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生态能质(eco-exergy)在水生生态系统建模和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能质(eco-exergy)是指系统从给定状态达到热力学平衡状态所做的功,可以度量生态系统的复杂生物化学组分及生态结构。系统具有的能质越大,有序化程度越高,稳定性也越强。生态能质和比生态能质(specific eco-exergy)指标能够评价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对水生生态系统演替阶段具有指示作用。本文阐述了生态能质的定义、生态学意义以及生态能质值和权重因子fi值的计算方法。对生态能质作为功能函数在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动力学模型(structural dynamic models,SDMs)中以及作为生态指标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恢复研究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探讨了生态能质指标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此外,文中建议将eco-exergy和specific eco-exergy统一翻译为生态能质和比生态能质。  相似文献   
2.
天津近岸海域夏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冯剑丰  王秀明  孟伟庆  李洪远  朱琳 《生态学报》2011,31(20):5875-5885
近年来,天津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迅速,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海域面积持续增加,特别是2004年以来,天津港和临港工业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海洋工程建设。由于具有迁移能力差、随季节波动不明显、生命周期相对较长等优点,大型底栖生物作为重要的人类干扰的反应指标,被广泛的应用于河口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对人类干扰的环境响应评价。为研究遭受人类干扰活动的天津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夏季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进行了大面积的底栖生物群落调查。运用聚类分析、多维标度(MDS)及相似性分析(ANOSIM)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底栖生物丰度、优势种、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04年夏季底栖生物调查获得底栖生物29种,平均丰度为402.8个/m2,优势种为日本鼓虾、脆壳理蛤;2007年夏季底栖生物调查获得底栖生物36种,平均丰度为120.27个/m2,优势种为脆壳理蛤、小胡桃蛤、绒毛细足蟹、涡虫4种。2)2004年,调查区域底栖生物丰度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特征,2007年,则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2004年到2007年,位于大沽河口的19号站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它站点存在显著性差异,生物群落受冲淡水影响明显,具有河口生物群落结构的独特性。2004年调查区域中的塘沽断面的底栖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它四个断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到2007年,五个断面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整体趋向一致。4)2004年,北部北塘、汉沽及南部岐口断面具有较高的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及较低的优势度指数,而到2007年,南部岐口、北部汉沽区域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则有所上升。中部区域特别是塘沽断面在丰富度、均匀度、多样性指数上有所增加,且越靠近中心区域增加程度越大。海岸工程、污染物排放、围垦养殖等人为干扰因素可能是造成天津近岸海域底栖生物丰度降低及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不均匀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海陆交错地带是经济与生态矛盾最为突出的敏感性地带,明晰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动态演变,核算和评估其生态补偿金额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扩展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2009—2019年中国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占用情况进行量化,并利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进行驱动力因素分析,同时计算各地区2017年生态补偿金额。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中国沿海地区人均生态足迹先升后降,总体增幅为42.4%,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幅较小,人均生态赤字增幅达51.5%,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胁迫越来越强;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持续增加,需要近9个沿海地区的自然资本流量才能满足其发展,且需要消耗自然资本存量或引入区域外存量来填补不足;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自然资本利用影响较大且存在时空异质性;生态补偿支付区占比较大且补偿金额差异显著。通过量化沿海地区自然资本利用格局与动态演变趋势,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进行生态补偿测算,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在施工建设以及后续的管理养护工作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往往被人们忽视。本研究以天津市城市绿地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分析比较了城市绿地乔木层、灌木层以及草本层在建设阶段和管养阶段各环节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结果表明:在50年生命周期内,单位面积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分别为5.51×103、8.75×103和1.60×103。城市绿地最主要环境影响类型是淡水毒性和土壤毒性,分别占总环境影响的73.12%和26.65%。病虫害防治为城市绿地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环节,贡献率高达99.33%。与农林业相比,城市绿地的管养环境影响指数处于中高水平。因此,城市绿地所造成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不可忽视。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型绿地以及科学化管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