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的优势和特点。方法选用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对照组则采用全椎板切除法,通过观察两组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死亡率、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质中灰度值表达水平评估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建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状况、死亡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而大鼠下肢神经功能、神经根组织病理改变及TNF-α及IL-1在细胞质中灰度值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同时,实验组所需的切口小,脊柱后方软组织破坏少。结论采用改良半椎板切除法可保证成功建立大鼠腰神经根压迫模型,并且这一改良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伤口愈合快,出血量少,软组织破坏少,死亡率低等优点,这一改良方法更注重动物伦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泼尼松灌胃与肌内注射两种不同给药方法对大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将45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5只、灌胃组15只、肌内注射组15只),其中正常组大鼠作为阴性对照,予0.9%生理盐水灌胃2 m L/d;灌胃组大鼠给予泼尼松0.5 mg/(kg·d)灌胃;肌内注射组大鼠给予泼尼松0.5 mg/(kg·d);12周后测定离体的大鼠椎体骨密度及血清β-CTX、PINP水平变化,采用三点弯曲试验测量股骨皮质骨最大载荷、弹性载荷、断裂载荷等生物力学指标。结果与正常组相比,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值均显著性降低(P〈0.05);与灌胃组相比,肌内注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股骨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均显著降低(P〈0.05),肌内注射组与灌胃组大鼠的弹性载荷、最大载荷、断裂载荷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正常组相比,灌胃组及肌内注射组大鼠中血清β-CT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PI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与灌胃组相比,肌内注射组大鼠血清β-CTX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PINP水平显著降低(P〈0.05)。骨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肌内注射组大鼠的骨小梁明显纤细疏松,造血组织明显减少,脂肪组织明显增多。结论泼尼松对大鼠的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骨代谢指标都有影响,而肌内注射泼尼松比口服对骨密度、骨强度、骨代谢的影响更大,更易造成骨质疏松症。因此,建议临床使用泼尼松时选择口服作为给药方式更安全。  相似文献   
3.
广东北江流域部分野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广东省北江流域野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于2007—2008年开展了广东省北江流域部分野生淡水鱼类的调查,运用线粒体DNA D-loop测序方法开展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采集鱼类的mtDNA D-loop基因序列并提交GenBank数据库,运用相关软件分析序列并建立聚类树。采集的野生淡水鱼类32种,隶属于3目10科27属,其中鲤形目鱼类21种,占65.6%,鲈形目鱼类4种,占12.5%,鲇形目鱼类7种,占21.9%。在鲤形目鱼类中,鳅科、平鳍鳅科、爬鳅科共12种,占鲤形目鱼类的57.1%。调查结果表明,北江流域存在丰富的野生淡水鱼类物种多样性,须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北江流域淡水鱼类资源。测定的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均提交GenBank数据库获得序列号:EU380208-EU380236,EU697088-EU697148。测序结果和聚类树分析表明,线粒体DNA D-loop可作为鱼类种类鉴定的分子标记,分析结果印证了传统形态分类学的知识,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内生菌的生物拮抗活性。方法基于植物贴片法、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分离、鉴定内生菌;利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拮抗病原性细菌、植物部分内生菌及耐药性细菌的生物活性。结果分离株HBB5的菌落呈乳白色、黏液性、皱褶状凸起,镜下见革兰阳性、单个或成双或短链状排列杆菌;序列分析显示,HBB5菌的16SrRNA基因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同源性为100%,鉴定为B.velezensis HBB5。拮抗试验显示,B.velezensis HBB5抑制Staphylococcus aureus、Enterococcus faecalis、Escherichia coli、Salmonella typhi、Salmonella paratyphi A、Shigella dysenteriae、内生Penicillium HBF3及Klebsiella ornithinolytica B1645-1等菌株生长,其与内生B.subtilis SWB8无明显抑制现象。结论首次从盾叶薯蓣植物中分离出Bacillus velezensis,其显示了广谱的抗病原细菌活性及一定的拮抗耐药菌的能力,可能参与宿主植物疾病的防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60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60例患者中,行PVP治疗的患者28例纳为PVP组,行PVP联合RFA治疗的患者32例纳为联合组。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ODI指数、卡式功能(KPS)评分评价患者的疼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统计患者生存情况,对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术后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COX多因素分析,观察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联合组术后6个月VAS、ODI评分低于PVP组,KPS评分高于PVP组(P<0.05)。联合组骨水泥总外渗率、术后6个月肿瘤复发率均低于PVP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两组术后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随访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基本一致。经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局部放疗、脊柱外骨转移、内脏转移、原发肿瘤性质及确诊至转移时间在两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至转移时间≤20个月、术后无局部放疗、原发肿瘤进展迅速、脊柱外骨转移、有内脏转移(P<0.05)。结论:PV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减轻疼痛。但其术后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