细根周转率与前一年地上木质生物量增长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当年地上木质生物量增长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小鼠(Mus musculus domesticus)原始卵泡形成在出生后3 d内进行得最剧烈,此时有大量卵母细胞丢失。出生后不久原始卵泡库就建立起来,新生鼠都会经历一段时间饥饿再摄入母乳营养,对出生后的子鼠饥饿处理时,出现了自噬和凋亡的动态变化,自噬和凋亡都可以影响细胞的存活,这很可能与卵母细胞的大量丢失有关。在本项研究中,将对照组子鼠正常母乳喂养,处理组子鼠与母鼠分开,完全不给予母乳。分别收取饥饿1.5 d与2 d子鼠的卵巢制作电镜切片,每组3只子鼠,每只子鼠3张电镜切片,每组共统计9张切片。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通过观察发现,饥饿1.5 d的子鼠卵巢与正常1.5 d的子鼠卵巢相比,卵母细胞中的自噬小体数量显著增加。这表明,饥饿处理1.5 d促进了卵母细胞的自噬,这可能有助于维持卵母细胞的形态及存活。饥饿处理2 d的子鼠卵巢显示出不同的结果。饥饿2 d的子鼠处于生命的临界阶段,已出现小部分个体死亡。存活子鼠卵巢的电镜形态学观察发现,与正常哺乳2 d的子鼠卵母细胞相比,饥饿2 d子鼠卵母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显著减少,并出现了多数卵母细胞凋亡的现象,出现许多凋亡小体。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饥饿处理影响了原始卵泡形成过程中自噬和凋亡动态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造成免疫系统抑制的常用手段包括电离辐射和环磷酰胺、可的松等药物处理。这类处理常常伴有较为广泛而严重的副作用,且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均有抑制效应。为专门研究T淋巴细胞及细胞免疫反应,可采用早期人工手术摘除胸腺,但这种处理特征是造成胸腺及细胞免疫活性彻底丧失且不可逆[1]。此外,由于中华鳖(Trionyxsinensis)胸腺位于颈下部两侧,紧邻胸腔,与胸腔仅隔一薄膜[2],且身体被以较厚的背甲,人工摘除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环节并极易造成气胸、血胸。因此,通过制备抗中华鳖胸腺细胞血清,试图建立一种在体内专一性并可逆性抑制T淋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