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C氧化酶,ACO)基因在苦瓜性别分化中的作用,以全雌系苦瓜‘X-Hei-d-d’花蕾为试材,采用RT-PCR和RACE技术获得了ACC氧化酶基因(Mc-ACO1)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为1 137 bp(GenBank登录号:FJ459813),其完整开放阅读框长1 005 bp,编码334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37.30 kD,肽链N端缺失ACOs家族典型的1个保守区和2个保守二价铁离子/抗坏血酸依赖型双加氧酶氨基酸残基。序列分析表明,植物ACO基因的演化与其来源植物亲缘关系的一致性较高;与其他物种相比,苦瓜Mc-ACO1不同的氨基酸序列主要表现在肽链N端;苦瓜Mc-ACO1应属于黄瓜Cs-ACO2类成员,功能可能与性别分化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并鉴定溶藻菌和栅藻,并对溶藻菌抑制栅藻的机理进行分析。【方法】溶藻菌分离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经多次划线纯化而得;溶藻菌鉴定采用生理生化性质判定;栅藻分离和鉴定主要采用镜检和《中国常见淡水浮游藻类图谱》完成;溶藻菌对栅藻的影响分析测定包括:测定栅藻叶绿素a变化、水体中溶解氧变化、藻细胞数目变化、藻蛋白表达变化、抑藻特殊物质测定等。【结果】共分离出4株溶藻菌(R1-R4),通过对其理化性质测定初步判定均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其中溶藻菌R1对栅藻生长的影响最明显,其对栅藻叶绿素a的抑制率为65%、溶解氧最低达6.5 mg/L,远低于栅藻单独培养下的10.4 mg/L;栅藻单独培养条件下的蛋白质表达为0.845 7 mg/L,与溶藻菌R1共培养时栅藻蛋白表达仅有0.192 6 mg/L;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定表明溶藻菌对栅藻细胞结构产生影响;相差显微镜对溶藻菌R1-栅藻共培养动态观察图可以看出,溶藻菌R1对栅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从影响栅藻细胞结构、栅藻蛋白表达、栅藻光合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揭示溶藻菌对栅藻抑制的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斌  刘文君  胡晓  郭渠莲  邓正华  林江  詹平 《Virologica Sinica》2003,18(6):519-522,T001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对脐血多向造血祖细胞(CFU-Mix)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技术,培养、观察、计数HCMV-AD_(169)株对脐血CFU-Mix集落产率、抑制率、集落峰值时间和集落维持时间;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集落细胞内HCMV-DNA。结果发现HCMV-AD_(169)株感染的CFU-Mix集落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集落产率随病毒感染滴度的增高而减少,抑制率随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各组CFU-Mix集落峰值时间为10~12d(P>0.05),不同滴度病毒感染组集落维持时间(15~18d)较对照组(22~24d)明显宿短(P<0.01);经PCR检测病毒感染组,发现CFU-Mix集落细胞内有HCMV-AD_(169) DNA存在。因此认为多向造血祖细胞是HCMV的宿主细胞之一,HCMV-AD_(169)能直接感染多向造血祖细胞,抑制多向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此可能是临床HCMV感染患儿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巨细胞病毒感染对多向造血祖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对脐血多向造血祖细胞(CFU-Mix)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采用造血祖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技术,培养、观察、计数HCMV-AD169株对脐血CFU-Mix集落产率、抑制率、集落峰值时间和集落维持时间;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集落细胞内HCMV-DNA. 结果发现HCMV-AD169株感染的CFU-Mix集落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集落产率随病毒感染滴度的增高而减少,抑制率随病毒滴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各组CFU-Mix集落峰值时间为10~12d (P>0.05), 不同滴度病毒感染组集落维持时间(15~18d)较对照组(22~24d)明显宿短(P<0.01);经PCR检测病毒感染组,发现CFU-Mix集落细胞内有HCMV-AD169 DNA存在. 因此认为多向造血祖细胞是HCMV的宿主细胞之一,HCMV-AD169能直接感染多向造血祖细胞, 抑制多向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此可能是临床HCMV感染患儿出现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6例,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28例.高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低剂量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治疗,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舒张功能(FMD)、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和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MD、SI、IFN-γ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FMD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低剂量组:t=1.098,P=0.025;高剂量组:t=2.053,P=0.017),且高剂量组FMD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P=0.017);患者SI、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剂量组SI、IFN-γ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I:t=2.234,P=0.002; IFN-γ:t=4.416,P=0.001).结论:与低剂量阿托伐他汀相比,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广泛应用于植物抗病虫(真菌、细菌和线虫)机理研究。本文在归纳出植物抗病虫SSH文库中ESTs的总体情况之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表达频率高的抗病、防御和信号转导基因,并展望了SSH的发展前景,有利于认识植物抗病虫分子机理的普遍规律和推广应用该技术。  相似文献   
7.
