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神农架一个川金丝猴群的食物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食物分布是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食物种类和喜好程度已进行了大量翔实的研究,但在食物的时空分布方面相对薄弱。在2006年8月~2008年7月的两年间,我们对神农架千家坪地区一个川金丝猴群的食物组成做了调查,同时通过样方法(每隔200 m的海拔梯度)研究了该猴群的食物在该地区的分布状况,以及食物分布海拔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该猴群的食源植物至少有15种,占食物组成的55.0%,而地衣占食物组成的38.4%;该猴群的食物在某些海拔地带具集中分布趋势,但分布密度总体上不高,重要食源植物(占食物组成的5.0%以上)的乔木胸高断面积和灌木冠部面积所占比例在任何季节分别小于12%和小于14%,约89%的乔木和81%的灌木表面没有地衣覆盖;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500 m之间,可能制约着该猴群的活动海拔范围;植物性食物在海拔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春季和夏季比秋季和冬季的分布海拔低,这很可能引起该猴群活动海拔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动物的易绝灭特征与保护优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人为干扰和自然因素促使大量物种走向濒危和绝灭。物种濒危和绝灭不是随机的。具有某些特征的物种容易濒危和绝灭 ,即易绝灭特征。易绝灭特征包括个体大 ,繁殖力低 ,扩散能力弱 ,营养级高 ,家域大 ,种群小 ,种群波动大 ,分布范围窄 ,种群密度低 ,栖息地特化程度高和特殊栖息地类型等。研究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可以为生物多样性提供预防性 (proac tive)的优先保护措施。尽管物种的易绝灭特征已经用于实际的物种保护中 ,然而由于物种的各种特征对物种濒危和绝灭的影响十分复杂 ,各个易绝灭特征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准确的研究。探讨适合不同类群和不同地区物种的易绝灭特征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特殊地史发育、中医药传统和边境频繁的非法野生动物贸易 ,我国动物的濒危模式可能与国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陆生哺乳类的易绝灭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聪  李义明 《动物学报》2005,51(4):557-585
本研究首先收集了我国367个陆生哺乳类物种的4类基本特征数据:个体大小、繁殖力、利用和濒危等级。从类群和特征两个角度出发,用随机检验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检验(1)受威胁物种在各科中是否是随机分布的?如果不是,哪些科含有比随机分布更多或更少的受威胁物种?不同类群受威胁概率与人类的利用有何关系?(2)物种受威胁程度与个体大小和繁殖力有何关系?人类的利用是否对受威胁程度与个体大小和繁殖力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果表明:受威胁物种在各科中的分布不是随机的,猴科、牛科和猫科含比随机分布更多的受威胁物种,而鼠科和科则相反;不同类群受威胁概率与被利用率成正比;物种受威胁程度相对于繁殖力和身体大小也不是随机的;当控制系统发育关系的影响后,物种受威胁程度随个体增大和繁殖力降低而增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只有个体大小与物种受威胁程度相关,这一点与其它的研究不同;个体大小与被利用率成正比。过度利用对我国哺乳类多样性受威胁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松鼠科松鼠亚科(Sciurinae)物种对植物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影响森林生态平衡的重要动物类群之一,在中国分布广泛。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采用样线法和红外相机监测法进行了北京门头沟区松鼠亚科物种调查。共布设了33条样线,72个相机位点,样线总长度205km,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日5059d。调查到松鼠亚科动物4种,其中北京市门头沟区分布新记录1种,即松鼠(Sciurus vulgaris),中国特有种1种,即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松鼠亚科这4个物种在有些区域同域分布,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为岩松鼠,其次为松鼠和北花松鼠(Tamiassibiricus),最低的是隐纹花松鼠(Tamiops swinhoei)。松鼠亚科4物种的活动时间具有明显差异,表明其时间生态位分化明显。本研究基本摸清了北京市门头沟区松鼠亚科动物的分布与资源状况,为此类动物后续的常规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非人灵长类肠道内含有复杂的细菌群落,与其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具有生态和保护的双重意义。近十几年来,得益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成熟和应用,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发展迅速。本文总结了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四个主要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基本上是由来自12个门的细菌组成的,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优势菌门。这些菌门包括数目繁杂的下级阶元,总体上,不同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组成在科和属水平上的相似度比在门水平上低得多。有些菌科和菌属在某些非人灵长类的肠道菌群中所占比例特别高,这些细菌往往与宿主的食物消化紧密相关。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组成受到宿主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关系、食性、年龄与性别、社会互动等因素的重要影响。最后,针对相关研究现状,本文提出了有待于深入探讨的研究问题。我国非人灵长类肠道菌群研究相对滞后,希望本文对推进国内相关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