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观察逍遥散对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程序对大鼠进行为期11周的造模,造模后3周,分别采用逍遥散(19.5g/kg、25.0g/kg)和丙咪嗪(15.0mg/kg)对模型大鼠进行为期8周的治疗。实验进程中,定期测定大鼠体重、糖水消耗量;应用开场实验测定大鼠爬行格子数和站立次数;造模、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解剖分离大鼠皮层和海马部位,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5-HLAA、5-HT、DA和NE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造模后3周糖水消耗量、爬行格子数和站立次数均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逍遥散19.5、25.0g/kg连续给药2周能显著增加糖水消耗量,但给药4周、7周对糖水消耗量影响不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逍遥散25.0g/kg连续给药7周,对大鼠体重、爬行格子数和站立次数表现出提高趋势(P>0.05),逍遥散25.0g/kg连续给药8周,能明显提高模型大鼠皮层部位5-HT含量及海马部位5-HIAA含量(P<0.05,P<0.01)。结论:逍遥散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表现出抗抑郁作用,作用机制与影响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HT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实验室养殖条件下齐口裂腹鱼稚鱼鳞片的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表明,稚鱼体长为30.7—32.3 mm时,鳞片最先出现在鳃盖后缘侧线处;体长为45.3—47.9 mm时,鳞片覆盖完毕,体长和日龄对鳞片覆盖均有显著影响。在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6个鳞片发生起始位置,依次是鳃盖后缘侧线处、尾柄部侧线处、臀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和峡部。此外,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鳞片发育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折叠期五个阶段。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齐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的生物学资料,将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 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经历近圆形、锲形后发育为箭矢状,星耳石形状由近圆形发育为星芒状。微耳石的前区、背区和腹区及矢耳石的背区和腹区生长呈幂函数关系,而微耳石的后区、矢耳石前区和后区生长以及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在(18.50.5)℃和(15.61.1)℃条件下,50%矢耳石样本第一轮纹均在出膜后第 2 天形成(分别为出膜后18h和19h),以后每天形成一轮。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期和早期生活史特征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鳞片发育规律,采用茜素红饱和中性水溶液染色法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实验室养殖的重口裂腹鱼稚鱼鳞片发生和覆盖过程。结果显示,重口裂腹鱼鳞片开始发生和覆盖完成的时间分别为出膜后第62天和第110天。鳞片覆盖过程中,出现的6个鳞片发生的起始位置(出现时间)依次为鳃盖后缘侧线处(出膜后62天)、尾柄中部侧线处(出膜后71天)、臀鳍基部(出膜后79天)、腹鳍基部(出膜后83天)、背鳍基部前缘(出膜后91天)和峡部(出膜后104天)。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鳞片发育主要经历了形态发生早期、形态发生晚期、分化早期、分化晚期和鳞片折叠期5个阶段。鳞被覆盖过程中,鳞被覆盖率(CR,%)与日龄(D,d)和体长(L,mm)的关系分别为:CR=-0.001 4D3+0.357 3D2-28.408 0D+712.78(拟合度判定系数R2=0.980 5,n=77,P0.000 1),CR=0.007 7L3-0.944 4L2+43.092 0L-634.35(拟合度判定系数R2=0.508 4,n=77,P0.000 1),鳞被覆盖率与日龄显著相关(r=0.984,P0.000 1),与体长的相关性较低(r=0.771,P0.000 1),这表明重口裂腹鱼鳞片发生和覆盖与日龄关系密切。这些研究结果丰富了重口裂腹鱼早期发育生物学资料,有助于了解其在系统学和功能形态学上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鲈鲤早期鱼苗耳石标记的可行性, 先采用高温水(20.8±0.3)℃和低温水(10.8±1.2)℃交替饲养对20日龄鲈鲤进行热标记, 然后将经热标记的35和45日龄鲈鲤浸泡在50—200 mg/L的茜素络合物(AC)或茜素红S(ARS)溶液中进行荧光标记。热标记的耳石生长轮清晰可见, 明显区别于其他轮纹, 微耳石热标记轮轮纹宽度(IW)和高温期持续时间(T)的线性回归方程为IW=0.16462+0.24762T。经荧光物质浸泡后鲈鲤耳石在绿光下均能检测到橘红色标记; AC标记质量受溶液浓度影响显著(P<0.05), 受全长的影响不显著(P>0.05), 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间的标记质量差异显著(P<0.05); ARS标记质量受全长和溶液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 微耳石、矢耳石和星耳石间的标记质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 耳石热标记、荧光标记及两者结合使用均可用于大规模标记鲈鲤早期鱼苗。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