筛选茯苓高产胞内多糖和胞内三萜的优良液体发酵出发菌株。采用PDA富集固体平板培养与液体发酵培养测定菌丝体生长速率;采用液体发酵策略分析16种茯苓菌株产胞内多糖与胞内三萜的潜能。实验结果表明菌株生长于固体培养基与种子培养基的生长速率之间没有关联性;降低一级种子培养基初始pH值到4.0时能有效缓解茯苓菌株培养物褐化现象;AS5.137胞内多糖含量最高,达377.60±0.10 mg/g,而DB菌株显示出最高的胞内多糖产量,达1.01±0.13 g/L;Y1菌株胞内三萜含量最高,达83.89±4.28 mg/g,而Jingzhou28菌株胞内三萜产量最高,达136.63±26.66 mg/L。就生产茯苓胞内多糖与胞内三萜而言,AS5.137与DB菌株适合作为液体发酵产胞内多糖的出发菌株;Y1,Jingzhou28,Z(z)与Xingpinzhong菌株均较适合作为液体发酵产胞内三萜的出发菌株。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汶川大地震重症伤员的疾病种类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加强监护病房(ICU)重症地震伤员21例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疾病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血液学检查结果、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情况评估(APACHE)Ⅱ评分和治疗效果,对部分患者行动态APACHEⅡ评分.结果:挤压伤组患者血钾浓度显著高于骨折伴并发症或者合并症组,血钙浓度显著低于单纯骨折组(P<0.05);挤压伤组的血肌酐和天冬氡酸转氨酶(AST)浓度均高于其余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周时继续治疗组的APACHEⅡ评分显著高于转出ICU组,而血钠浓度和血钙浓度显著减低(P<0.05);继续治疗组的血钾和血肌酐浓度明显高于转出ICU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地震伤员的疾病主要以骨折和挤压伤为主;血钾浓度和血肌酐浓度可初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对挤压伤患者在恰当时机选择截肢手术对防治挤压综合征是有效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治疗是挤压综合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动态APACHEⅡ评分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重症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9.
以全雌系苦瓜‘X-Hei-d-d’花蕾为材料,根据已报道ACC合成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synthase,ACS)保守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RT-PCR技术及序列拼接,获得了全雌系苦瓜ACS基因cDNA序列,命名为Mc-ACS4(GenBank登录号:FJ459814)。该序列包含一个1 45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484个氨基酸,具有7个保守区;系统进化上与普通苦瓜ACS基因首先聚类,同源性达99%,二者仅有2个氨基酸差异,推测可能与全雌系苦瓜性别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植物乳杆菌(Lactbacillus plantarum,L.plantarum)在食品、医药和动物养殖等多个领域均有应用。本文以L.plantarum P9和Lp-6为例,解析L.plantarum遗传背景和基因组特征,为其鉴定和开发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PacBio SMRT测序技术完成了L.plantarum P9和Lp-6全基因组测序,结合已公开的110株L.plantarum全基因组数据和1株模式菌株ATCC 14917T数据,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探究L.plantarum基因组的差异。[结果]L.plantarum P9和Lp-6基因组大小分别为3314.1和3482.5 kb,GC含量(%)分别为44.38%和44.32%,二者分别含有8个和9个质粒。113株L.plantarum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L.plantarum P9与L.plantarum ATCC 14917T遗传距离更近,L.plantarum Lp-6更接近祖先群体分支。与L.plantarum WCSF1相比,含有xerS等基因的22.0 kb基因组片段在L.planarum Lp-6上发生了倒位,在L.plantarum P9基因组中缺失;L.plantarum Lp-6染色体插入含tagF等基因的13.0 kb片段;包含gpmA等基因的14.4 kb基因片段插入到L.plantarum P9染色体中。[结论]通过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解析L.plantarum P9和Lp-6遗传信息,发现不同L.plan tarum菌株的遗传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