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正常但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的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TPOAb Ig G1、Ig G2、Ig G3、Ig G4的分布及其意义。方法:收集甲状腺功能正常但TPOAb阳性的CHC患者46例,按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BV)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包括FT3、FT4、TSH)情况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TPOAb Ig G各亚型的百分结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 Ig G亚型的变化,进而分析该变化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的相关性。结果:146例TPOAb阳性的CHC患者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者为35例,占76.09%,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19例,占41.30%,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3例,占6.52%,亚临床甲减12例,占26.09%,亚临床甲亢1例,占2.17%。2异常组抗病毒治疗前后TPOAb Ig G2亚型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为0.005和0.036),TPOAb Ig G1、Ig G3、Ig G4阳性率在正常组和异常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TPOAb阳性CHC患者应用干扰素治疗前检测其血清中TPOAb Ig G2亚型可预示抗病毒治疗过程中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减及亚临床甲减发生的可能性,有助于指导临床监测和及时检出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流行区,HBV感染的育龄期女性是HBV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其中大多数育龄期的乙肝女性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因此,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的HBV母婴阻断成了临床愈发关注的问题。实践中,即使HBsAg阳性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仍有5%-10%的新生儿感染HBV,尤其母亲为HBe Ag阳性、高病毒载量者。因此,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欧洲肝病学会(EASL)和英国国立优质卫生和保健研究所(NICE)指南推荐高病毒载量的孕妇在妊娠晚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替诺福韦、替比夫定进行母婴阻断,减少新生儿感染HBV的机率,但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临床管理和预防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尤其是母乳喂养和分娩方式等问题仍存在争议,本文谨从HBsAg筛查、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阻断方法、分娩方式、母乳喂养等方面进行综述,探讨如何优化管理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并对未来HBV母婴阻断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硒对流感病毒悬液滴鼻处理的小鼠的体重变化、死亡率、血清硒水平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硒对感染流感病毒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将60只昆明小鼠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缺硒组(0 mg/kg)、正常给硒组(0.2 mg/kg)、补充硒组(0.3 mg/kg)、补充硒组(0.4 mg/kg)、补充硒组(0.5 mg/kg)。给5周龄的小鼠滴鼻接种50μL的A/NWS/33(H1N1)病毒悬液并观察21天,监测每组小鼠的体重变化和死亡率;并在接种病毒后的第3天、第5天,检测小鼠的血清硒、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缺硒组小鼠的死亡率高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缺硒组小鼠的血清硒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在病毒感染第5天,缺硒组小鼠的TNF-α和IFN-γ含量低于正常给硒组和补充硒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硒可以提高机体对抗流感病毒的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藏红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探讨藏红花预防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方法: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藏红花组、丹参组,每组十五只。应用3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3ml/kg.腹腔注射制备肝纤维化大鼠模型。治疗8周后,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纤维化的形成、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TGF-β1蛋白的表达。结果:臧红花组、丹参组与模型组相比肝纤维化程度均轻于模型组(P<0.01),而藏红花组与丹参组相比肝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臧红花组、丹参组与模型组相比TGF-β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而藏红花组与丹参组相比TGF-β1蛋白的表达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藏红花能有效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内TGF-β1的表达,抑制HSC的激活以及阻断HSC与TGF-β1之间的恶性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5.
肝脏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母细胞瘤、肝脏淋巴瘤、肝脏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板层肝细胞癌、肝脏未分化胚胎肉瘤等发生在肝脏的恶性病变。其中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PLC在我国的发病人数占全球的55%,是我国第二个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由于肝脏恶性肿瘤具有隐匿性强、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快的特点,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到疾病中晚期,即使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预后也很不理想。因此,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和卫生部制定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特别强调了早期筛查和早期监测对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作用。甲胎蛋白(AFP)联合影像学检查是目前筛查肝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但是AFP和影像学检查尚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尤其对于早期癌症的诊断而言。DKK-1(dickkopf-1)是近年来由德国科学家新发现的一种分泌型糖蛋白。DKK-1与肝脏恶性肿瘤,尤其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关系密切,是最值得期待的肿瘤诊断标志物之一。本文谨对DKK-1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以及与肝脏恶性肿瘤的关系进行综述,探讨其作为肝癌诊断蛋白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