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梭梭小G蛋白基因HaRAN1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DNA-AFLP技术从梭梭中获得了一个干旱诱导的TDF序列,编码RAN基因的cDNA片段,利用5'-RACE和3'-RACE技术克隆到一个1 083 bp的全长基因,含有一个编码221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具有结合GTP/GDP的4个保守结构域,属于RAN1亚家族,命名为HaRAN1.Blast分析表明,HaRAN1与单、双子叶植物(毛果杨、拟南芥、小麦、水稻)的一致性高达95%~96%以上;与哺乳动物(人类)和真菌(烟曲霉)的一致性高达88%以上;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干旱、PEG和NaCl胁迫明显诱导HaRAN1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HaRAN1基因编码蛋白在物种间具有高度保守性,可能在梭梭适应极端干旱的沙漠生境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针叶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也是分布最广的一支。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针叶树不仅为工业提供建筑、造纸等重要原料和其它可再生能源,而且在北半球的生态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其独特的分类地位、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针叶树序列资源挖掘备受重视。然而其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阻碍了这一进程,截至2013年4月,尚无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针叶树种。随着第2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针叶树序列资源挖掘也从转录组过渡到全基因组测序,后者己在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和黄杉属(Pseudotsuga)部分树种中开展。该文首次归纳了针叶树基因组特征.回顾了针叶树序列资源挖掘进程,并重点介绍了火炬松(Pinustaeda)、欧洲云杉(Piceaabies)和白云杉(Piceaglauca)的全基因组测序项目。  相似文献   
3.
针叶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也是分布最广的一支。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针叶树不仅为工业提供建筑、造纸等重要原料和其它可再生能源,而且在北半球的生态平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因其独特的分类地位、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针叶树序列资源挖掘备受重视。然而其庞大且复杂的基因组阻碍了这一进程,截至2013年4月,尚无获得全基因组序列的针叶树种。随着第2代测序技术的出现及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针叶树序列资源挖掘也从转录组过渡到全基因组测序,后者已在松属(Pinus)、云杉属(Picea)和黄杉属(Pseudotsuga)部分树种中开展。该文首次归纳了针叶树基因组特征,回顾了针叶树序列资源挖掘进程,并重点介绍了火炬松(Pinus taeda)、欧洲云杉(Picea abies)和白云杉(Picea glauca)的全基因组测序项目。  相似文献   
4.
利用差异显示(Differential display)及H.Y-Yellow琼脂糖凝胶分离等方法,从冷胁迫和甘露醇共同处理的冷敏感水稻(Wase toitsu)根的总RNA中,分离出冷胁迫诱导的cDNA片段,经过测序和同源比较,发现它是一尚未报道的新基因片段。这一基因的表达对温度具有敏感的反应特性,4℃时表达水平明显增加,在正常温度(25℃)下,其表达水平又可快速降低。当幼苗根用0.5mol/L甘露醇预处理2h后,转入冷胁迫,其低温诱导的表达水平增加更为明显。在甘露醇预处理之前加入咖啡因处理根1h,其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几乎与正常温度下的对照相同。据此推测,这一基因可能参与了冷胁迫或水分胁迫诱导的耐冷过程中咖啡因敏感信号的传导。   相似文献   
5.
