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研究了辐射诱导的小麦根尖分生组织间期细胞亚显微结构的变化,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下:材料与方法小麦干种子分别用~(60)Co-γ射线(剂量为20000伦琴)和快中子(剂量为10~(11)中子/厘米~2)照射,然后将此种子与未处理的(对照)种子同时浸泡在培养皿中发芽,待主胚根伸长1—2厘米时切取根尖,用戊二醛-锇酸双重固定,乙醇或丙酮脱水,Epon 812包埋,用  相似文献   
2.
一个品种间杂交的F_1小麦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关于(矮丰2号×卡捷姆)F_1小麦小孢子母细胞和减数分裂的三维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分析。小孢子母细胞是一个厚铁饼状细胞,横截面为园形,直径25—27微米;而纵截面为一椭园,其长轴与直径相等,短轴约15微米。正常小孢子母细胞中期Ⅰ和Ⅱ的染色体排列表明,分裂纺锤体轴是平行于横截面的,在这个平面内,两次分裂的纺锤体轴互相垂直并通过陆续形成细胞壁,产生二轴对称型的四分孢子。在一些小孢子母细胞中(约8—18%)染色体行为不正常,此外,中期赤道板的数目和方向也有一些变化,在极端情况下,纺锤体轴的方向转动90°,变成垂直于园形平面,胞质分裂不能完成,因而不能形成非二轴对称的四分孢子。在四分孢子期,发现有一些多细胞结构,其形态与花药培养中的花粉胚很相似。但这些多细胞结构来源于小孢子母细胞,并且在以后的阶段迅速即消失;所以,它们可能与花粉胚是不同的和无关的。F_1的减数分裂中的这些不正常现象说明,它的亲本中包含有远缘的遗传成分,这可能是这个材料花粉胚诱导频率很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番木瓜(C.Pentagona)为材料,研究了thidiazuton(TDZ)的细胞分裂素活性。用Litz改良的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TDZ浓度为:0、0.002、0.02、0.2、2.0mg/l,与NAA0.2mg/l结合使用(NT)或否(T),并以附加0.2mg/l NAA和2.0mg/l普通细胞分裂素如2ip,玉米素、BAP等之一(NP等)的培养基为对照,培养番木瓜试管繁殖幼苗的茎外植体。结果表明,节和节间外植体在NT和T上的愈伤组织诱导及节上休眠腋芽生长的反应明显不同。与普通细胞分裂素相比较,TDZ的活性较2iP等高出百倍乃至千倍以上,而且与普通细胞分裂素相同,TDZ可以与外源或内源的生长素发生协同作用。对以上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植物名称: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又名猪婆蔓、五爪龙、五叶莓、地五加。材料类别:叶片。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附加激素成分和含量如下:  相似文献   
5.
植物名称: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材料类别:根状茎及叶片。试验材料于1984年6月采自陕西太白山北坡海拔3000m左右的林中空地上。接种前将材料置于3~5℃低温条件下保存一周。取根壮茎经表面消毒后切成长5mm的小段接种在含各种激素成份的MS培养基上。经过一个月培养,在MS+NAA0.05+BA1.0(单位为mg/l,下同)的培养基上,根  相似文献   
6.
珍稀植物—紫斑牡丹和矮牡丹核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两种三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紫斑牡丹和矮牡丹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并与已报道的栽培牡丹及其品种的核型相比较,对栽培牡丹的起源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以环氧树脂为包埋介质的用于光学显微镜的塑料半薄切片的制备技术和部分实验结果。叙述了固定、脱水、渗透、包埋、聚合、切片、染色及封片各程序。作为对石蜡切片技术的补充和发展。塑料半薄切片能充分发挥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能观察到许多在石蜡切片上看不清或看不到的细胞内部结构,如:花粉的外粉壁,萌发孔;细胞的微核,液泡和液泡问的原生质丝等。可用同一包埋材料在半薄切片基础上进行超薄切片,所以半薄切片技术是一种把光学显微镜水平的研究和电子显微镜水平的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过渡性技术。因此,它无论对植物学工作者或其它生物学工作者都是很有用的一项技术。  相似文献   
8.
对植物胚状体的发生和发育,二十余年来进行了广泛的研究(Narayanaswamy 1977,Reinert等1978,Батыгина等1978,周俊彦1981),已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进展;近几年对其分子水平上的机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Fujimura和Komamine 1980a、b,Sengupta和Raghavan 1980a、b,Verma和 Dougall 1978, Zee和 Wu 1979,徐是雄等1980,Fujimura等1980)。这些对于阐明胚状体发生的机理和实验条件下控制其发生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表明,胚状体发生的过程是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9.
一、植物胚状体发生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五十年代末,Steward等(1958)和Reinert(1959)差不多同时发现,从培养的胡萝卜根细胞产生出一种与胚相似的结构,并观察到由这种结构长成完整的植株。现在一般把这种结构叫做体细胞胚或胚状体(Street and Withers 1974, Reinert等1978,等1978,朱徵1978)。20余年来,植物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已在许多的植物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  相似文献   
10.
石蜡切片法是生物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技术,沿用至今已一百余年,形成了一个基本固定的操作程序,为人们所普遍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的染色,必须首先用二甲苯将石蜡溶去(即脱蜡),然后经下行的梯度酒精将切片下降至水(水化),用染料的水溶液进行染色;染色后又经上行梯度酒精逐级脱水,经二甲苯透明后用树胶封藏。此染色程序不仅手续较烦琐,而且切片在染色后脱水时容易褪色以及在此过程中组织里一些孤立分散的细胞如孢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