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野生大鲵繁殖洞穴生态环境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明野生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所需要的主要生态条件,给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鲵的自然繁殖提供生态学依据,对张家界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境内野生大鲵的栖息繁殖洞穴进行生态学考察。对海拔、洞口的宽度与高度等10个生态因子进行定量观测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鲵选择繁殖洞穴的主要因子是海拔、洞口高度、洞底组成,以及洞穴中水的透明度、pH、流速、饵料丰度7个因子。对大鲵繁殖洞穴相连河段进行调查,发现多为山溪流。对繁殖洞穴中水的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硫化物等5项主要指标进行检测,除硫化物外,其他指标多达到国家饮用水的水质标准,可见大鲵自然繁殖对洞穴与水质的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巴尔通氏体作为多种人类疾病的病原菌,可分泌多种毒力效应蛋白.其中的7个毒力效应蛋白BepA~BepG由一个Ⅳ型分泌系统VirB注入宿主细胞内,干扰宿主细胞的多种信号传递通路.在这7个效应蛋白中,BepD~F的N端含有特征的EPIYA基序.注入宿主细胞后,这些EPIYA基序上的酪氨酸残基被宿主细胞中的SFK激酶磷酸化,磷酸化后的EPIYA基序可与宿主细胞中含SH2结构域的蛋白结合并干扰宿主细胞的SH2蛋白相关信号通路.在此之前,已经有多种病原菌的效应蛋白被发现含有EPIYA基序,并且通过磷酸化的EPIYA干扰哺乳动物宿主的SH2信号通路.这些毒性效应蛋白除EPIYA基序之外并没有明显的序列同源性.与此相应,在人类蛋白质组中目前只发现了6种含有EPIYA基序的蛋白,这个基序出现的频率显著低于基于随机预测的频率,这可能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含有EPIYA基序的蛋白会干扰正常信号通路传导而被淘汰.JAM-A是已报道的6个人体内EPIYA蛋白之一,它存在于人血小板中,可通过招募Csk至血小板来避免血栓的形成.已有的报道证明了BepE可与人源Csk相互作用,通过影响Csk的功能进而干扰一系列信号通路.人源Csk蛋白作为一个可以同时被来自于病原菌毒力蛋白和内源蛋白中磷酸化EPIYA基序识别并结合的分子,为我们研究并对比这两种含EPIYA基序的蛋白质对人类细胞中SH2信号通路的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靶标.本文报道了Csk与BepE及JAM-A2种磷酸化多肽复合物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分别测定其亲和力.Csk与多肽复合物结构显示,Csk与2种多肽结合方式相似,都是通过SH2结构域与磷酸化酪氨酸结合,多肽链垂直于SH2结构域中的β片层.SPR实验结果显示,来源于巴尔通氏体的BepE比人源JAM-A与Csk亲和力高,这暗示毒力蛋白通过磷酸化的EPIYA基序以高亲和力结合人体内含SH2结构域的蛋白,进而干扰SH2蛋白所涉及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百合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及其基因转化研究技术。着重讨论了百合基因转化受体系统建立的诱导培养基和抗生素浓度的筛选、遗传转化方法及基因调控表达等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鲵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大鲵(Amndrias davidiamus Blanchard)是我国特有濒危的两栖物种,是研究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等的好材料,对于科学研究具有巨大的潜在贡献。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本文综述厂大鲵的繁殖生物学的近期研究工作,也简要探讨了大鲵繁殖生物学今后研究的主要工作,以期为大鲵繁殖生物学及繁殖技术的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通过采集天然二倍体芒不同发育时期的幼穗,进行卡宝品红染色压片和石蜡切片制作,观察芒的花药发育过程,为芒的生殖生物学及其系统发育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天然二倍体芒雄蕊3枚,雄蕊花药四室,花药壁由4层细胞组成,从外向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绒毡层,花药壁发育属于基本型;花药成熟时,中层和绒毡层降解消失,或者仅存痕迹,只剩表皮和纤维层细胞,但此时可观察到部分绒毡层降解延迟现象。(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成熟花粉粒为3-细胞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Ⅱ出现染色体分裂不同步现象。(3)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同一花粉囊的花粉粒发育不同步;雌、雄配子体发育也不同步,且雄蕊先成熟。  相似文献   
6.
为了建立火龙果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以火龙果茎段、幼苗和子叶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试验。结果表明:茎段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优培养基为1/2MS+2,4-D2.0mg·L^-1+6-BAO.5mg·L^-1,诱导子叶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是1/2MS+2,4-D2.0mg·L^-1+6-BA1.0mg·L^-1,诱导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1/2MS+6-BA4.0mg·L^-1+NAA0.5mg·L^-1,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6.BA1mg·L^-1+NAA0-3mg·L^-1。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结合RT-PCR技术从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中克隆出BdAD1的c DNA基因,该基因编码一个包含500个氨基酸残基的乙醛脱氢酶家族蛋白。系统进化关系分析表明,该BdAD1蛋白序列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大麦(Hordeum vulgare)的同源蛋白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BdAD1基因在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而且BdAD1蛋白兼具松柏醛脱氢酶和芥子醛脱氢酶的活性(CALDH/SALDH),可将松柏醛与芥子醛分别酶解生成阿魏酸和芥子酸,但它对松柏醛的催化效率显著高于芥子醛,因此推测BdAD1可能在苯丙烷代谢途径中对阿魏酸的合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