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及血压变异性(BPV)与血管损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到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4例,根据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和血管受损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HRV、BPV指标,并分析PWV与HRV、BPV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血管受损组的5 min心搏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低于对照组,低频(LF)、高频(HF)、低高频之比(LF/HF)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受损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h平均脉压(24h P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脉压(nPP)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与LF、HF、LF/HF、24h SBP、24h PP、dSBP、dPP、nSBP、nP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部分HRV、BPV指标与PWV呈明显的相关性,说明HRV和BPV与患者的血管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POTS)晕厥患儿与非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晕厥患儿体表12导联心电图P波离散度。探讨P波离散度作为心电学标志在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儿中的意义。方法:2016年7月至2018年1月对我院门诊晕厥患儿186例行基础直立倾斜试验(HUTT)。取单纯体位性心动过速阳性反应作为HUTT-POTS组,共45例,HUTT阴性反应作为HUTT-(-)组,共39例。体位性心动过速阳性反应标准:平卧时心率在正常范围,直立倾斜试验的10分钟内心率较平卧位增加大于等于40次/分和(或)心率最大值达到标准(6~12岁大于等于130次/分,13~18岁大于等于125次/分);同时收缩压下降幅度小于20 mm Hg,舒张压下降幅度小于10 mm Hg。测量两组患儿平卧位12导联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PWD=Pmax-Pmin)并比较。结果:HUTT-POTS组男性比例为51%。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平卧位收缩压、舒张压、心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WD在HUTT-POTS组(35.22±9.53 ms)较HUTT-(-)组(15.5±6.47 ms)增高,P0.01,两组患儿PWD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PWD可以作为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患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心电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暴发性心肌炎的临床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病史、ECG、UCG、CMR、血清学检查资料及随访结果,得出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收治49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平均年龄8.89±3.63岁。死亡9例(18.37%),平均存活时间4天,无晚期死亡。以心外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占83.67%。初诊时血清CK-MB及c Tn I异常检出率分别为51.11%和81.39%,两者同时增高占47.50%。49例患者在疾病初期均存在明显的心电图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在恢复组与死亡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20)。恢复组与死亡组LVEF/LVFS降低的发生率分别为62.5%和100%(P=0.157),恢复组LVEF恢复正常平均时间10.22天。恢复组中10例患者在急性期行CMR检查,其中9例符合路易斯湖。所有患者均使用大剂量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8例患者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4例接受ECOM治疗。恢复组平均随访19.28月,100%临床痊愈。多因素生存分析,最终与死亡有关的危险因素为年龄≤6岁(RR40.215,95%CI(1.285-1258.369))。结论:暴发性心肌炎起病急骤,以心外症状为首发者多见,经及时诊断、治疗的患者有望完全康复。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电图异常。多因素生存分析发现年龄≤6岁为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不明原因扩张型心肌病(DCM)左室射血分数(LVEF)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不明原因DCM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随访16月后,根据二维超声心动图(UCG)中LVEF值,分为LVEF恢复组、未恢复组和死亡组,比较各组之间各相关检测指标的差异。结果:大选194例患者男性113例。恢复组45例(23.20%),末恢复组65例(33.51%),死亡组84例(43.29%)。恢复组发病年龄≤2岁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未恢复组与死亡组(P均0.05)。初诊时,恢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明显小于未恢复组与死亡组AVEF明显高于未恢复组与死亡组(P均0.05)。恢复组二尖瓣轻度反流的患者明显多于未恢复组及死亡组(P均0.05)。恢复组室性心律失常者比例明显少于未恢复组及死亡组(P0.05)。恢复组患者无心肌延迟强化现象,末恢复组延迟强化占5.41%,死亡组占21.74%。恢复组LVEF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8.0月,同时有LVDD恢复正常者11例。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2.0岁(OR=17.064,95%C13.494-83.171,P=0.000)、心功能Ⅲ-Ⅳ级(OR=17.711,95%CI2.229-140.704,P=0.007)、MR中重度反流(OR=3.762,95%CI1.209-11.706,P=0.022)是LVEF不能恢复正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2.0岁、心功能Ⅲ-Ⅳ级、二尖瓣中重度反流是不利于儿童不明原因扩张型心肌病患儿LVEF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