甘肃兴隆山林区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隔离种群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兴隆山林区大约在300a前就已完全隔离。现有马麝种群的密度高而相对稳定,约为30-50头/km^2,在目前密度与系统压力下,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在5000头左右,但却面临着疾病、营养不良与偷猎的威胁。因此应努力建立一个“以开发养保护,以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从而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树立典范。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源克隆技术,从黄金树(Catalpa speciosa)花芽中克隆得到B类MADS-box基因Casp AP3和Casp PI的c DNA序列。序列分析表明,Casp AP3基因c DNA序列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为696 bp,编码231个氨基酸残基;Casp PI基因c DNA序列的ORF为639 bp,编码212个氨基酸残基。蛋白质序列相似性比对和分子系统发生分析表明,Casp AP3属于AP3/DEF进化支,其C末端包含保守的eu AP3基序和PI-derived基序,而Casp PI聚类于PI/GLO进化支,其C末端包含保守的PI基序。半定量RT-PCR分析结果表明,Casp AP3和Casp PI基因均仅在花瓣和雄蕊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asp AP3和Casp PI基因在花瓣和雄蕊原基分化期至成熟期均有表达,这2个基因在雄蕊中表达高峰出现的时间均早于花瓣;且花瓣中的Casp AP3和Casp PI基因表达高峰均出现在快速伸长阶段;这与花瓣和雄蕊的形态发育阶段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杨属(Populus)植物五个组中二倍体(2n=2x=38)代表种:毛白杨(P.tomentosa)、箭杆杨(P.nigravar.thevestina)、大叶杨(P.lasiocarpa)、小青杨(P.pseudo-simonii)、胡杨(P.euphratica);以及所发现的白杨组和黑杨组天然三倍体(2n=3x=57):毛白杨(P.tomentosa)、武黑1号(P.euramericana cv.Wuhei-1)进行了25S rDNA的染色体定位。二倍体毛白杨、箭杆杨、小青杨和大叶杨都具有4个25S rDNA位点,而胡杨只有2个较大的25S rDNA定位于1对小的染色体上,白杨和黑杨天然三倍体的两个种各有6个25S rDNA位点。同时作者还将杨属植物25S rDNA的分布变化与常规核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杨属青杨组种(品种)间核型比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我国杨属 (Populus)青杨组 (Tacamahaca)的 10个种 (包括品种 )的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如下 :小青杨P pseudo simoniiKitag .,2n =38=2 7m 6sm (1SAT ) 4st (2SAT ) 1t (1SAT) ;毛果杨P trichocarpaTorr .,2n =38=2M 18m (1SAT ) 8sm 10st (1SAT) ;北京青杨P cathayanaRehd .var.Beijing ,2n =38=1M 2 4m 6sm 7st (2SAT) ;群众杨P בpopularis’ ,2n =38=3M 2 7m 2sm (1SAT ) 4st (2SAT ) 2t (1SAT) ;合作杨P ×xi aozhuanicaW .Y .HsuetLiangcv .Opera ,2n =38=1M 2 9m 4sm 5st;五台青杨P cath ayanaRehd .var .Wutai,2n =38=5M 2 2m 4sm 5st 2t (2SAT) ;甘肃青杨P cathayanaRehd .var.Gansulinxiaman ,2n =38=2M 2 8m 1sm 7st (1SAT) ;青海青杨P cathayanaRe hd .var.Qinghai,2n =38=1M 2 7m 3sm 6st (3SAT ) 1t (1SAT) ;中青 10号P cath .×Zhongqingnensis 10 ,2n =38=1M 2 6m 4sm 5st (2SAT ) 2t (2SAT) ;中青 4 8号P cath .×Zhongqingnensis 4 8,2n =38=16m 10sm (1SAT ) 10st (2SAT ) 2t (1SAT)。青杨组种间核型有一定区别 ,大部分种 (品种 )的核型均由中部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少数种具端着丝点染色体 ,按Stebbins的核型分类 ,青杨组均属于 2B  相似文献   
9.
安徽黄山甜槠种群的结构与分布格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安徽黄山甜槠〔Castanopsiseyrei(Champ.exBenth.)Turtch.〕种群大小级、存活曲线和分布格局的研究,探讨了该地区甜槠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特征。结果表明甜槠种群具有增长型和平稳增长型的动态特征;同时,甜槠种群呈集聚分布格局,这可能与甜槠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但在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不同,随着种群年龄的增加和径级的增大,分布格局由集聚分布变为随机分布,这可能主要由于种内和种间竞争引起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所致。或许这也是甜槠种群的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将从荆芥Nepeta cataria L.中提取的纯度为96%的荆芥内酯和通过二异丁基铝还原提取的荆芥内酯得到的纯度为67%荆芥醇,配成浓度为5%的不同比例的己烷溶液,于1995年10月19~28日在北京大兴县南郊农场的桃园进行了引诱蚜虫的试验。各种比例的性信息素诱捕器均能引诱到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雄蚜、桃粉大尾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雄蚜以及少量的桃蚜产雌性母;荆芥醇和荆芥内酯的比例为1∶1时引诱桃蚜雄蚜的效果最好;单一组分的荆芥醇引诱桃粉大尾蚜雄蚜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